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全心全意

一位本來對他抱有疑問的記者發現,鍾南山對病人的態度,隨時隨地可以測量得出。

「你是怎麼搞的?工作為什麼這麼拖拉,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做好?」鍾南山咆哮著,用手指著站在他面前低頭不語的醫生。這是在2003年4月的非典時期,早晨剛上班,鍾南山在樓道里正巧遇到這位醫生。在平時,他都容不得懈怠,更何況在如此嚴峻的非常時期!

他怒不可遏,質問那位醫生到底什麼時候能夠做完工作。

一位病人家屬戰戰兢兢地跑過來想求他幫助。鍾南山一見到這位家屬,那怒火直射的雙目,瞬時間低垂下來:「您好!您有急事是嗎?我就是鍾南山,您慢慢說。」

他關切的聲音,讓這位病人家屬不由得驚訝:「噢,您是挺和氣的一個人哪。請您去看一看我的家屬,她病得很厲害,求您了!」

「您放心,再過一會兒,我一定去!不好意思啊,您家裡的病人叫什麼名字?」「是幾床的?」「是什麼情況?」「主管醫生是誰?」鍾南山態度和藹,語速匆匆。

時任呼研所黨支部書記的程東海約了一個記者,說是上午到。其實,這位來自上海的記者,早已站在樓道的一側了。他看見了鍾南山,但是沒有吭聲,偏巧就撞上了這一幕。他眼看著那位病人家屬戰戰兢兢地挨近鍾南山,他在一旁靜靜地觀察。

這位記者很是驚訝,一個人在如此光火的情況下,同時面對另一個不相干的人,而且是來求他幫忙的人,怎麼就能一下子轉怒為和,而且是如此的謙恭、平和、體恤人心?

後來,這位記者就把發生在他眼前的這一細節,完整地記錄了下來。他在文章中很有感觸地說:「看來,鍾南山把病人當作親人,是名不虛傳啊!」

在他的報道中這樣寫道:「鍾南山對病人的態度,隨時隨地可以測量出來。」他非常形象地用了「測量」這個詞。

「你想,作為醫生,哪個不做一些好事呢?但是鍾教授為病人做好事,是隨時隨地的,所以他的意識是全心全意。」程東海這幾天忙裡偷閒,他在寫一篇論文,論述鍾南山何以能夠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程東海自從2003年4月被調到呼研所,見證了一個讓他終生銘記在心、對患者全心全意的鐘南山。

「在他身邊做事的人都知道,他要求人做事,第一要快,第二要好,因為他自己總是非常高效的。他對人的要求比較嚴格,而且也比較嚴厲。正因為這樣,研究所才形成一個很好的平台,也形成了整個研究所做事的一個風格。沒有他這樣的嚴厲,是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的。就是因為他的嚴厲和嚴格,他培養了很多人,研究所也形成了嚴謹的做事風格,而且講究高效。」程東海這樣介紹鍾南山。

因為非典的時候工作很忙,鍾南山歷來又是一個急性子,所以,他沒有控制住情緒,對那位醫生髮了火。

後來,這位上海記者在對程東海進行採訪的時候,表達了自己的感慨。他說,以前對廣東這邊的媒體寫鍾南山在冬天用手焐熱聽診器,然後再給病人聽診,他是懷疑的。但現在,他確信無疑了。

直到如今,鍾南山給病人看病都是主動俯下身,把病人扶起來測血糖、做觸診,然後再扶著病人躺下,為病人掖好被子。無論病人是少年還是壯年,也無論病人是哪種病情,即使有嚴重的傳染性,鍾南山都一視同仁。

鍾南山關心病人的事有很多。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廣州日報》就有過報道:鍾南山一直照顧廣州一間小煤店的困難職工屈潔瓊的病情以及生活,時間長達十幾年,直到1996年屈潔瓊病逝。臨終前,屈潔瓊說,鍾南山如同她的再生父母。

屈潔瓊患的是重症肌無力,鍾南山組織過好幾次專家會診。而這樣的事,對於鍾南山實在是再平常不過了。他在給病人看病時,隨時都可能這樣做。

他全心全意地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無論職位發生了怎樣的變遷,無論有了多高的名望,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名醫生。作為一名醫生,他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到今天,從沒變過。

非典集中體現了中國整個社會的時代變遷,很多人的思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鍾南山的身上更是發生了很多變化,唯一沒有變的,就是他一心一意為病人。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他經過三四十年的跨度,始終保持著一心一意的熱忱服務精神。

