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哲學和報紙

毛澤東仿照維新派風雲人物梁啟超的自由文風寫出了熱情洋溢的文章。但是國文教員袁大鬍子,「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他做文章半文半白」 [29]。

袁還說毛澤東在自己每篇文章的最後都標上日期是傲慢自大。有一次,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將他寫有日期的那一頁文章撕掉了。毛澤東站起來,抓住袁的胳膊,問他到底想幹什麼,要拉他到校長辦公室去「評理」。[30]

奇怪的是,這個對很多管束都進行反抗的青年卻接受了古典文風對他的塑造。「我不得不改變我的文風」[31],他有點不坦率地說。實際上,他在心理上還是傾向於古文形式的,特別喜歡無神論學者韓愈(768—824)的行文技法。

22年後,毛澤東對埃德加·斯諾說:「所以,多虧袁大鬍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話,仍然能夠寫出一篇過得去的古文。」(「如果需要」,這句話含有諷刺意味,因為,毛澤東這時已開始對其他人用古文寫成的文章大張撻伐了。)

因此,當毛澤東在政治上比改良派還激進時,他的文學風格還是落後的。他在文風崇古和政治革命兩方面雙雙背離梁啟超。

他開始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在1919年給蕭瑜的信中他寫道:「胃病折磨我好多天了」;「注意健康很重要,一個人只有身患惡疾時才知道健康的幸福」[32]。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所受的教益主要來自道德哲學和報紙———這是他持續終生的兩個愛好。

和絕大多數青年一樣,毛澤東也從他的榜樣和道德訓誡那裡學到了一樣多的東西。從1915年起,他的道德楷模是一位很善於吸收門徒的人物,這位具有過激精神的紳士因為提倡寡婦再嫁而震動了整個長沙,這就是楊昌濟,他是一根往舊中國的軀體中輸入新鮮血液的導管。

楊昌濟的生活方式是傳統的———人們稱他「老夫子」。他講課照本宣科。但是他在渴求生命意義的一代人的心靈中播下了會結出激進果實的種子。

楊昌濟尊崇宋明理學(始於10世紀),但也花了四年的時間在英國和德國研究康德、格林(G.H.Green)和其他歐洲思想家的理論。使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是他對心靈和意志的信仰。慎思、勇於任事、心之力能使世界改容。無疑,這是個人主義,但這是著眼於整個社會進步的個人主義。

沒有哪位良師———三四十年代遙遠的斯大林除外———能比這位在愛丁堡取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對毛澤東產生過如此深刻的影響。毛澤東對楊先生的倫理學課程有濃厚的興趣,他讀了新康德派哲學家泡爾生(F.Paulsen)著的僅10萬字的《倫理學原理》一書後,竟然寫了12 000字的批註。一到星期天,毛澤東和其他幾位得寵的學生就帶著敬畏的心情到楊家拜訪,並在那裡吃午飯。後來毛澤東和楊昌濟的女兒結了婚,毛澤東最初遇到她就是在一次拘謹的周日午餐時。作為老師、朋友、岳父,楊昌濟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別人無法相比的。

毛澤東用文章回報了楊先生的德育觀。一篇充滿激情的文章《心之力》得到了一個奇異的分數:100+5分,這使毛澤東很興奮,他把這事告訴了許多人。

「一位道德高尚的人。」這位昔日的學生後來多次這樣評價他的教授。[33]這是一種難得的讚揚,因為它已擺脫階級分析的桎梏。

晚上,毛澤東常在學校圖書館全神貫注地讀長沙和上海的報紙直至深夜。其他學生都到他這兒來聽他講一周來中國的動蕩局勢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新動向。

對每一則來自歐洲的花絮新聞———凡爾登,興登堡的權術,巴黎保衛戰中的出租汽車的用途———毛澤東都能從中國歷史上找到類似的例證。他成了比較「活歷史」(他常用這個詞來描述報紙)的顧問。

任何一位同學來找毛澤東,都會有人告訴他:「可能在報紙閱覽室。」[34]

毛澤東用家裡給他的一點錢中的一部分訂了一份自己的報紙(他父親說他這個習慣是「把錢浪費在廢紙上」)。[35]他常把報紙周圍的空白處剪下來釘成小本子,仔細一看就能發現,他在這些紙條上寫著城市、河流、山脈的名稱。毛澤東在讀新聞時,手邊總放著一本中國地圖冊和一本世界地圖冊,新聞中提到的每一個地理名字,他都在地圖上找到並記下來。

