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用六之卷——宰制天下 第215章 變故(12)

太后接見韓岡的地方,在慶壽宮中的玻璃溫房。

與慶壽宮的主殿和偏殿比起來,規模要小上許多的溫房,在如今的玻璃建築中,卻是一等一的龐大。

屋頂一丈多高,四壁則有三丈見方,不僅頂部是一塊塊特製的透明玻璃拼接而成,就連四面牆壁,也是大半面積採用了雙層玻璃構建。

溫房內外兩重,外間有著各色植物,南方的花木生長在其中,鬱鬱蔥蔥。寒冬臘月,依然奼紫嫣紅。內間則是太后日常白天見客和休息的地方。

初起的太陽此刻只有一絲半縷的斜照在溫房的玻璃屋頂上,但溫房四周,有一圈鐵架,鐵架將溫房圍起,上面是一面面可以轉動的銀鏡,銀鏡有數百面之多,以如今銀鏡的市價,只這四面鏡牆,就佔去了溫房一半以上的成本。

舊式宮室厚牆窄窗,白日里都是晦暗無比,即使用上了玻璃窗,只要不是陽光透窗直入,就必須要點起油燈來照亮。

這幾年改造的新式殿宇樓閣,窗戶就大了許多,宮室敞亮了不少,但太后起居的寢宮面積廣大,窗戶的面積比過去倍增,進光量還是顯得不夠,且為了安全起見,太后寢宮內殿四壁都不是直接連接外部,中間至少有一個過道作為阻隔,比起旁邊宮女內侍同樣經過改造、有著玻璃窗的小房間,明暗對比差異更加明顯。

因而在玻璃溫房建立起來後,此處便超過了寢殿,成了向太后每天逗留最長時間的地方。除了酷暑難耐的夏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日,向太后都會幸駕被賜名群芳居的溫房,將一整個白天的時間,消磨在這裡。

即使下雨的時候,向太后都寧願在這裡仰頭看著雨水打在頭頂的玻璃天花板上,在淺淺的積水中濺起道道漣漪,而不是在晦暗的寢宮中,於煤油燈下聽著單調的雨聲。

同樣的溫房,在皇宮中近年來陸續修建了七間,除了太后的這一間之外,還有皇帝的福寧殿、皇后的坤寧殿,以及朱太妃和其他幾名太妃的寢殿,都見了溫房。再有就是御苑,有著規模更大的溫室,不過那裡種植的就不是花卉草木了,而是各種蔬菜瓜果,在冬天把最新鮮的產品提供給宮中的幾位貴人食用。

有關皇宮玻璃溫房的傳說,據說已經流傳到了異國外域。從阿剌伯、大食等處泛舟而來的海商,不僅帶走了中國的特產,也帶走了無數傳說。在那些國家裡,都用著各種溢美之詞來描繪,誇耀著中國的富庶,以及天家的奢華。

實際上這件溫房的成本,並不比同樣規模的宮室貴到哪裡去,比起慶壽宮每年的日常維修金還要少一點——工業品的價格,隨著工藝上的突破不斷在降低。說起來是奢華,實際上的開支,便宜得讓人驚訝。只是日常維護和使用上要麻煩一點。

此刻溫房外側鐵架上,南北西三面的銀鏡,都被轉到了朝向東方的位置上。十幾名內侍,在鐵架間奔走,小心翼翼的給一面面銀鏡做著細微的調整,偏斜過一定的角度,把旭日投來的陽光從四面反射進溫房之中。這就是這些內侍的工作,只要是有太陽的日子,他們都要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不斷調整銀鏡的角度,讓溫房始終沐浴在陽光下。他們工作從早到晚,持續始終,只有到了中午前後,陽光足夠強烈,方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一面面銀鏡在外反射著陽光,就是一個個光源,還沒有發明出毛玻璃的生產技術,透明微綠的玻璃窗戶完全無法遮擋。如果沒有一些植物遮擋窗戶的下半部,就很容易被反光炫花雙眼。即使有了一點遮擋,溫房內部,此刻比太陽當頭直射還要更加亮堂幾分。

太后是私下裡接見外臣,便沒有垂簾的麻煩。清澈的陽光下,太后臉上的神色變化,以及細微的動作就顯得更加明晰。

韓岡側坐在一面圓凳上,清晰的發現太后雙眉從眉梢處挑起,雙眼微瞪,外裳左袖近袖口處皺褶了起來。

細微的動作和神情變化,昭顯太后的確是在憤怒,如出肺腑,看不出有作偽的痕迹。

從太后的反應上來看,她是幕後黑手的可能性就小了許多——儘管依然不是沒有。

韓岡到現在為止,還不能肯定到底誰是幕後主使。從他入宮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猜測幕後主使者的身份。即使是在文德殿中,押班參拜時也沒有停止過。現在想來,一直都在分心推斷,也不知率百官叩拜御座時,有沒有少拜上一次,或是多拜了一回——就像前些日子的章惇,就因為分心,少拜了一回,御史不敢說,但其他朝臣們議論紛紛,章惇最後是自請處罰,罰銅二十斤了事。

