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曾說:「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談!」認為與友人相處,談天說地,是天下第一等快樂的事,因此,如何交朋友,建立友誼,乃是每個人所重視的。

前人把朋友分成許多類:以道義相勉,有過失相勸的叫「畏友」;有急難相助,逢死生可託的叫「審友」;知面不知心的叫「面友」;只知甜言蜜語、酒肉遊戲的叫「暱友」;遇到有利益就相奪,有患害就相軋的叫「賊友」。佛家還有「華友」、「秤友」的說法,「華友」是因著地位盛衰而友情冷暖的人;「秤友」是因著禮物多寡而友情厚薄的人,所謂「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的那種人。

誰都希望交到「畏友」、「審友」,這些君子人有一顆美雅的心靈,自然感化朋友們進德修業,好朋友就像「佳酵」,古諺說:「要做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酵酸臭的,引出來的酒自然不會甜美。

然而君子在友情的表現上,總是給人「易疏而難親」的感覺。小人容易相狎,一下子就沒有距離,君子則比較端莊,容易產生距離,所以在友誼的施受分寸上拿捏得準並不容易,褻近則容易受人欺慢,會交到壞朋友;莊嚴則容易被人憚畏,不易交知己朋友。平時強項而喜好直言的人,其實乃是患難時不肯負我的人;平時軟熟而只講好話的人,可能是一遇苦難就掉頭而去的人,如何選擇?如何保持情真而常敬、交歡而有禮,誼久而不衰?真是大學問。

常聽到一句話:「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有如此的感慨,可能是把「知心」的標準定得太高了。沈長卿曾嚴格分辨說:邂逅時彼此寒暄,面目恍惚記憶的,只算「相識」不是「相知」;朋友有榮耀喜事,向他致賀而無所策勉,朋友有災殃壞事,勉力盡禮而談不上親切,只算「相與」不是「相知」;孤獨時希望有個援手,炎涼之中希望有個貴人依仗,只算「相結」不是「相知」;喜慶弔喪必不缺席,問候致意日常周到,只是緊急時未必能依賴,歡談時未必看法一致,只算「相密」不是「相知」;至於解衣推食,扶危拯困,你有長處到處稱譽你,你有短處一定代為掩蓋;這也只算「相厚」不是「相知」,相知必須是「我知彼,彼亦知我」,心裡遙相感應,料他必會如何如何,才叫「知心」。

「知心」的標準定得太高,朋友就難找了,依我看,交友之道有五個原則就無往不利了。

仁——本乎愛,給人暖和的親和力。

義——本乎嚴;一無所求,一無所怨。

禮——本乎敬,尊重別人,尊重自己。

智——本乎達,像琴樣的平和,別人就不煩;像水樣的清淡,別人就不厭。

信——本乎誠,不以遠近異心,不以冷暖背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