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醫德傳承

面對病情多問幾個為什麼,多為病人著想……鍾南山崇高的醫德熏陶著一批又一批學子。

鍾南山教學生,首先是教思想——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解決問題、不懈鑽研醫術的思想;而他教醫術,首先是教思維的方法。

有一次,鍾南山的學生把一個病人的病情搞錯了。開始認為不是肺結核,但後來病理證明是肺結核。他們用了另外一些葯,找了北京一些專家來共同會診,會診的結果還是認為是肺結核,但鍾南山並沒有就此罷休。

他希望他的學生能夠追蹤病人的情況,進行觀察。病人也很理解,很願意配合,因為她已經跑了很多家醫院,還是搞不清楚病症。

這是一位30歲出頭的女患者,輾轉了多家醫院,已是備受煎熬。到了鍾南山這裡,她說她的心放下了,無論結果怎樣,她都相信他。這是一個病症像「藏貓」遊戲一樣,極罕見、難以診斷的患者。

經過4個月的治療,病人的病情有了好轉,她希望治癒後能夠生一個孩子。由於病人的癥狀不典型,雖然其CT檢查及胸片均顯示病情有了好轉,但是鍾南山仍然懷疑自己的診斷。

學生們搖頭:他們相信導師是不會診斷錯的。

最後,鍾南山又把這位病人所做的兩次肺活檢及其他全部資料和幾個專家一起討論,最後證明是肺結核。鍾南山之所以懷疑病人是否患了肺結核病,是因為她沒有癥狀。

這個病人還在接受治療。鍾南山的助手一直在跟著她,還在觀察病人的情況。經過一年半的追蹤,病人終於治癒了,並且如願以償地生了孩子。

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病,鍾南山視之為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個挑戰,因此樂於接受。

鍾南山知道,有些病人到過很多醫院,都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才到他這裡來的。

鍾南山說:「病人到了你這裡,你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那他找你有什麼用呢?」

給病人看病,鍾南山有一個特點。他常說,不是靠他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而是靠他組織大家來解決問題。

鍾南山會組織不同的學科解決問題。比如,一個病人看病看了很長時間。他在五官科看得很仔細,然後到鍾南山這邊又看看消化道、氣管有沒有問題。

鍾南山的學生逐漸建立起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責任感。每一年,鍾南山都有一批學生。他對學生說:「你們在這裡學一年見不了很多病人,每個禮拜只有4個病人,加起來50個禮拜也沒有多少。但是,你們要學會思維的方式,很重要的是,要學會為病人考慮。不要說凡是自己搞不定的,就轉上去算了,要想辦法。我想,這是最基本的。」

「醫生給病人看病,不能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他說,有時候,他看到病人存在呼吸系統疾病以外的問題,就一定會讓其他相關科室的主任過來一塊兒看。

鍾南山是如此認真地表達對自我的評判:「自己總結起來,我其實沒有多大本事。我對自己這一行懂得多一點,其他方面像心臟的、胃腸的、肝臟的、風濕的、腎臟的,我根本不懂得。」

在2003年非典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很多醫生、護士極為擔心的是,如果出現病人大量死亡的情況,他們怎麼辦。鍾南山告訴大家說:「假如出現了那樣的情況,即使10個病人裡面只活了一個,那麼,你從救活這一個病人的經歷當中也會學到很多東西。以後,你慢慢地就可以把救活一個變成兩個、三個、四個……」

「我們見的第一個非典病人整個肺都白了,各種指征基本上顯示沒有希望了,但是我說不是這樣的,我們還是要試的。當時,我試用了一下激素。沒有想到,第二天,病人的狀況就改善了。」他說,「我們做醫生的,常常要把偶然性變成必然性。」

查完房,鍾南山伸手一抓,那天藍色薄薄的口罩,帶子輕輕崩斷。把口罩從臉上取下來,然後,他直奔8樓的會議室。身後,他的學生、護士、護士長、主治醫生、主任醫師一溜煙兒地緊隨其後。

