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中的可能

M:

一個活在三百年前的人,如果又甦醒過來,必然會大吃一驚。而最讓他吃驚的可能是,在他那個時代被認為「根本不可能」的事,現在居然都一一出現在他眼前。

人類在三百年來最大的進展是科技,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電燈、電話、電視、汽車、飛機等,對三百年前的人類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很多科技產品在初次問世時,也都被當時的不少科學家認為根本「不可能」,甚至說那只是個「騙局」。

當電話發明的消息由電報傳到愛丁堡時,當時知名的物理學家泰特正在愛丁堡,他說:「這是騙人的,這種發明在物理學上根本是不可能的。」

當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後,法國科學院的一群科學家弄來一部留聲機,當場示範。一位以博學聞名的科學家在聽後,拉著示範者的衣服,大聲罵道:「卑鄙的傢伙!我們不願被這種低級的腹語術所欺騙。」

很多偉大的發現者或發明家,在尚未成功前,更被認為是「精神有毛病」。齊柏林當年為了製造可以操縱的飛船,呆在波登湖畔好幾年,他投下龐大的錢財,以驚人的執著,埋頭一再實驗。附近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可憐的妄想病病人,應該住進精神病院。但有一天,他成功地駕著飛船遨遊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不是精神病人,而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如果人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可能」在天上飛,「不可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那也就「不可能」有科學及藝術上的種種突破和創新。絕大多數的突破和創新都是「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性」。

如果你認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重要的想法和事情都被前人想過做過了,重要的發明、作品、探險都被前人完成了,那麼你就不會再有任何挑戰、任何需要和任何問題。換句話說,不會再有任何的創新,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不可能」再有比這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人生。

因發現遺傳因子DNA的雙螺旋體結構,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克利克,在獲得這項石破天驚的大發現時,不過是劍橋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班學生,他後來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當你踏進科學殿堂時,你就會被人洗腦,他們告訴你要多麼小心,科學發現是如何困難等等。」

克利克將此稱為「研究生症候群」——一個研究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能有什麼科學發現。但他卻敢於相信,結果他「化不可能為可能」。

生命是由無數的「可能」和「不可能」所組成,但誰也不知道它們的界線在哪裡。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而且「化不可能為可能」,既不是「騙局」,也不是「妄想」,你應該敢於去相信。

W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