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初臨最強大腦 第215章 熱情的粉絲們

問李凡是不是假的這句話,當然是一句調侃。

但是,以李凡17歲的年紀卻有著讓幾位老師都汗顏的學識,這個的確讓人驚為天人了。

李凡作為特邀嘉賓做了暖場後,《國學小名士》的比賽正式開始了。

《國學小名士》是一檔典型的文化選秀類型的節目,而亮點側重在「小」字上,節目面向18周歲以下飽讀詩書、能言善辯、好古敏求的全國青少年進行海選,選出國學小名士百人團,參與到節目的競賽中。

然後從108名選手中挑出7星選手,通過團戰、1對1PK等賽制多輪換血選出最終七星團選手,最後再從七星選手中決出本季冠軍。

坦白地講這檔節目的選手成色遠遠沒有詩詞大會成語大會高,不過小小年齡博知古今也是一大賣點。

李凡作為特邀嘉賓,和另外三位固定嘉賓的作用一樣,負責在每道題結束的時候,解釋某首詩詞或者歷史典故等等。當然李凡還有隱性作用:支撐節目的話題度和收視率。

比賽的內容也很豐富,文學歷史無所不包,各種題型項目也很有其他熱門文化節目的影子,但是,題倒是不難,也不偏,要不然把這幫小孩兒難為住了,哭鼻子怎麼辦?

比如說,其中有一道題目竟然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是誰,沒想到現場竟然有同學答錯了。

程教授簡單地聊了聊這首詩,但也實在沒什麼可聊的,畢竟上過學的誰沒背過?他道:「這位作者李紳是唐朝宰相,這首詩中,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李凡補充道:「這首詩實在太深入人心了,基本上大家都會認為這作者一定是一個愛惜百姓的朝廷好官,但是,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話音剛落,現場觀眾齊聚目。

李凡道:「憫農詩一共三首,其中兩首廣為流傳。但是,真實的李紳卻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悲天憫人。首先,李紳這個人脾氣相當暴躁,還愛『擺譜』。

《雲溪友議》中記載,在李紳未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但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而且他還流放了自己的友人,這就更讓人無語了,他的黑歷史數不勝數,典型的濫施淫威。

其次,他也並不是那麼愛惜百姓。在身為淮南節度使時,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李紳則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而且李紳絕對做不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人是非常奢靡的。

李紳最大的污點是一手經辦了『吳湘案』,案子平反後,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至於為什麼李紳寫出廣為流傳的憫農詩卻品行不端,要麼是忘本了,要麼當初是作秀,我倒是希望他是忘本了。」

現場觀眾掌聲起,這節目參加得值,不僅僅漲知識,而且彷彿還明白了一點點道理,就是揭開表象看本質,全是一堆亂麻。

比賽繼續。

有一道題是提示題:

第一條提示:死因成迷;

第二條提示:初唐四傑;

第三條提示:少年成名;

這道題現場108位選手基本全對了,指的是駱賓王。

張教授解釋道:「駱賓王七歲時便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古詩《詠鵝》,他少年成名,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除了《詠鵝》外,他其他的事迹並沒有流傳開。

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李敬業在揚州起兵,以匡扶盧陵王李顯複位為名出師,然後駱賓王為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

李凡補充道:「《資治通鑒》說他與李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這也是歷史疑案。對了同學們,關於少年天才,誰還能舉舉例子?」

選手們紛紛道:

「方仲永!」

「司馬光,破瓮救友!」

「曹沖,曹沖稱象!」

「李凡!」

「對,李凡!」

李凡訕笑道:「別鬧啊,我說幾個。

甘羅十二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因功得到秦始皇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

大才女蔡文姬六歲能辨別琴音,據傳我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為她所作。

李賀六七歲便能吟詩作對,大文學家韓愈都十分欣賞他的詩文,並親自登門相見。

……

我想對在場的諸位小名士說的是,出名要趁早,千萬不要虛度年華,謝謝。」

又一題,是從一系列成語中找出一句詩詞:

度日如年;

教學相長;

光陰荏苒;

愛不釋手;

巴山蜀水;

車馬盈門;

胡說八道;

在台上挑戰的楊寶寶小手一敲,道:「不教胡馬度陰山!」

見主持人說「正確」後,楊寶寶高興地蹦了蹦。

主持人問道:「楊寶寶,知道『胡』是什麼意思么?」

楊寶寶想了想,道:「指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吧?」

主持人道:「對了!」

李凡糾正道:「不太準確,其實吧,『胡』是北方游牧漁獵民族對自己民族的一種稱謂,而『胡人』才是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

張教授點頭道:「是這個道理。」

主持人額角沁出少許細汗,她心道:說多錯多啊,還是好好主持吧。

李凡繼續問道:「寶寶,這題裡面有個成語是『胡說八道』,你知道這『八道』指的是哪八道么?為什麼是『八道』,而不是『七道』或『九道』呢?」

楊寶寶搖了搖頭。

李凡再問:「場上的其他同學呢?有誰知道?」

現場選手竟然沒人知道!

李凡只好自己解釋了,「先說說『胡說』這個詞,東晉之後一段時期,匈奴、鮮卑等民族和漢人融合,古長安城內到處都能聽到胡人的方言,而漢人根本聽不明白,於是有『胡說』之稱。

長安城內的東西兩市有八條長安道,胡人常於長安城兩集市間穿行叫賣,吵吵嚷嚷的。生活於長安城的老百姓在市集道路間完全不知所云,所以故為『胡說八道』,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亂講一通,無道理無根據的話語。

當然了,還有解釋是:『胡說』含貶義等。『八道』即『八聖道』,佛教三十七道品之一,論述通向涅槃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張教授想要反駁沒敢知聲,那小子往自己身邊一坐頗有權威,他合計了一下,得了,等下了節目私下討論吧。

……

整檔節目到了最後的尾聲。

主持人道:「今天,我們《國學小名士》第一期的錄製就此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

舞台落幕,觀眾退場。

而此時的李凡,早被選手們齊齊圍住了。

這些選手們都是各中小學的學生,那李凡在學校中的影響力就不用再贅言了,此時選手們把李凡團團圍住,爭先恐後地和李凡攀談。

他們要麼舉著手機拍照,要麼端著本子等著簽名,畢竟終於抓到活的了,大家難掩興奮。

「李凡學長,你下期還來么?」

「不來了。」

「別啊,我們非常喜歡你的。」

……

「學長,你怎麼懂得這麼多啊,有什麼秘訣么?」

「呃,多讀書,再加上命好!主要是命好,這就是秘訣。」

……

「李凡學長,你什麼時候出書啊,我們看你給瀟瀟推書,給韓傑推書,什麼時候能輪到你自己出書啊?」

「有生之年吧。」

……

李凡忙得暈頭轉向的,這麼多選手圍著自己,李凡真應付不過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旁邊的幾位嘉賓老師備受冷落,基本上無人問津。

其他兩位教授還能接受,畢竟自己就是教書匠,在社會上基本沒有什麼名氣,但孔遠心裡非常難過了,畢竟自己好歹也是個作家不是?畢竟也發表了好幾本小說不是?

可眼下,也就五六個擠不進李凡人群的同學在和自己閑聊天而已,邊聊還邊瞄著一旁,好像隨時等著機會混進人群里索要簽名。

走到舞台上的賈製作人見狀嘆氣道:「李凡在校園中的影響力啊,怎麼這麼大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