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從此以後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歷史的機密

蕭如薰非常清楚。

教育開化與普及必將孕育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以及無窮無盡的出身底層的讀書人。

他們有文化,有知識,有思想,他們的思想會逐漸蔓延到整個國家,覆蓋全國,進而產生全新的思潮。

他們會主動質疑君權神授的理念,會對以往看作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產生懷疑。

一如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對宗教的懷疑一樣。

大秦不需要文藝復興,大秦需要的是文藝普及,讓高不可攀的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一切看似高不可攀的都成為普通百姓可以擁有的。

蕭如薰追求的是中央集權,是在中央的領導下對全民一視同仁的統治,不允許在一個政府的框架之下出現對抗中央勢力的地方勢力。

這是他架構起大秦政府的重要基礎。

這個基礎具體體現為皇權下鄉。

這個模式並非固若金湯。

現在大家都還窮,都還沒有完全吃飽肚子,都沒有完全認字,都沒有完全產生思想,一切都和過去差不多,因此,政府的指令會輕而易舉地下達。

而一旦人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之後,伴隨著思想的覺醒,地方上必然會出現自己的思想,對中央的各種質疑甚至是反抗會伴隨著中央對地方的打壓而不斷出現。

現在不出現,未來一定出現,而在交通和通訊手段還沒有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國家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無視反抗軍的時候,是最危險的。

誰也不知道是誰在操控這股反抗勢力,是人們真的想要自治,還是地方勢力在背後操控,用各種方式污衊醜化中央,從而達到奪權的目的。

就好象清末民初聲勢浩大的所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其根源不過是中央權力的持續衰弱帶來地方勢力的持續發展,等地方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時,中央不給權,矛盾必然激化。

則地方上便暴力奪權,將集權的清政府推翻,把一個徹頭徹尾的小政府扶起來,然後大家愉快的分走革命果實。

戴上了反封建反民族壓迫反殖民剝削的帽子,這場主觀上沒什麼革命意義的地方勢力掀翻中央的鬥爭立刻變得高大上起來了。

客觀上或許有那麼一點口號式的激勵人心的作用,畢竟滿清這個腐朽的政府被袁世凱掀翻了,而中華民國這個殼子被「革命黨人們」塑造出來了,至於內里,大部分人也不在意。

可是革命之後,革命黨人們真的實現了他們提出的口號與目標嗎?

國家強大了嗎?

民眾覺醒了嗎?

農民得到土地了嗎?

工人得到福利和保障了嗎?

不平等條約廢除了嗎?

國家科技發展了嗎?

中國成為強國獲得完全主權了嗎?

沒有。

「革命」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只有地主老爺和高官達人們吃飽了,他們愉快的將搶來的權利分一分,自己回到老家愉快的當起了沒有壓迫的土皇帝,愉快的過自己歲月靜好式的生活,留下一地雞毛。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歷史事件。

蕭如薰一想到這裡,就覺得這種事情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在自己所建立的大秦身上,所以,他無論如何也要將這個案例留下來,告誡後世子孫。

在土地改革的過程之中,在閱覽史書反思歷史的過程之中,二十多年的治國生涯之中,蕭如薰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開始著重思考中國陷入深重苦難的那段時期的救亡圖存的人們的奮鬥史。

他忽然想起了孫中山這個人物。

清政府覆滅之後的二十年代,經歷了革命、二次革命,護法戰爭等等一系列的失敗與背叛,數次流亡海外、尤其是陳炯明叛亂事件之後,孫中山的思想產生了變化。

他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屢次革命失敗救亡圖存失敗的根源並非是自己革命目標的錯誤,並非是自己革命名目的錯誤。

他最大的錯誤,在於自己對「革命根據地」沒有掌控力。

他的基本盤不存在,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

他意識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別人輕輕一推,就倒了。

他意識到他的革命總是藉助地方勢力的幫助,地方軍閥,地方幫派,各大堂口,而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以地方為著眼點,從未關注天下。

