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土風

無論到澳洲紐西蘭,或是美國加拿大,你去問當地人對臺灣來的新移民印象如何時,十之八九都會回答說:「噢,臺灣人,好愛唱歌唷!」有一次我問加拿大的中學教師,對臺灣來的年少一代看法如何時,回答也是相同:「看起來十分快樂,就愛唱歌!」

這是我們在臺灣時,自己並不覺得的,大概一到國外,為了懷鄉,幾乎家家都有卡拉OK的演唱設備,老歌金曲,天天播放,故鄉友朋一聚會,那更是通宵達旦地唱呀唱。即使短期的旅行,也忘不了遊覽車裏要放國語、臺語、日語的懷舊曲子,外國人都覺得:臺灣人實在是個愛唱歌的民族。

推尋原始,臺灣當年的番社,都愛唱歌,在滿州六十七居魯寫的《番社采風圖考》裏,寫番社年輕男女求偶的方法,都靠唱歌來完成:「麻達(未婚者)於朗月清夜吹行社中,番女悅則和而應之!」歌聲曼妙與否,足以決定一生的愛情。至於新婚之夜,跳月踏歌,更是樂器交奏,清代的張涵中描寫說:「蠻歌跳月賀新婚,麻達成仙集一村,琴用嘴吹簫用鼻,大家歡唱老描崙。」麻達是未婚的,仙老是已婚的,麻達成仙是指老中青齊集,描崙就是賀新婚之歌,嘴吹竹片繃絲的口琴,用鼻也能鳴奏小孔的橫簫,特殊的樂器,奏起來有幽音私語的效果。

黃玉圃在<番俗六考>中,首先記錄了一百四十個番社的歌詞,計有三十四首,有的歌詞很優美,大甲附近的崩山八社情歌:

沈耶嘮葉嗼賓呀離乃嘮

末力躍戈達些

末里流希馬砌獨夏噫嗄喃

達各犁目歌馬交嗄斗哩

嗼下遙寧臨律嗼噃嗄喃呀微

譯成漢文是:

夜間聽歌聲,

我獨臥心悶,

又聽鳥聲鳴,想是舊人來訪?

走起去看,卻是風吹竹聲!

總是懷人心切,故爾!

聽鳥鳴,想是舊人來訪,有點「喜鵲叫,遠人至」的驚喜,然而雀躍而起,卻又失望,原來只是嘎嘎風吹竹聲!這種疑有疑無、疑真疑假的心情,不正如「夜來風雨過,疑是叩門人」的恍惚懷人景象麼?蠻歌也是挺雅的。

說臺民愛唱歌,是原始於番社嗎?不止如此,如果用心讀藍鼎元的<潮州風俗考>,才知道臺民的生活習慣,如先人死後數年,要「發塚撿骨」,以及樂於布施寺廟,到處「建剎泥金」的風尚,都來自海峽彼岸,潮州漳州都是「好酣歌」,所謂「新聲度曲,燈宵月夜,咿咿嗚嗚」,唱的都是聲調迥別的「南音土風」。啊,臺灣早先來的移民,就是承繼這個大傳統,又面臨這蠻歌四起的環境中,多重的臍帶相繫,血脈互聯,難怪成了最愛唱歌的民族,今天卡拉OK風又回吹大陸各省,並蔓延到全世界去了。

記得我初到臺灣,臺灣光復不久,聽臺灣的歌聲或戲劇,一片哀怨的哭調,嘔啞嘈雜,十分淒楚,聽了難以入睡,這和日本佔據五十年的亡國奴生涯必然有密切的血淚關係,不然原本番社的歌聲,都是「捕得鹿且多」、「飲美酒」、「歡呼歌唱為樂」為主調的,為何變成補破網望春風呢?臺灣光復四十六年後,老歌金曲儘管悲喜雜陳,但給外國人的總體印象乃是:「看起來十分快樂,就愛唱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