第九卷 東宮之爭 第295章 解決災情

河東的災情遠遠比想像中的嚴重,僅僅兩天時間,從河東各地逃到關中的災民已經超過二十萬人,他們幾乎是本能地向大唐的心臟長安匯聚,彷彿只有那裡才有他們生存的希望。

長安、萬年兩縣準備的粥棚和帳篷根本無法滿足災民的需求,飢餓的災民們開始向長安城內衝擊,儘管朝廷官員們的意願是將災民們留在城外,但十幾萬災民還是突破城門士兵的阻攔,湧進了長安城。

長安城內的秩序大亂,緊靠明德門的幾個坊,安義坊、保寧坊爆發了打砸搶事件,饑民們砸開糧鋪、菜店,哄搶糧食和一切可以吃的物資,十幾名店鋪夥計和饑民在哄搶中被踩踏致死。

緊接著,浩浩蕩蕩的饑民們向糧食最集中的西市進發了,這時,駐紮在皇城內的金吾衛、千牛衛、萬騎營、龍武軍等數萬軍隊出動鎮壓饑民們的暴亂,長安各個坊門緊急關閉,十幾萬饑民和軍隊在朱雀大街上爆發了衝突,騎兵們用棍打,用鞭抽,甚至用刀砍矛捅,無情地鎮壓著手無寸鐵的饑民。

朱雀大街上到處是四散奔逃的難民,他們驚恐萬分、哭聲震天,母親抱著孩子們在牆邊哀哀哭泣,白髮蒼蒼的老人跪在軍士們面前苦苦哀求,朱雀大街上血流成河,混亂不堪。

興慶宮,數百名大臣跪在宮門口請願,懇求聖上開倉賑災,在大同殿內,李隆基正和李豫、李林甫、楊國忠、張筠、王珙、楊慎衿等一班重臣商量著賑災事宜。

「陛下,現在平準署的糧食還有三萬石,在饑民尚沒引發糧價暴漲之前,我們必須要最快速度地賑災,平息恐慌,否則恐慌傳播到長安居民中,那就會引發糧價的飛漲,情況就嚴重了。」

李林甫正緊張地給李隆基提出建議,他的身體就彷彿在走過山車,前些天剛剛好轉一點,可這兩天又急轉直下,卧床不起,但今天情況緊急,李林甫只能強撐病體來向李隆基出謀劃策,他太了解這位大唐皇帝,只有他才能勸服李隆基做出正確的抉擇。

李隆基一聲不吭,他背著手站在隴右的地圖前,目光注視著那片被皚皚白雪覆蓋雄偉高原,那是他的夢想,百年來,大唐和吐蕃一直就被戰爭和妥協膠著,大唐永遠處於被動,吐蕃打累了,便來締結合約休息,休養好了,又撕碎合約繼續戰爭,擄掠唐民和物資,強佔土地,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高宗、武后、中宗、還有他的父皇和他自己,都在一個被動的怪圈中輪迴,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

天幸吐蕃贊普死在石堡城之戰中,年幼贊普無法控制局面,使吐蕃發生了爭權的內亂,正如哥舒翰說的那樣,不抓住這次機會,總有一天吐蕃人會捲土重來。

李隆基攻打吐蕃之心已如鐵石,不可逆轉,河東災民的事件也無法改變他的決心。

「朕想知道,賑濟這些災民究竟需要多少糧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朕的隴右戰役?」

李隆基聲音很冷淡,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他不需要去考慮如果賑災,他只需要結果,他只需要手下的大臣告訴他該怎麼解決問題。

「陛下,河東及河北南部的災民有百萬之眾,逃進關中的災民已超過二十萬,還在源源不斷湧來,這次災害至少要持續到六月夏糧收穫時,臣計算一下,最少需要五十萬石的賑災糧,才能應付整個災荒,逃進關中的災民也需要二十萬石。」

「不行!太多了。」

李隆基惱怒地打斷了李林甫的話,上次開會軍糧本來就不足,拿出十萬石賑災他都嫌多,現在要他拿出二十萬石甚至五十萬石糧食,怎麼可能!

「陛下請息怒,臣有兩個解決的方案,既能保隴右戰役如期進行,又能保災民得到救濟。」

李林甫的這句話使李隆基的臉色緩和了一點,「相國請說!」

李林甫穩定了一下身體狀況,徐徐道:「第一個方案是動員關中各田莊捐糧,臣有統計,關中五百餘個田莊歷年積糧加起來,至少在三百萬石以上,也不需要他們全部捐獻,只要把陳糧拿出來便可,那至少也有百萬石,當然,臣也知道上次開會定下來是購買,但這購買也需要時間,為了爭取時間,可用先貨後錢的辦法,或者先從各大櫃坊借錢購買,等各地方的錢到了後再還給櫃坊,這樣,至少可以先得到一部分糧食,緩解饑民災情。」

