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當選院士

鍾南山自20世紀70年代起,在醫學研究領域,就逐步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在80年代末,他通過創製的氣道反應測定法和流行病學調查,首次在國際上證實並完善了隱匿性哮喘概念。再比如,他闡明了肺內一氧化氮和內皮素平衡失調,以及多種原癌基因表達異常,在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形成中的作用;在他的指導下,他的研究生創製了運動膈肌功能測定法;首次證實即使是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有60%存在蛋白能量營養不良,並制定了補充其基礎耗能的校正公式,研製出適合國人的營養素「優特力生」;在醫療上將各類型呼吸衰竭的搶救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

正是由於這些成果,鍾南山被聘為撰寫聯合國《全球哮喘防治戰略》的中國代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並於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在防治特別是抗擊非典時,胸有成竹的鐘南山。

還有,鍾南山在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儘管有上述的驕人之處,但是當初對於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壓根兒沒有做過什麼考慮,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還不夠格。雖然也申報了,他卻沒有抱什麼希望。他更沒有想到,最終的結果,竟然是高票當選。

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要經過極其嚴格的考量和篩選的,更何況是高票當選。

80年代末,鍾南山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隱匿性哮喘觀點。這基於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鍾南山能夠發現隱匿性哮喘,主要是因為解決了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在此前,醫生為病人做哮喘氣道高反應表現的癥狀檢查,要用支氣管激發試驗來進行。支氣管激發試驗需要很複雜的技術,一套儀器要五六千美元。在當時的中國,如此高的費用,無論醫院還是患者,都還是難以承受的,也使很多患者難以得到及時診斷。

鍾南山在1984年,就把這個技術簡化成一個簡單的支氣管激發試驗測定儀器、一個體積很小的裝置:用幾個自製的玻璃瓶進行霧化,裡面裝了不同濃度的激發劑。當為病人做檢查時,只需讓病人使用峰流速儀進行最大峰流速測定,以此來檢測他有沒有氣道高反應性,從而說明這個病人是否患哮喘,因為氣道高反應是哮喘的重要標誌。

價格高達五六千美元的診療儀器,被簡化為一個診病的峰流速儀。這個小儀器,發達國家不需要,但是在中國,它體現了鍾南山一貫堅持的傳統醫學思想:簡單、方便、廉價、實用。尋求低廉的用材、簡單的手段,治好病人的病痛。

這個簡單而有效的儀器於1986年製作完成,是首創的TAR一型檢疫組織胺支氣管激發試驗儀器。它使得鍾南山能夠在廣大的基層來進行支氣管激發實驗。正因為在基層大面積做了支氣管激發實驗,所以可以早期發現一些沒有哮喘癥狀,但是有氣道高反應性的病人。這對於鍾南山的醫學研究來說,是莫大的鼓舞。

於是,鍾南山於1992年在美國著名的胸腔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題是:沒有癥狀的氣道高反應性是否為隱匿性哮喘的指標?副題是他對有氣道高反應性的年輕學生,在兩年之內的追蹤結果。鍾南山研究發現:其中有20%的患者,兩年以後發展為哮喘。而這些病人最初沒有哮喘癥狀,只是有氣道高反應性。

儘管1992年鍾南山就在國際胸科專業的權威醫學雜誌,發表了這樣的論文闡明隱匿性哮喘的概念,但並沒有很多人重視和響應。直到5年以後,有一個加拿大的學者,將這一概念進行了研究,並在1997年將其理論和隨訪的結果,發表在英國《胸腔》雜誌上,認為:無癥狀的氣道高反應患者更容易發展為有癥狀的哮喘。這就證實了鍾南山的看法。

終於,16年後的2008年,世界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用了鍾南山關於「存在隱匿性哮喘人群」的結論。該文並且綜合了那位加拿大學者很多的研究發現,得出的結論為:14%—58%的無癥狀氣道高反應性,可以發展為哮喘。所以,隱匿性哮喘成為被《柳葉刀》雜誌認定的概念,成為世界公認。

