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另一個自我

M:

「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在不斷地與各式人等接觸的過程中,我們終將找到我們的朋友。

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說:「朋友是另一個自我」,朋友不僅是「知己」——知道自己的人,我們還能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

兩個朋友的交會就是兩個「意識」的交會,這兩個「意識」有很多地方像平滑的鏡面般,能正確無誤地映照出對方的心靈樣貌,讓彼此產生「他了解我」、「我們是一樣的」的喜悅感覺。

哲學家羅素說:「我在劍橋大學的第一學期,就認識了一大群人,他們後來都成為我終生的摯友,從此我再也沒有重溫童年時代那種難熬的孤寂。」朋友,是最能讓我們免於孤寂的人;而求學時代,正是我們與他人建立終生友誼的黃金時代。

羅素在上大學前相當寂寞,不只因為他在五歲時,即因雙親相繼故世,而和年老的祖母相依為命;更因為來往的都是宗教氣氛濃厚的貴族家庭,使他必須壓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早就懷疑上帝的存在,但卻不敢對人言;而他對數學和哲學的興趣,卻被周遭的人認為「荒謬可笑」。沒有人了解他。

但在進入劍橋大學後,他發現原來有不少人「跟他一樣」,喜歡談哲學、談內心的想法、具有懷疑精神而又熱烈追求真理,他「欣喜若狂」,立刻如魚得水地加入他們,一個「意識孤島」終於找到了類似的意識體,而融入更大的「意識群島」中,不再感到寂寞。

不管是「志趣相同」或「臭味相投」,大學時代所建立的友誼總是令人特別珍惜和懷念。羅素在大學時代曾參加一個名為《門徒》的社團,成員只有十二人(如耶穌的十二門徒),在星期六晚上輪流到每個人的住處聚會,由一人朗讀他的哲學論文,其他人參與討論。這種討論通常徹夜不停,直到星期日清晨,大家再迎著晨曦去散步,然後回家睡大覺(類似的社團聚會,似乎是劍橋大學的一個傳統,更早以前,經擠學家凱因斯在讀書時,也曾參加一個叫做《午夜學會》社團,每個星期六午夜十二點聚會,朗讀個人著迷的舞台劇臺詞,凱因斯說他也和這些社員成為終生朋友)。

它的令人懷念與珍惜,不只是彼此興趣相同,還有屬於年輕人浪漫的理想,以及為興趣與理想而在身心方面的沉溺與放縱。等你年紀大一點,就再也難有這種機會、心情和體力。

年輕時代所結識的朋友,正具有這種可愛的特性。他們像一面晶瑩剔透的明鏡,映照你年輕的思想、情感、興趣和理想。即使日後各分東西,但只要想起他們,就讓人心裡充滿溫馨。

趁現在多去認識、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去發現更多的「另一個自我」,徜徉於更大的「意識群島」中吧!

W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