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歸故鄉

一個流浪在外的小子,有一天既富且貴,就懷念故鄉,冒出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結果被人家譏嘲為「沐猴而冠」。

富貴後要歸故鄉去亮相,當然是一種「愛現」的心態,愛現是幼稚的,做了大人物仍愛現,便被評為獼猴戴帽子,能戴多久?

本來歸回故里是人生挺愜意的時光,也是人性中不忘本的需要,無可厚非。只是他選擇戰禍綿延之後,故鄉的人都一窮二白,這才襯映出富貴的氣派。不然當你穿著繡衣白晝上街,發現街上人人穿著繡衣錦袍,也就沒有味道了。最好是到處殘垣斷壁,而你一回鄉不只是買田造屋,扈從成列,還得揮金慷慨,這邊捐,那邊送,誰也比不上,這才真神氣。

想幾年前,臺灣剛開放回鄉探親,帶回去的舊衣服,鄉人都搶著當寶貝。退伍老兵或窮漢,只要帶些小金戒、雜牌錶,家鄉人捧為財神菩薩,個個當大爺。幾曾何時,大陸也經濟起飛,舊衣不要了要名牌,臺幣不值錢要美金,回鄉的臺胞年年跌價,熱情的接待一年薄如一年,快要靠邊站啦!這才明白,富貴歸故鄉,要趁故鄉愈窮困才愈風光。不知那個傢伙說的:「生活的樂趣,就在比你的連襟收入多一百元。」推廣這心理,要和許多不如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才顯出真正的樂趣!

富貴歸故鄉,還得要故鄉人愈勢利愈有趣,不然當你穿著繡衣白晝上街,發現街上的人根本懶得看,不在乎,還有人一眼就看穿,問繡衣裡裝的是稻草還是礱糠?還有人說偷來的繡衣不如清白的布衣,那也沒有味道了。名車寶馬、特權橫財,都得擺到人見人羨的地方,拍馬屁的,端痰盂的,趨炎附勢者成群結隊,尤其是要讓兒時的玩伴與熟識的父老,知道某人在外面混出了名堂,他們都乖乖地掩藏你少年時代的穢蹟,只捧眼前的財勢就好,不然「揭底最怕老鄉親」,怎麼神氣活現呢?

富貴歸故鄉,大體上是和《孝經》裡所說「揚名顯親,孝之終也」的思想混糅在一起,可惜只往享樂主義發展,而忘了《孝經》還有「立身行道」四字在上面,因此道行再高的梵志不回鄉,回鄉只有人問問「原來你還活著?」詩藝再好的杜甫不回鄉,回鄉只有人問問「怎麼如此老醜?」蘇秦張儀不富貴更不能回鄉,連妻子都白眼相看呢!

因而古來真正的高士,匿影空山,韜光海上,大體上是死也不肯回鄉的,耽於澹泊寂寥的人,不能穿金戴玉,只能戴笠布衣,不趨世俗所艷羨的打扮,故鄉能有幾人欣賞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