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

西方哲人說:如果我們都能看透別人的想法,那麼所有的友誼都會冰消瓦解。又說:如果聽得到背後全部批評我們的話,那麼根本不會有友誼的社會。喔,真悲哀呀,彷彿所謂友誼,是建立在迷迷糊糊、既聾又啞的條件上。中國古諺說過:「不啞不聾,難做阿公!」難道所有的友誼都必須建立在心思不能太透、耳朵不能太靈上嗎?

中國人看「友誼」,絕不是如此悲觀的,把「朋友」列為五倫之一,認為不是朋友的引薦,即使有才幹也沒人重用你的;不是僚友的稱譽,所謂名聲也無法顯揚出來;不是友情的激勵,所謂道義也無法彰明顯著,所以對於「擇交」很虔敬,對於「審交」很謹慎,對於「篤交」很誠摯。

明代的陳益祥,與趙仁甫仔細討論「真朋友」可貴的地方,得到了五點結論:

貧不在殷勤,而在忠告。

貴不在施捨,而在謙沖。

繾綣不在生前,而在身後。

歡合不在華飫,而在雅澹。

稱揚不在面前,而在背後。

前面兩條,與「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古訓相似,窮朋友可貴處,不在走動殷勤,而在能提出直言忠告;富朋友可貴處,不在施捨餽贈,而在謙沖有禮。第三條能將友誼保持至身後的人,當然不為盛衰而改節,不為寒溫而改態。第四條說友情可貴處在淡雅長久,酒肉朋友是沒意思的。第五條說友情不重在眼前的敷衍與拍馬,重在背後真心的稱揚。

酒肉朋友之所以不可交往,主要其中有的是香臭清濁不分的「泛交」;有的是同一陣線便安置到膝上捧著,不同陣線便推墜到淵中壓著的「私交」;有的是趨炎附勢,借光增價的「勢交」;有的是利益團體,像聚集了一團蠅羶的「利交」;有的是同床異夢、共席異心的「態交」。這些朋友,即使一時親暱,遲早會招釁生隙,中途棄捐,根本經不起時間與境遇變遷考驗的。

《白虎通》裏把朋友的道理歸納為四點:相聚時以正道切磋,以友輔仁。相離時常常稱道推崇。快樂時想著他,希望能與他有福共享。患難時協助他,希望與他有難同當。把朋友的可貴處全列出來了。

不過古代人把友誼的標準訂得太高,在今天現實的世界裡也許會失望的,那麼我們至少相信,友誼的存在,提供了雙方的愉悅,真朋友其實是無欲無求的,一位近代哲人說:「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以這樣的標準去找真朋友,就不至於太苛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