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章一 斷腸

當其時,天下政治昌明,百姓安居樂業,神州處處祥瑞不絕,漸漸有了一副盛世氣象。

時有名城洛陽,因地處中原通衢之地,物產豐饒,又久不經戰亂天災之禍,人口便逐漸多了起來。幾經擴建之後,洛陽日益興盛,隱隱有凌駕帝都長安之勢。因此百年之前,洛陽即被開國之高祖皇帝定為東都,自此益發繁盛。

洛陽城中有一道長亭街,街東首有一條銅川巷,巷中高牆深院,青石鋪地,氣象森嚴。銅川巷內居住之人非富即貴,皆是洛陽城內數一數二的顯赫人家,是以這樣一道深巷之中,其實只有寥寥五戶人家。

此時方當盛夏,空中萬里無雲,如火的驕陽似是要將青石路面烤得生出煙來。巷口處幾株垂柳也無精打采地垂著頭,柳枝筆直向下,紋絲不動。

這正午時分正是大戶人家午休之時,整個銅川巷內空空蕩蕩,見不到一個人影,只有知了的聲聲鳴叫打破了午後的寧靜。

在銅川巷口的一戶人家,兩扇黑漆銅門之後關著的卻是一個清涼世界。樓宇迴廊之間,習習風中帶著浸人涼意,全然不似大門外的熱浪逼人。宅院內水榭歌台,畫棟雕梁;樓閣重重,迴廊道道,可謂氣象非凡。院中一盆一椅,若非華美異常,就是有來歷之物,可考可察。單說那數方假山石,就是產自南海之濱的滴水石,且不說滴水石本身價值千金,僅是千山萬水的運到洛陽,所費已然不菲。

僅止這些,也就罷了,然而那門內照壁上繪著的紫虎嘯月,庭院石階中央的游龍浮雕,又或是主樓屋檐上伏著的四尊青銅龍龜,俱非尋常百姓人家所能擁有的紋飾。特別是紫虎與游龍,更是唯有帝室血脈方能使用的圖紋。

宅院前後分為四進,連接這四進院落的,是兩邊的抄手游廊。每進之間左右兩扇垂花門,梅蘭竹菊,松楓荷合,各具形態,斷斷沒有一個重樣。僕役丫環穿梭不絕,俱是輕手輕腳,似恐驚擾了主人的午間小憩。大戶人間,法度森嚴,單從僕從的這些表現上就可見一斑。誰敢多行一步路,多說半句話?

在宅院後進一角,另有一座翠竹掩映下的院落,院門上題有「停墨閣」三字。門上一副對聯:

四壁墨香緣窗逝,一泓秋水繞身飛。

其幽靜處別有洞天。

此時主宅偏門一開,一個書僮打扮的少年閃出,一路向停墨閣奔來。剛進門數步,就迫不及待地叫道:「少爺!少爺!」

停墨閣迎著院門的是一間書房,房中端坐著一個華服少年,看上去十七八歲年紀,一身牙白家常便服,箭袖和衣裾邊綉了些松枝祥雲,聊作點綴;五彩絲線捻的絲絛將一塊通透溫潤,不沾塵,可避水的玉佩掛在腰間。配上足下雲跟厚底朝靴,清清朗朗,華華美美,端的是如玉少年,翩翩公子。他身畔燃著一爐龍涎香,手捧一本古卷,正在用心研讀,顯得極是專心。驟聽門外書僮呼喚,少年當即嚇了一跳,手一抖,險些將那書掉落在地上。他飛速拉開抽屜,將剛剛研讀之書藏於其中,又從桌上抓過一部官修正史,裝模作樣地讀了起來。

那書僮才叫兩聲,就已奔進房內,見少年正埋首讀經,當下笑道:「少爺!眼下有兩個大好消息,您可要有一段清靜日子,不用再看這些悶死人的之乎者也了!」

那少年一聽,立刻站了起來,道:「真的?這是怎麼回事?快說,快說!」

書僮湊近少年,壓低了聲音道:「我剛才在正房經過,無意中聽到夫人和洛陽王小王妃在敘舊,其中提到老爺這次赴京後,很得玄宗皇帝的賞識,已經留在京中準備重用了呢!這是第一大喜。這第二喜嘛,長安洛陽相隔遙遠,一來一回怎麼也得半月有餘,老爺肯定不能常回來督察您的課業了。」

少年面露喜色,但旋即意識到不可喜形於色,尤其父親遠行在即,為人子怎可如此歡欣?於是臉一板,道:「此事當真?我得向夫人問問去。若是你敢騙我,看我怎麼用家法收拾你!」

書僮嚇了一跳,忙拉住少年央求道:「少爺!你這一問,夫人一定會察知是我多嘴,到時吃一頓家法倒是事小,萬一被趕出宅院,那我可就再也服侍不了您了。」

少年沉吟一下,知道夫人向來明察秋毫,若是心切問了去,這書僮必定要吃家法。他素來喜愛書僮聰明伶俐,辦事穩妥,因此就按捺住了心下的焦急,準備慢慢再探口風。

就在此時,閣外忽然傳來一個若鐘響磬鳴的清脆聲音:「三哥哥,是什麼事讓你這麼歡喜啊?」聲音未落,門外就閃進一個少女,低低挽著朝雲髻,淡淡著著胭脂紅,垂垂戴著緊步搖,斜斜捲起薄紗袖,露出香藕樣的手臂,水蔥似的指甲。正是那未遇范蠡的西施,不諳世事的貂蟬,未落風塵的柳如。她微掀裙裾,一路小跑,轉眼前就衝到了少年的書桌前。