楊昌濟致力於他的精巧構思:對社會進行道德治療;毛澤東則瀏覽報紙,這一通往社會行動的門徑後來使他超越了楊昌濟的道德範疇而走向暴力生涯。暫時的,對於這位仍坐在圖書館裡的青年來說,德國的理想主義和熱切的公民意識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了。

為了使毛澤東遵循自己的路前進,楊昌濟指引毛接近「船山學社」(王船山名夫之,17世紀的愛國者和關心民瘼的哲學家)和《新青年》———一份用尖銳的現代西方思想抨擊中 國僵化的傳統的雜誌。

和楊先生一樣,毛澤東從未完全脫離中國自身文明。如果說他欣然接受西方的思想,也只是把它作為醫治病入膏肓的中國政治的藥物。楊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國家為一有機體,猶人身之為一有機體也,非如機械然,可以拆卸之,而更可裝置之也。」[36]毛澤東對此深表同意。

楊昌濟是現代中國發生轉折時期的人物。他在長沙出門時坐四人小轎,但是他也堅持冷水浴和不吃早餐。雖然毛澤東對他坐轎子這樣的封建色彩行為表示反對,但還是從他的身上汲取了一種信念:通過非凡的努力來實現新生。

楊昌濟熱衷於體育運動,認為這是把從反叛導向社會變革的第一步。力踐「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他堅持冷水浴,以便不再坐轎子。

毛澤東(和朋友們一起)去長沙附近爬山,在冰涼的池塘里游泳,有好長一段時間一天只吃一頓飯,曬日光浴———他認為這會給他的身體帶來能量———有大半年的時間不在宿舍就寢而在學校院子里睡覺。這都是為了使他的身體更加健壯。[37]

毛澤東把這些叫做「體格鍛煉」,在西方這種方式也是不同尋常的,在中國則更是如此。對毛澤東來說,鍛煉身體不僅僅是一種獲得健康的方式。為什麼他迎著狂風高聲朗讀唐詩?這當然不只是在練嗓子,而是在體驗隨意和任何抵抗力競爭的愉悅。

毛澤東在日記中寫道:「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

以上是愛彌·蕭的回憶錄中的英譯說法,但是中文原文里還有第三句,這一句被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編輯刪去了:「與人奮鬥,其樂無窮!」其意思是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更要有社會鬥爭的堅強意志。一天夜裡,雷電交加,毛澤東渾身濕淋淋地來到和他思想相近的朋友蔡和森的家,原來他剛從嶽麓山巔跑下來。問他原因,他說,這是為了體會一下《書經》上「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境界。[38]

在第一師範的第二個暑假,毛澤東和愛彌·蕭的哥哥蕭瑜———一個瀟洒穩重的青年———一起作了一次遊學,走遍了湖南的五個縣。這次「遊學」是受他讀的《民立報》上一則消息的啟發,消息說兩名學生徒步走遍了中國,甚至遠到西藏。[39]

毛澤東和他的朋友不帶一文錢,他們給當地的鄉紳寫巧妙的對聯換取食宿。這次遊學歷經六個星期,步行近千華里,讓毛澤東更多地了解了湖南。

22歲的毛澤東可謂是文武雙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體育之研究》在《新青年》上公開發表,署名為「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個字繁體共計二十八畫)。[40]

文章明快有力:「運動宜蠻拙。騎突槍鳴,十盪十鳴。暗鳴頹山嶽,叱吒變風雲。力拔項王之山,勇貫由基之禮。其道蓋存乎蠻拙,而無與於纖巧之事。」

文章三環相扣,有理有據。意志是聯繫身體和精神的紐帶,運動是意志的體現,鍛煉身體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戰鬥。毛澤東認為:「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健康的體魄、勇敢的意志和樂觀的態度都是拯救中華民族所需要的。

「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毛澤東文章的第一句這樣起筆,整篇文章都是闡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41]

在毛澤東的生活慾望中還沒有政治,他只是以自己普羅米修斯式的情感去面對需要更新的中國之現實。「自信人生二百年」[42],這是他後來回憶起曾經在這個時期抒發過的豪言壯語。

在第一師範這幾年的生活里,毛澤東始終是一名學生組織者。從1915年起,他就是學友會[43]中一名出色的活動家。1917年,有34名學生(學生總數為400)被選進學友會,得票最多的毛澤東主持學友會的工作。[44]為了增加學友會的經費,他在街上賣過小吃。[45]

他鼓動學友會與學校的清規戒律和迂腐頑固的校長作鬥爭———毛澤東稱他「復古派」[46]———為此他還險些被開除(袁大鬍子等人都幫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