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人共享存在

M:

人常被分為兩種:一是「我們自己人」,包括親戚、愛人、同學、同事等;一是「其他人」,不是「自己人」的都屬於此類。通常,我們只和「自己人」有情感的交流;至於對「其他人」,我們則表現出相當的冷漠。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的存在,本質上是與其他人『共同存在』的」,當我們走在街上時,四周有各式各樣的人和我們「共同存在」,但這只是物理上的「共同存在」,我們似乎無法、也不願意和他們有情感的瓜葛,更不用說交流了。因為在心理上,我們和他們缺乏「一體感」。

我們與周遭的其他人只「共同存在」,卻很少「共享存在」,但這並非無法改變。

心理學家利帕曾提到他的一次特殊經驗:

在他所住的社區裡,居民一向是各掃門前雪,彼此之間保持一種禮貌而冷淡的關係,見面時雖會打招呼,卻很少主動串門子或聚在一起閒聊。但在一九六三年甘乃迪總統被暗殺的那一天,利帕回家時,卻看到鄰居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冒了出來,三三兩兩地聚集在街道上、樹蔭下,熱絡地交談著。

為什麼這些原本好幾個月彼此都不說一句話的鄰居們,會變得如此熱絡呢?利帕說,那是因為總統被暗殺的消息讓他們產生「一體感」——「我們」的總統被暗殺了!並因而產生「共同的焦慮」,他們亟須與他人來「共享」或「分攤」這種焦慮。

不只共同的焦慮,共同的期待和快樂也會讓陌生人產生「一體感」,而出現溫馨的情感交流。

大約二十年前,當臺灣的少棒隊遠征美國威廉波特時,全島各地的冰果室在深夜都燈火通明,電視機前也圍坐著一大堆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觀眾,邊看電視邊熱絡地交談著。在一棒定江山,獲得世界冠軍時,有人高興地放鞭炮,而更多的人則聚集在冰果室內外、街頭巷尾,興奮、愉快地交談著:「我們的少棒隊贏了!」彼此以情感相互滋潤,久久不忍離去。

這不只是「共享存在」而已,就像瑞典的一句俗話所說:「分享的快樂會帶來加倍的快樂,分攤的痛苦則能減輕一半的痛苦。」即使是和平日與我們不相干的他人做情感的交流、相互滋潤,也具有這種神奇的效果。

但很可惜的,在事過境遷,一切又恢復「正常」後,大家就又收起了笑容,變得如往昔般冷漠。如果我們認為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中,大家放下身段,彼此相濡以沫,是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真情流露」,那正表示我們平日的矜持和冷漠,是多麼的「虛假」。

嘗試摘下你那僵硬而虛假的面具吧!要讓你的人生處處有溫情,不只要和「自己人」共享存在,亦須和「其他人」共享存在。

W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