李隆基點了點頭,不愧是李林甫,方案很實用,他想了想道:「朕可以命各親王帶頭賣糧,先貨後錢估計不行,從櫃坊借錢是個好辦法,相國請說第二個方案。」

李林甫見李隆基同意他的方案,不由精神一振,連忙道:「老臣的第二個方案便是要防止關中饑民暴亂,正好可以將他們遣送去安西,可命沿途官府安排遣送,與其讓他們坐在長安等賑濟,不用讓他們邊走邊賑濟,這樣長安災民減少,暴亂的危險也消除於無形,更重要是可使關中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不至於影響到陛下的隴右戰役。」

李林甫這個方案一出,不僅李隆基認可,幾個重臣也一起贊同,陳希烈道:「陛下,這是一箭三雕之計,臣深為贊同。」

儲君李豫也欣然道:「臣孫也贊同,但需多派人手在沿途幫忙,多送草藥,防止災民斃命中途。」

對於李隆基,最關鍵是不能影響到他的隴右戰役,只要保證這個前提,他什麼都好說,這樣也好,把災民遣送走,也省得讓他心煩。

「李相國的方案朕准了,另外,李慶安所請調國子監學生和各地官員赴安西一事,也一併辦理,可命國子監學生沿途照顧災民,也算給他們一個鍛煉的機會,還有安西軍赴河西迎接移民地請求,朕也批准了。」

李林甫趁熱打鐵,急忙道:「這兩個方案的前提都是要先穩住災民,懇請陛下答應,緊急調平準署的糧食賑濟災民,防止事態嚴重。」

「准奏!」

眾臣慢慢退下去了,李隆基卻叫住楊國忠。

待大臣們走盡,李隆基才問他道:「朕聽說你侄兒楊旺昨夜被人害了,這是怎麼回事?」

昨天晚上,鴻臚寺典客署署令楊旺去咸陽一家有名的兵器作坊辦私事,回來時遇到了一群年輕力壯的饑民,他出言不遜,被憤怒的饑民們拖下馬打死,至今兇手無從追尋。

楊銛聽說兒子被殺,一病卧床不起,楊家上下憤怒異常,紛紛給楊國忠施壓,命他查出兇手償命。

楊國忠反覆詢問逃回來的楊旺的隨從,只說是一群衣衫襤褸的年輕災民,個個身材魁梧,在攔路搶劫過往行人,正好被楊旺碰到了,可那群災民長什麼樣子,隨從根本就沒看清楚,至於楊旺去咸陽刀劍鋪做什麼,隨從們也茫然不知。

這件事讓楊國忠頭痛不已,其實他也不想管此事,最近事情多如牛毛,他哪有時間過問這件無頭案,只是迫於家族的壓力,他不得不查。

「陛下,楊署令在城外遇到了災民,發生了肢體衝突,不幸被災民傷了性命,城外災民有二十萬人,臣也無從著手調查。」

楊國忠不敢多說此事,楊旺去做什麼私事原因還沒有查明,只聽說楊旺這兩天和大食人接觸頗密切,好像還得了大食人的金子,雖然楊旺是典客署,和大食人接觸是他的職責,但楊國忠卻從黃金一事覺得裡面恐怕另有隱情,他擔心一旦事情鬧大,結果查出對楊家不利的事情,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他盡量低調處理此事,甚至不敢告訴貴妃,不過李隆基從哪裡得到這個消息,卻讓他有些疑惑。

李隆基也只是隨口問問,他留下楊國忠意不在此,他嘆了一口氣,便轉換了話題,「河東災民一事讓朕心中很亂,也讓長安人矚目,把這件事解決好了,是一件很得民心之事,鮮於仲通雖然是京兆尹,但朕擔心他不熟悉長安情況,壓不住局勢,李相國的身體看來真不行了,朕不忍他勞累,所以朕想讓你來全權負責此事,就按照李相國的方案,乾乾淨淨地將災民送走,另外你是吏部尚書,調配官員也是你的事情,這件事事關重大,朕不希望你把個人恩怨帶進來,你明白嗎?」

楊國忠明白李隆基的意思,要把李林甫的功勞奪過來,爭取民心,建立威信,同時不准他刻意刁難安西調官員一事,楊國忠心知肚明,這就是他要接替李林甫的先兆了。

楊國忠大喜,連忙躬身道:「臣遵旨!」

……

興慶宮的決策最終給了難民們一線生機,中午前,大量的官員和雜役在朱雀大街上搭起了數十個粥棚,同時長安和京兆府各縣都紛紛搭起帳篷,架鍋熬粥,難民們激憤的心情終於平息下來,軍隊也撤回了駐地,只留下金吾衛的數千士兵負責維持秩序。

很快,一些長安富戶也開始跟隨官府賑粥,江淮將調百萬糧食進京的消息也傳遍了大街小巷,長安幾乎失控的局勢終於穩定下來了,上午剛剛漲了三十文錢的米價迅速回落,各個坊門也陸陸續續開放,長安民眾的生活逐漸恢複了正常。

中午剛過,李慶安的車隊從紛亂的明德門中駛進了長安城,馬車行進速度異常緩慢,四周擠滿了得到賑災,出城尋找家人的難民,馬車裡,李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