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為一時

解嚴以後,時事新聞炒得滾熱,許多人翻身起床,就抓報紙來讀,讀得茶不思飯不想,條條新聞教人心蹦蹦跳,連讀幾家報紙以後,早就渾身乏力,累個半死。然後注視午間新聞,再讀晚報,一吃完晚飯更是屏氣凝神等待晚間新聞,臨睡前還得逛一下雜誌攤,讀各種光怪陸離的說法,整個人在時事新聞的漩渦裏翻騰暈旋,累得上床的力氣都沒有了。

上班族或是退休了的,許多人在過著這種「資訊超載」的生活,每天對時事資訊渴求如狂,愈渴愈求,卻愈求愈渴,報紙雜誌讀不夠,就互打電話,交換時事的看法,一打一個鐘頭,都像瘋了一樣。

當然,關心時事是國民有責任心和參與感的表現,不管這關心是為了自利還是公益,總是好的。而民主時代本來是比聲音強弱的時代,各路人馬都能盡職到聲嘶力竭,也無可厚非。但在新聞浪潮如此洶湧澎湃的日子裡,像我這樣一個寫方塊文章的人,倒有一點不合時宜的想法:

我擔心太講究政治利益的實用性,會狹化讀者對文學、藝術、性靈的修養等生活的趣味,會誤導大眾對政治的過度熱心與自利,而且瘋狂讀新聞,依賴報導評論,會失去自主的信心,日子一久,對時局過度焦慮,造成社會潛在的不安定,並且太凸顯政治人物為視覺焦點,會增加各行各業的倦怠感。

我擔心太注重眼前時事的評論,連方塊的作者,也不需多讀書,只要翻幾份報紙雜誌,感觸就一大堆,現買現賣,像股票搶短線一樣,只求應景,哪來深度?時間一長,恐怕評論家都將變成膚淺的耍嘴皮,寫的東西都不具備比蜉蝣更長的生命,對讀者而言有何收穫?

傳播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熱中新聞的品味,不惜媚俗,拚命煽火,有的怪論百出,有的杜撰捏造,有的本著「人咬狗才是新聞」的原理,設計了許多令人意外驚愕的點子,滿版是編者「企圖心」的表現,不惜削作家的腳,去適合編者的履,使原本可以提供讀者精神慰藉的寧靜地帶,都成了震耳欲聾的新聞波動地段。

作家雖不能不知「今世何世」,但作品實不必篇篇介入時事,文學道德的感化濡染是長期緩慢的,不能短期說教求速成,而文學藝術總得追求超時間的永恆,如何能以「明日黃花」的浮光掠影為滿足?顧炎武說過:「立言不為一時」,這點理想,作家們必須要堅持的。

為此我特別喜歡一面兼顧時事的關注,一面仍大量登載純文學作品的園地,平平實實的,不會讓讀者都變成激情的新聞狂,使我仍然能在海角安靜地讀書寫文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