所有的人,像他一樣,落座前脫下身上的白大褂,將它簡單摺疊放在一邊。這一連串的動作,沒有半點兒拖拉。上樓時,70多歲的鐘南山一步兩個台階。所有的人,雖然年輕,卻都尾隨其後,一溜兒小跑。

在會議室里,每一個病人的病理、診斷等一應俱全,由幻燈來展現,並由到會的每一個人自由發表個人看法。這裡無等級、無尊卑、不排次序,可以闡述,可以反駁,可以立論。

以最佳的辦法,以為病人解除病痛為目的。

鍾南山叮囑大家:凡來呼研所就醫、住院的病人,都是輾轉多處,患有嚴重和疑難病症。所以,要多幾重思維,多留一個神。

才下「烽火台」,又上「演兵場」。

鍾南山就是這樣,在臨床實際操作,回到後方又進行科研攻關。他以這樣的操作體系,強帶弱,老帶新,多年來形成富有生機的鏈條,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科研骨幹力量。

呼研所的辦公環境既簡陋又局促,但是有這樣一間能容納兩三百人、用於病理分析的會議室,這裡是最寬敞和最講究的。大家坐下來看著面前大大的幻燈片、病人的各種片子和診斷結果,充滿了濃濃的學術氣氛。

鍾南山在這裡傳授的是思維的方法:從一個個問題開始,富有邏輯性地進行發散思維。大家都站在學術的角度,把所有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

實踐醫學是可以比較快速地看到結果的,一邊實踐,一邊研究。這樣,對病人進行一個短時間的治療,就會有一個科研上的認證。

鍾南山說:「我們的研究是很頻繁的,因為你不能只是搞研究,主要目的還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顯得很緊張、很辛苦。但是,經過幾年以後就不一樣的,會很有長進。」

在這樣的環境,沒有誰對誰錯,只有事實。在這樣的氛圍,針對某一個問題,他也會像個學生一樣,不止一次地說,對這個問題,他不了解,他不懂,有時甚至說他沒有聽說過。他這樣的說法,形成一個心理暗示,是無形的鼓勵,對於其他人,無論哪一位,就都不知不覺地卸下了自卑感。鍾南山的學生有的最初很內向,一句話也不敢表述,現在發言頭頭是道,簡直判若兩人。

鍾南山培養人才是抓兩頭。

一是強調基本功。對於一些骨幹,呼研所都要咬著牙擠出經費去培養。現在,這些骨幹基本上都安排有一兩年在國內、國際學習的機會,回來以後起到很好的作用。鍾南山始終有一個理念,就是要學習先進的東西。

二是鼓勵主動的思維。這一條很好地體現了鍾南山的任人唯賢。他說,他常這樣想,英雄不問出處。有一些很年輕的大夫,只要講得有道理,他就會給予肯定。所以,年輕人和鍾南山這樣的尊長在一起,自然是感覺到舒暢。

人和人是很不相同的,各有特點。有的人缺乏信心,也有的人很自負。鍾南山他從來對事不對人。對於個性十足、在別人看來根本無法接受的人,鍾南山卻有寬宏的肚量,接納他哪怕是很尖銳的意見。鍾南山說:「只要說得對,我就會採納;如果他說出來的不對,我也鼓勵他。」

他特別注重年輕人基本功的培養,比如表達能力的培養,這些基本功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能。

表達能力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能力。呼研所的研究生骨幹講課都講得很好,鍾南山覺得可能是受了他的影響。他們經常聽他講,就慢慢地模仿,所以學會了。他經常鼓勵他們思考,並告訴他們怎樣表達才清晰。

他對基本功的看法是,所有的基本功裡面,最重要的是語文。語文完全不在於個人表達的或者是描述的東西有多麼華麗,有多少優美的辭彙,而是在於能不能準確地分析一個問題,層次是否鮮明、富有邏輯性。這個能力對所有行業的人,都是最根本的。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個能力,他什麼都能幹好。

基於此,鍾南山常常有意識地給大家機會去表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