近一個時辰的時間,韓岡考慮過很多可能的人選。作為宰相,而且是權相,還是諸多開創的權相,開罪過的人很多,想要殺他的人更多。但有可能策劃這一次刺殺的人,卻不一定是想要殺他的人。

而從受益人上來推測,如果自己死了,受益人可能是章惇,可能是太后,甚至也有可能是皇帝,只要在事後的紛爭取得勝利,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但這指的是能夠切實殺死自己的情況,如果章惇和太后當真想下手殺了自己,不應該這麼簡易的手法,應該更加激烈,應該有著更多幾道的保險——只除了皇帝,沒有幾個的黨羽,皇帝能使用的手段並不多,也確實做不好真正的刺殺,而誅殺權相的信念也更強,只是是他的可能性又太小了一點。

這一次的刺殺,在韓岡事後想來,如同兒戲一般。且不說區區一名刺客,根本突破不了他身邊的護衛,即使能突破一百二十多名元隨所組成的保護圈,那種程度爆炸的威力,也絕對撼動不了他所乘坐的馬車。

韓岡的馬車,是將作監名下的車輛廠特意打造的專車。底盤就已經是鋼鐵所制,堅實無比,四壁和車頂都是多層鐵木貼合而成,平均厚度超過三寸,只要距離不是太近,小口徑火炮的炮彈都能擋下幾枚。

這是當初的槍擊案之後,由太后親自下旨,緊急設計和製造的新型馬車,不惜工本,儘可能的加強防禦力,專門針對火槍和炸彈的刺殺來進行防衛。而且經過了多次實測,是切切實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定型後就被太后賜予宰輔們使用,之後又生產了一些,賜予宗室貴戚和一眾議政。

宰輔們馬車的防禦能力,在朝堂中完全是公開的事。很多人甚至開玩笑說上陣打仗都足夠了。如果高層有人真的想要刺殺自己,理應不會採用在自己乘坐馬車時進行自殺性爆·炸襲擊。以章惇的才智,至少會多弄一點炸藥保證結果,以他的權力,至少能多上幾百上千斤。

但如果是並不打算當真刺殺成功呢?如果只是想挑起自己和章惇的矛盾,那可能性就太多太多了。不論是舊黨,還是宗室,都有這個可能。甚至是韓岡自己身邊的人,如果不想韓岡辭位歸鄉,那用一次並不成功的刺殺,換來韓岡留京與章惇針鋒相對,乃至徹底擊垮章惇,奪取大權,都是有很大可能的。

而太后,她為了朝堂內的平衡,不想看見章惇一人獨大,也不是可能性遣人做下此事。

還有北面的遼國,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挑起南朝朝堂內部紛爭,也是情理之中。

甚至於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韓岡都有可能是幕後黑手,是他在賊喊捉賊。如果這一場刺殺是韓岡主導的一場表演,以此來保住相位,甚至於鬥倒章惇,從情理上來看,不是不可能。

韓岡當然能確定這不是自己的謀劃,可除去他自己之外的可能性,依然實在太多。這反倒讓他無所適從。也不知從何查起。想來想去,還是只能把這件案子交給專業人士去調查。而他自己,還是從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行事,一味的考慮幕後黑手是誰,反倒會耽誤時間。

太后的關心和憤怒,韓岡彎了彎腰,向太后表示感謝,「多賴陛下洪福庇佑,臣此番方能無事。至於賊人身份,相信警察總局很快能查出真相。」

向太后對韓岡的輕描淡寫似乎有些不滿意,很有些不快的瞪了韓岡一眼,「要是這種事都查不出來,黃裳就不要幹了。宰相當街遇刺,開國以來從未有過,傳揚出去,天下人都要看朝廷的笑話。」

黃裳躺著中槍,如果警察總局沒有從開封府分離出來,那麼這一回他肯定少不了各種懲處,權知開封府這個位置,都肯定保不住,更不用說本來預備的,讓他更進一步的機會了。

韓岡只能從旁緩頰,「卻也怪不得黃裳,從來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而且現在開封府也不管這方面的事務了。」

「相公既然如此說,那也就罷了。」太后依然柳眉倒豎,顯得怒意難扼,「但這樁案子一定要儘快查清,吾倒是要看看,究竟是誰如此膽大包天,竟然謀害我皇宋的宰相!」

說到怒極處,太后用力一擲,手中把玩的玉如意給砸在了地上。幸好溫房的水泥地面上鋪了木地板,木地板上面此時又鋪了來自波斯的羊毛地氈,又厚又軟,羊脂白玉精工雕成的玉如意在地氈上滾了一圈,沒有一點損壞。

只是旁邊侍奉的內侍、宮女嚇得不輕,臉青唇白,唯恐被太后遷怒到。也不敢上去把玉如意給撿起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