很多人在20世紀80年代立過功、出過名,但大多已經時過境遷;或者是在90年代紅一下子,到現在又悄無聲息了。更不要說有的人昨天台上領獎,兩三年後成為階下囚。年代跨度這麼大的鐘南山,屹立不倒,仍然是有口皆碑。經歷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會牢記毛主席評價雷鋒的那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需要境界。

鍾南山幾十年來形成了一個習慣,也幾乎是一種本能:為患者著想。所以,他不能遠離病人。這在一般人看來很虛,或者會認為是說大話,但在他來說,是本能的流露。

如果把鍾南山看作是一個經過實踐的範本,那麼,這個範本因為經過幾十年的修鍊,是改變不了的。

鍾南山曾經說:「醫生到底是幹什麼的呢?我從來主張醫生應該這樣:醫德好,最主要的是能解決問題。大家覺得他態度好,態度好是為了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共同來解除病痛。病人對你有了信任才會合作,一方面會提供很真實的情況,另外一方面,他會很依從你。你讓他吃藥,他就一定會吃,不會懷疑,因為他信任你。」

南山舉例說,西安有一個礦工的女兒,14歲,哮喘很嚴重。他給她做了一個確診:是哮喘。發作起來還很厲害,像鄧麗君一樣。後來,鍾南山就安慰她不要緊張。在廣州治療時,她發作過一次,這引起了醫生的懷疑:「為什麼我們這麼用藥,她還發作呢?」鍾南山就讓醫生重點觀察她。過了不到一個禮拜,她又發作了一次,以致所有的醫生都很警惕了。後來用手機拍下來了,像錄像一樣的,給鍾南山一看,根本不是哮喘發作,是什麼呢?她常常不開心,自己覺得心裡不痛快時就發作。這個實際上簡單地說叫歇斯底里,也叫作癔病。這種病發作的時候,情況和哮喘完全不同。她是拚命地呼吸,然後就抽筋。終於搞清楚了,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病人一旦信任醫生,就會把自己都交給醫生,這個時候,治療就容易得多。很多病人去了很多醫院,都對大夫懷疑。他們回家後用藥就用一點,用兩下以後,效果不太好就不用了。實際上,有一些葯是要堅持用才有效的,為什麼不用了呢?因為不信任醫生。所以,現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對醫生有信任感。這個信任感,來自醫生真的為病人設身處地地著想,那樣才能被病人信任。

大夫能夠獲得病人發自內心的信任,這個很重要,哪怕是一些絕症患者。比如腫瘤晚期的病人,「我和他談話,找他的亮點,說經過這一階段治療,呼吸好一點了,說明還是能夠改善的,給他一些鼓勵。他覺得有希望,就不會再是完全絕望的心態」。鍾南山說。

鍾南山認為,醫生的一個態度能夠決定病人的病情。不是說醫生見到病人要笑嘻嘻的,不需要這樣。醫生首先自己有這個理念就可以了,那麼,他的言行自然就體現了出來;沒有這個理念,裝是裝不出來的。

裝出來的是不傳神的,不傳神的是不會有氣氛的,病人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動物的本能,比如小貓、小狗最敏感哪個人對它好。

作為一個醫生,如果內心不虔誠,彷彿只是一個學生,光是學技術,對病人的態度就永遠只是一張皮,永遠只是微笑時露幾個牙的事情。

有的時候,病人要從西安或者是別的地方來廣州看病,鍾南山就告訴病人不必跑這麼遠。他給病人介紹一個大夫,讓病人在當地就醫、開藥。他說,醫院這麼做,收入是少了一點,但是要多為病人去考慮。有的時候,病人沒有錢,醫生要盡量為病人提供一個簡單的治療辦法;還有更主要的,醫生必須教會病人如何用藥。

鍾南山和患者之間融洽的氣氛,好比朋友和親人。也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愈演愈烈的醫患糾紛,甚至暴力傷醫,實在令他痛心不已、遺憾不已。2003年非典期間,他在接受央視王志的面對面訪談時,充滿感慨地大談了一番醫患關係問題。他舉香港為例,市民每天向抗擊非典一線的醫務人員敬獻一隻橙子,但是對比內地……非典時期,醫務人員是白衣天使;非典一過,又都是白狼。鍾南山當時滔滔不絕地講述,淚流滿面。但是,播出的那期《面對面》節目竟然把這些刪掉了。

非典以後這些年來,有的患者對醫生由糾紛發展到大打出手。

2013年10月的一個下午,鍾南山正在出診,助手遞過來一封急信: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生遭死亡病人家屬群毆受傷。受傷的醫生是一位科主任,曾是鍾南山的學生。他被患者家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