在地方上借著孫大炮這個名頭折騰一下還行,一旦離開地方,這些地方力量是不會跟隨孫中山走向天下的,風險太大了。

陳炯明贊同的「聯省自治」就是當時地方勢力的理想政治狀態,自從早些時候被提出之後,這樣的思想在當時的地方十分盛行,清末革命黨人改良派黨人群體中,相當一部分都以此為救亡圖存之道。

沒有實力,還玩民主,以為民主是救國的大力丸,這是典型案例。

清政府腐朽無能,但它是個一統的大政府,一口吃不掉,而一個省級規模的小政府,就好下口多了,一口就吞掉。

孫中山終於意識到自己數十年來依靠地方勢力反抗地方勢力的做法是失敗的根源,推翻這個掀翻那個全都在給別人做嫁衣,成了地方勢力手中的刀槍。

他們根本不想救國,只想讓自己更舒服。

統一才是真正的救亡圖存之道。

他意識到自己走了很多很多年的彎路,被人忽悠慘了。

不過,在人生暮年,他反省過來了,終於明白了自己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於是他開始尋求新的革命方式,於是他接觸到了蘇聯人,接觸到了蘇聯式的中央集權,他發現,這,好像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於是,孫中山拋棄了地方軍閥幫派,選擇了聯合蘇聯幫助他建立大政府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促成了國共合作,改組了國民黨,建立了黃埔軍校。

可惜歷史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他覺醒的太晚了,他沒來得及看到成果,就去世了,也沒能做的更多。

孫中山去世以後,繼承他的理念的廣州國民政府部分要員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繼續進行將廣州國民政府從小政府改造成大政府的嘗試努力。

他們一面北伐,一面土地革命,將政權建立到鄉鎮,試圖將綿軟無力的地方性小政府打造成擁有統一全國資質的全國性大政府。

這對於當時列強環伺的中國來說,是唯一可行性的正確道路。

他們真的很努力,聯合國民政府中的有識之士,將這場國民大革命進行的轟轟烈烈。

如果這樣的進程繼續下去,廣州國民政府就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全國統一,並且順利蛻變成為一個大政府。

但是沒有這種可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利益的再分配,是要見血的。

但是孫中山覺醒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立刻動手不拖延,他改組了國民黨。

以改組為名義,實際上是將地方勢力分子和幫派分子開除出黨。

孫中山試圖建立一個有著建立全國大一統政府的理念的政黨,但是他身邊有太多地方分子和買辦分子,所以他積極吸納沒有地方背景和利益牽扯的共產黨員進入國民黨掌握實權,將國民黨統一化。

但是時間已經不夠了,依然有大量地方勢力分子、親歐美分子和投機分子或者乾脆是被忽悠傻了的傢伙們存在於國民政府和改組後的國民黨之中。

孫中山沒時間了。

而那些人不能忍受一個將他們好不容易奪來的權利再一次奪回去的政府。

不能忍受那幫共產黨人試圖推翻他們並且幫助泥腿子踩在他們這些精英頭上的努力嘗試。

年輕的共產黨人也的確是激進了,在孫中山分秒必爭的策略之下,沒來得及多做工作,就用暴力方式進行土地改革建設基層政府,甚至傷害到了不少無辜的人,極大的刺激到了地方分子和買辦分子。

沒有得到更多的協作力量甚至沒有自己武裝的革命者們顯然低估了地方分子和買辦分子的喪心病狂。

他們不夠成熟,甚至有些軟弱和妥協。

而地方分子和買辦分子在歐美富有鬥爭經驗的傢伙們的策動下,積極做準備,並且尋找合適的代言人。

於是,一個去過蘇聯考察、得到孫中山信任、有地位有點名望並且具有野心和極大想法的光頭脫穎而出,成為了各方勢力的總代言人。

兩黨有識之士的努力在1927年戛然而止,這場實幹性質的大政府建設計畫被血腥的阻止了。

意識形態被當作武器,共產黨人被當作蘇聯人的利益代言人,覺醒的人民被屠殺,混沌的人民被迷惑,一場地方勢力對革命勢力的反撲以「清黨」的性質終結了。

很多人疑惑那個光頭為何要在那幾年裡大量屠殺自己人。

不僅殺共產黨,還要殺國民黨人,甚至是基層的國民黨人,自斷臂膀,自毀長城,打著清黨的名頭,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