1992年發表論文,5年後被別人證實,2008年才被公認。一個造福於人類的醫學結論,等待了16年!這一經過了漫長時日才被世界公認的醫學結論,從此可以在許多國家應用。患者出現氣道高反應性時,儘管尚沒有哮喘癥狀,也可以得到醫生及時的治療,避免發生意外。提出隱匿性哮喘這個概念,在鍾南山早期的醫學工作中,是最重要的一個貢獻。

這個貢獻難能可貴,就在於對人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預防。它類似於如何能夠發現早期的糖尿病,病人沒有癥狀,但是可以通過監測血糖,得知血糖高了就容易得糖尿病。再比如,如何發現早期的高血壓?病人沒有癥狀,但是通過測量,可以得知血壓升高。又比如,如何得知病人在沒有癥狀的情況下,是否有哮喘?通過檢疫的方法便可以檢查出來。隱匿性哮喘與上述疾病,具有同等的可預防性,只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鍾南山這一重大的貢獻,直到現在,都被應用於中國乃至世界的呼吸醫學研究和呼吸系統疾病診療。隱匿性哮喘,或者叫作無癥狀哮喘,它的定義就是哮喘在沒有發作的情況下,也可以認定癥狀。這對呼吸醫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看法。而此前,國際通行的醫學結論是,哮喘患者一定是有癥狀的。而鍾南山發現,沒有癥狀的患者,也可能發展為有癥狀的哮喘。一個醫學結論從此被刷新。

中國的慢阻肺病人跟國外的不一樣,存在著比較多的營養不良問題,醫學上稱作蛋白質的營養不良,這個概念與國外有很大的區別。中國大概有60%的慢阻肺病人蛋白能量營養不良,所以鍾南山認為,早期對這些病人的治療應該跟國外的不一樣,應該多補充蛋白和脂肪。

中國的慢阻肺病人一般偏瘦;國外的患者都很胖,體重比較重。鍾南山通過做一些測試,最早發現確實存在這個問題。這類病人因為消耗的問題,引起蛋白質不足。這一問題的發現,使得在慢陰肺治療上採用更有針對性的營養療法,這是從學術上提出的問題。鍾南山的這個發現,發展了當時慢阻肺病人的營養食譜,從而為慢阻肺病人的營養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措施。

1990年,鍾南山突然接到一個通知: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決定對兩個人進行表彰,一個是紅線女,另一個就是他。事先,並沒有任何人對他講過。

紅線女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於1938年開始學習戲劇,從藝幾十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她在藝術上勇於創新,創造的許多「紅腔」名曲,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1994年,組織上安排鍾南山申報過一次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通過。當時,他本來就沒抱什麼希望,所以也覺得自然而然。

1995年,廣州市人事局盛南方處長又動員了鍾南山三次,希望他能夠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真誠地對盛南方說,自己距離得太遠了,根本不夠格。

但是,申報表還是要填的,這是組織安排。

鍾南山認為,選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都是年事很高的,有很多成就的。而他自己連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都不多,只有一個三等獎,對他本人來說,當選院士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當時正好碰上一個好政策: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必須有1/3是60歲以下的人。後來,鍾南山開自己的玩笑說:「我就佔了這個便宜,是59歲,年齡正好在60歲以下。」

有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叫侯雲德,一直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的病毒所任職。當時,他是中國工程院醫學衛生工程學部主任、評選院士的組長。有一天,他打電話到廣州醫學院問:「鍾南山這個人怎麼樣?他的學術水平還有人品怎麼樣?」侯雲德分別找了兩位老教授,他們兩個平時在廣州醫學院講話都是不留情、很厲害的。

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選是很注重人品的。其中一位教授梁先生回答說:「你問我這個鐘南山,我覺得他不錯啊,工作不錯,對我們這些老教授也是不錯的。」結果,侯雲德就更認定鍾南山這個「年輕人」了。

鍾南山雖然得獎不多,但是他在國外發表的幾篇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和論點具有創新性的發現,得到國際同行認可。

比如隱匿型哮喘的學說,是說有些哮喘是病人自己感覺不到的,可以是無癥狀的。鍾南山不但提出這麼一個概念,同時附有一個調查,就是發現這些病人患病幾年之後,有些會發展為癥狀性哮喘。並且,他還提出了一個對隱匿性哮喘患者進行發現和檢查的方法。

1989年和1990年,鍾南山已經在國際上的一些知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