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不下腳去

近日來紀念甲午戰爭一百週年,引發了許多追思,其中李鴻章的仇日情懷,給我印象最深。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對日本憎恨入骨,發誓終身不再踩日本的土地。有一次他要赴俄國,海船必須到日本換船,到了日本港口,岸上已經替他張設行館,待之以上賓之禮,李鴻章不肯上岸,夜宿舟中。次日換舶的船抵達,要乘小舟過去轉搭,李一問小舟是日本船,毅然拒絕搭乘,旁人一再勸說,李絕對不許。最後只好把換舶的巨輪靠攏李船,上面用木板搭成飛梁,李才肯直走過去。

也許你會問:這樣記仇倔強,絕不肯踩一下日本的土地,有點像「發毒痙」,對於割讓亳灣的恥辱,於事何補呢?

其實這種「踩不下腳去」的心情,也正代表著中國人的氣節,由來源遠流長,《左傳》中早有「食毛踐土」的說法,商末伯夷叔齊就為了一個「恥」字,義不食周粟,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上,不踩周武王管轄的土地,不食周朝賦稅所及的粟米,結果贏得孔子「求仁得仁」的崇敬,贏得太史公「積仁潔行」的讚歎!

到了魯國時代,秦正要併吞各國,一介書生的魯仲連,卻挺身而起,勸各國不要尊秦昭王為帝,他痛責姑息屈服的可恥,主張抗秦到底,不然寧可蹈東海而死,也絕不踩在秦帝管轄的土地上。他的高風亮節,使當時包圍趙國的秦兵,聞風退卻,也使魯仲連贏得千秋萬世「天下士」的美稱。

這種「踩不下腳去」的情懷,關係著名節極大,直到明末,仍是史家檢定讀書人氣節的標準。大儒朱舜水,追隨鄭成功反攻南京失敗後,就寧可東渡日本,絕不腳踏滿清的土地,在日本二十年,國內已被清廷統馭平定,要求他回鄉看看,朱舜水堅定地說:「除非中國恢復,絕不歸國!」臨終時還遺命說:「必待清室運終,然後歸骨中土」,果然直到民國二年,日人才將遺骨歸葬於杭州西湖。

當時許許多多讀書人,守著大明氣節的,都應清廷的鄉試,應「聖朝特旨」的賢良方正,紛紛出山。孔尚任在《桃花扇傳奇》中不就諷刺著嗎:「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傑,從三年前已出山去了!」大批識時務的都爭著去「食毛踐土」啦!當時更有詩描寫知識分子沒風骨,排著隊下首陽山來「歸順」啦!詩說:「當年深自慚周粟,今日翻思吃國糧。非是一朝忽改節,西山薇蕨已精光!」再沒人效法伯夷叔齊吃西山的薇蕨,大概是薇蕨被吃光了吧!排著隊來吃「國糧」啦!這批人和飄零海外、抵死也絕不踩清廷土地的朱舜水比一比,真是有恥無恥,清濁之別如霄壤呀!

到今天也一樣,自甘飄零海外或堅守孤島,抱著「義不帝秦」的苦節貞心者,依然不少的,歌星鄧麗君,學人余英時,不都是風骨凜然嗎?他們不搶著到彼岸去撈光圈往頭上套,也不願如《桃花扇》裏所描寫的「出山」者,以受到彼岸歡迎而樂癱了,將來的歷史自會給他們公正的評價。

別忘了,魯仲連不向秦王土地踩腳,秦王的暴政遲早崩潰;朱舜水不向清廷土地踩腳,清廷的疆土遲早被奪回。所以不要小看李鴻章那雙「踩不下腳去」的步履,對個人是一小步,對氣節卻是一大步;對眼前是一小步,對歷史卻是一大步。李鴻章不踩日本泥土的決心,這分沒肉難忘、倔強的同仇敵愾之心,遲早使抗日勝利、臺灣光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