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諺語

一個午間的電視節目,末了常愛講三句閩南諺語,除主持人杜撰的以外,那些古來相傳的,都教人聽得津津有味。諺語是文學寶藏之一,它將千百件事例統該在精簡的一句話裏,值得深思,值得珍惜。

許多諺語,是經驗的濃縮,像「當家才知柴米貴」,許多沒挑重擔的人,說閒話容易,自己來當家挑擔,才知道柴米油鹽的張羅,也不輕鬆。又如「洩底就怕老鄉親」,人一貴顯以後,許多原該遺忘的事,都被人重新傳述,繁衍,再貴的人,在老鄉親的話匣子裏笑話一籮筐,所以「不厚道」的老鄉親,真是最可怕的了!

很多諺語,更是智慧的結晶,像「好話擔不得重三遍」,好話不說第二遍,才聰明。重複嘮叨,好話也變成刺耳的噪音了。又如「在家不打人,出門沒人打」,養成不打人的習慣,就是智慧。在家裏連小孩都不打,出門以後哪裏有人會打你?仗著地勢欺人的,一出遠門,自然也要挨打了。

有的諺語把人性赤裸地指了出來,譬如「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母親對兒子的盛情美意,兒子很難出現同等同量的回饋,兒行時母在憂,母行時兒不愁。只有專一的兒子還好些,有了二個三個兒子,那兒子的情就更薄了,所謂「一子之母餘衣,三子之母忍饑」,一個兒子奉養母親,衣服還穿不完;三個兒子大家耽閒推託,母親反而要忍饑耐寒囉!

有的諺語則充分表現出民族性,「民族性」裏有好有壞,諺語裏常含有根深柢固的老毛病,譬如「中間無人事不成」,傳統社會講究人情,要辦事不問規章法令,先問誰在經辦?輾轉找出關係,事就辦成了!許多阻礙進步的毛病與民族的劣性,都可從諺語裏去探索診斷的。

至於諺語的起源,有的起於古老的民間傳說,像「早晨紅丟丟,晌午雨瀏瀏;晚來紅丟丟,早晨大日頭」,起於農民的預測氣象;「褒彈是買主,喝采是閒人」,稱讚貨品的不會買,挑剔貨品的才想買,起於商民對買主歸納出來的印象。

有的起於文人的遊戲,像「熱竈一把,冷竈一把」,提醒人燒燒冷竈別太勢利現實了。像「火燒紙馬舖,落得做人情」,本來就是要燒給鬼的,失火時落得免費做個人情,這些都是文人行酒令時的傑作,流行開來成為諺語了。

也有一些淺俗的詩,很有哲理,像「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是唐代龔霖的詩,十分口語化,自然流行人口!能流行成諺語的句子,往往具備一種「天籟」的妙處,有意用「人工」來創造這種句子,比什麼作品更難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