少年大吃一驚,伸手想收拾桌上的東西,但猝不及防之下已被她衝到桌前,一時間手停在半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頗為尷尬。

書僮見了少女,臉色微微一變,立刻行禮賠笑道:「七小姐,您怎麼來了?」

少女盯了書僮一眼,冷笑道:「採藥!但凡有你在,必無好事。是不是又在攛掇著三哥哥幹什麼壞事了?」

書僮採藥臉色大變,勉強賠笑道:「七小姐說笑了,小人哪敢啊!小人不過是看看哥兒有沒什麼示下。」

少女哼了一聲,不再理會書僮,一把拿起少年桌上攤開的書,見是一部官修正史,當即扔在一起,繞到少年身旁,一把拉開了他的抽屜,將少年剛剛研讀之書給抽了出來,顯是熟知那少年的脾性。

少女揚了揚手中的古卷,道:「《紫府金丹訣要》?三哥哥,你又沒聽姑父的吩咐,在看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了!小心著了心魔,堵了七竅。」

少年皺眉辯道:「青陽真人乃是高祖皇帝親拜的護國真人,他手書的《紫府金丹訣要》只可開心智,哪裡會堵七竅呢?爹爹他老來迂腐,你也跟著這般胡說!」

少女款款將古卷放在桌上,道:「三哥哥,可不要怪我沒提醒你,三天後西門老先生就要檢查你的課業了,你若是過不了關,等姑父回來,少說也得是禁足一月,不得出府。」

少年微笑道:「不過是背誦三本太宗本記而已,又用不了我半個時辰。」

少女哼了一聲,忽而淺笑道:「知道了,普天之下,唯有三哥哥最聰明了。」

原來少年姓洛名風,字從龍,再過一月即滿一十八歲。七小姐洛惜塵尚未十六,與洛風並非親生兄妹,乃是洛風之母楊夫人的侄女。洛風家世淵源,其父洛仁和以文採風流著名,時於洛陽任官,與洛陽王李充向來交好,其妹洛貴妃又正得當今玄宗皇帝寵愛,是以家族日顯興隆。此番洛仁和赴京高就,雖然尚未有定論,但必然是個顯赫實缺。

洛風生時天有異象,府第上空白日積雲,又有一道紫電、一道青電盤旋交錯而下。洛仁和請來的風水先生不過是世間借仙道之名混口飯吃的泛泛之輩,自然解不得其中意思。只是信口謅道此乃天降祥瑞,此子乃仙人轉世云云。借問祥在何處,瑞從何來,自然是搖頭晃腦,「此乃天機,不可言,不可言」。

洛風一落地,手中即抓著一塊小小青石,青石圓潤晶瑩,隱隱有寶光流動,顯非凡物。洛仁和見此子抓石而生,顯非凡胎,因此也就信了風水先生所言,重謝了紋銀若干。

洛風自幼聰明絕頂,三歲能誦,七歲成詩,經史雜書,都是過目不忘。到年紀稍大一些,更顯沉穩,識大體,胸襟開闊,遇事從容。因此在五位兒子之中,洛仁和對這個三兒子期許最高,要求也最為嚴苛。只是洛風不知為何對於治國經濟之學全無興趣,只喜什麼築基煉丹、仙跡洞府之類的雜家旁說。他平日里廣讀道藏,又自少結交修道之士,學了許多鉛汞之學,舞劍之道。

當朝玄宗皇帝信道,因此修仙訪道之風日盛,又傳說在名山大澤中,多有修仙宗派隱居,屢有白日飛生的仙跡傳聞,是以王公大臣子弟修道習劍的不在少數,洛風所為,不過是尋常舉動。只是那些肯與貴族富戶結交的道士真人,十人中倒有九人道行低微,自己都未必能解得出幾部道典,又如何能夠教人?所貪圖者,不過是金銀供奉而已。

當然,其中也不乏有真神通的真人大士。比如撰寫這部《紫府金丹訣要》的青陽真人,就號稱能點石成金,化泉為漿,又善煉仙丹。開國高祖皇帝服後果覺妙用無窮,當即封青陽真人為當朝國師,賜與田宅無數。又有傳言說青陽真人手掌一把仙劍,出鞘即可引動紫電天雷,威力無窮,青陽真人仗著這柄仙劍已斬妖誅邪無數。

洛風可沒有那般運氣,遇見一個如青陽真人這樣的世外高人。他結交的修道之士雖多,研讀的道藏不在少數,酬金也花了不少。可是若說煉丹,凡丹煉出無數,仙丹一顆也無。若論習劍,那幾招幾式倒也優雅從容、頗有風骨,但真動起手來連洛府的護院都敵不過。因此洛仁和越看越怒,終於禁止洛風再談修道之事,要他一心讀書,將來好承襲父蔭,在仕途上有所建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