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獎的一點想頭

吃不飽飯就獎農業;穿不好衣,物用不足便獎工業;錢不夠便獎能人,獎能「引進外資」的;治安不好便獎警察……

戰國先秦獎公戰,戒私鬥,於是秦人勇於公戰,怯於勃谿之爭。你為國家打仗,殺敵勇敢,打了勝仗,殺了外敵,就按你的功勞給你體面,給你實惠——爵位和俸祿;你打群架,爭風吃醋窩裏鬥,對不起,那就請你蹲班房,做苦力,甚或殺你的頭。這麼做,「全國人民」的精神氣兒不向內耗,全都衝著敵人來。雖然外頭蘇秦輩費煞心思瞎折騰,集五國之師叩關攻秦,倒被秦人打了個發昏。

這是我們在中國歷史上見到國家獎勵最明白最漂亮的一段史實。後邊的朝代似乎有點稀裏糊塗的了。當然,獎還是各代都有的,只是沒有作為整個國家大局的事來辦,而是按「需要」去胡弄。武則天女人當政,心裡不踏實,總疑心外頭人在盤算她,需要耳目,於是便獎勵告密,目的是排除異己,懲治貪官汙吏,那也還有點效應的,卻也冤殺了許多好人。朱元璋是懲重於獎,查出有貪汙的就拿來殺頭剝皮,可謂很有力度,不可謂不夠心狠手辣,但他一死就人亡政息,明中葉後期吏治癒來愈不可問。雍正鑑於農業的「需要」,種地種得好的可以給個九品官。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殊榮重獎的了,然而他一死,乾隆皇帝便取消了這制度。我猜乾隆未必是故意與父親鬧彆扭,很可能他以為他的農業問題已經解決,不「需要」這黃曆了。

這麼看,獎懲便成了階段性的事,成了局部的應急措施。吃不飽飯就獎農業;穿不好衣,物用不足便獎工業;錢不夠便獎能人,獎能「引進外資」的;治安不好便獎警察,懸賞舉報人;要打仗了,趕緊去獎楊家將。

我並不覺得上頭這些事做錯了,相反我以為做得小了,不夠大氣,或者時髦一點說是不夠「宏觀」。今日要做此事,就在此事上花錢,明日彼事出來,再去……哪個葫蘆漂上來緊著就去按哪個,對,我看就是按葫蘆,不是彈鋼琴。按葫蘆是沒有譜子的,彈鋼琴是心裡有數的,有譜。

就歷史上的這些事來關照,我看愈是做得明白公開,便愈是做得地道。愈是獎重懲明便愈是激勵人心,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是件偷偷摸摸的事,貼了告示去幹,言必信,行必果,而且絕無反悔,才會有好的效果。

好的風氣,好的道德,勃興的事業,應該獎勵,對於阻礙這風氣、道德和事業的人事則要痛加撻伐。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實際做起來,卻常常是按「需要」來的。

順帶地我也說一點切實感受。近日聽說香港的中學生們給了我的《雍正皇帝》一個獎。我心裡便是大的喜歡,因為中學生們純真,絕不會裝模作樣故作高深地掩飾什麼,喜歡誰就是誰,再就是絕不會幾個人坐在沙發裏喝著什麼飲料嘰嘰噥噥——商量便給某人一個什麼獎;再者,他們也不會收受什麼意思意思的包。別人不給我獎,我自然無話可說,給了我,我就有了這個「想頭」——這是題外話了,以謝意回報香港的同學們。

《明報月刊》二〇〇一年八月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