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童謠

前幾天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兩位幼童在哼著童謠,我有點好奇,等到哼第二遍時,才仔細聽清楚了: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童謠的誕生,很自然,很活潑,很有新鮮感,內容沒什麼特定的意義,只求配夠韻腳。四句中打打打,沒打到最兇暴的,卻打到最可愛的,這種結果錯謬的無妄之災,對幼童來說,正是全部趣味之所在。

但是中國人自來對童謠極敏感,認為童謠的流行,帶有神秘色彩,常常是天機的洩漏,其中寓有大局的預言。例如民國十三年,杭州的雷峰塔倒塌,而杭州又久早,當時流行的童謠是:

「雷峰塔倒,西湖水乾,白娘娘出現!」

這不過是白蛇傳戲劇的隨便聯想而已,但由於雷峰塔的崩倒,呈螺狀瀉地的解體式,紅磚全碎,崩塌得十分奇特,每一紅磚孔中,各藏《金剛經》一卷,黃紙木刻,用以鎮妖的。而塔倒的那晚,正逢軍閥孫傳芳部隊開進杭州城,所以傳說紛紛。後來我看許多民國初年的書,都將法海和尚代表國民黨,白娘娘小青代表共產黨,民國十三年正是共產黨竄入國民黨寄生的一年,童謠的「白娘娘出現」變成共黨壯大始於此年的驗證了。這驗證是否太牽強附會?

又例如抗戰期間,日軍殺人放火,人民流離失所,在兵燹蹂躪的痛苦呻吟中,江西卻流行一首童詩:

「此時不算苦,二四加一五,紅花開滿地,那時才叫苦!」

梅光羲老居士在重慶羅漢寺演講佛經,講畢有人問及空襲連連,物價騰貴,人民生活很苦,何時能了?梅老居上就舉述這首童謠,開示眾人說:「來日恐更苦呢!」後來共黨作亂,於民國三十九年佔領全大陸,二四加一五,正好是三十九,紅旗插遍大陸,所謂解放,人民奇苦難當。有人就認為這首童謠也是國運預言。我想二四加一五的解釋聯想是多方面可通的,兒童隨口押一下韻腳,哪裏真有什麼天機?

又例如光緒五年,坊市間忽然流傳一首能唱的童謠說:

「太平年,太平初,十八女兒想丈夫,媽媽好糊塗!」

就有人喜歡附會猜謎,「十八」連成了「木」字,想丈夫,再加上子,就成「李」姓了,那年廣西總兵李楊材,率領部隊從太平關南征,宣告說:「既然中國不能容我,我就併吞越南吧!」率軍直搗越南國都,越南阮氏請法兵抵禦,被李擊破,清將馮子才追出關來,也大敗而還,李楊材就在越南建國,國號為「新」,年號是「順清」,建都的城市正叫「太平府」,但不久即被清將張樹聲擒拿正法,正史裏都不載這獨立建國的一幕。看起來好像童謠中真有什麼暗示似的,其實「太平」是常見的名詞,巧合必多,後來建都的名稱是據童謠命名,也說不定。十八女兒想丈夫,可以解析的頭緒極多,跟李姓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

《全唐詩》第八百七十八卷,錄下唐代的六十首童謠,每首都註上「後果應驗某事」,此種傳統想法,千年來仍左右著中國人的心靈,所以傳說中鄭成功起兵,朱一貴造反也都有童謠應驗,愈信它愈可能應驗,這是「鬼神非人不靈」的道理,是人心在作怪,不是天機鬼神在作怪。童謠中有些被附會,有些是有心人造的,不靈驗的更有千千萬萬,沒人提起,記得剛到臺灣時,不也有童謠在唱嗎:

「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們回大陸!」

童謠就是童謠,一定應驗了什麼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