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悸動的閱讀

M:

一般說來,提供知識和訊息的書籍,只能讓我們獲得「知性的喜悅」;但多數人更渴望從閱讀中獲得「心靈的悸動」。要想獲得這種「感動」,我們也許必須到傾訴個人情感、揭示人類理想與充滿想像力的小說、傳記、隨筆

及哲學著作中去尋找。

愛迪生為了幫忙家計,十二歲時就到火車上,扛著比身體還大的販賣箱,邊走邊叫賣報紙、水果和點心,隨著火車四處流浪。有一天,他讀到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他覺得自己就像書中那些可憐的小孩。

雨果的《悲慘世界》不僅是他慘綠少年歲月中的最大慰藉,同時也淨化了他受創與悲憤的心靈。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同伴都因此而戲稱他為「維克多.雨果.愛迪生」。

我們需要有這種讓自己熱淚盈眶,撫慰與淨化心靈的閱讀。

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的哲學家康德,終生過著非常規律而理性的生活,每天晚上十點一定準時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五點就起床,他特別囑咐僕人,如果時間一到他還賴床,就必須毫不留情地將他拉離床鋪。每天傍晚四時則一定準時出外散步,而且循著固定的路線,當地的民眾都以他走過自家門口的時刻,來調整他們的時鐘。

他生平唯一一次打破這種規律、理性的生活,是在他四十二歲時,因閱讀盧梭的《愛彌兒》,看得入迷,竟至放棄了傍晚四點固定的散步,而且到了晚上十點,還不想上床,因為他被盧梭在書中所揭示的教育理想深深「打動」和「懾服」,而在心靈的酩酊中一口氣讀完它。

我們需要有這種打破沉悶生活,讓自己酩酊和懾服的閱讀。

徐志摩年輕時代,原來自許要做個傑出的金融家。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就讀時,情緒低落,但因讀到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感到無比的驚心、無比的振奮說:「我彷彿跟著查拉圖斯特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氣在我的肺裡,雜色的人生橫亙在我的眼下。」

尼采像一道閃電,照亮且指引他蒼涼的生命,在他困頓低潮的時候,帶給他無限的歡愉和激勵,不僅讓他一掃陰霾,而且放棄即將到手的經濟學博士學位,轉而到英國劍橋去研讀哲學。

我們需要有這種讓自己的靈魂激昂澎湃,並在其感召下,將它化為具體行動的閱讀。

W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