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一盤散沙

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不合作,只要到街頭望一望就明白啦!

中國的街道商店,地基高高低低,各店自整門面,與左鄰右舍互不相關,你的陡高,我的突下,逛街防跌,得由行人各自小心。沿街的招牌更是各出招怪,你掩蓋我,我壓過你,眼花撩亂,實在難看,誰會對整體美注意過?

「行」如此,「住」更是如此,一棟新建成的大廈,優美的設計不亞於西方建築,但一等到住戶遷入後,這違建,那添裝,加以改變風水,各戶自出心裁,不久就奇形怪狀,鄙惡醜陋,大廈成了高聳而色彩凌亂的水泥箱。

街道沒有統一調和的設計,大廈沒有整體約束的力量,推而廣之,整個社區更毫無團體榮譽可言。對於噪音髒亂,束手無策,忍污納垢,人人自求多福吧!想想古諺所謂「百萬買屋,千萬買鄰」,舊房舍雖只值一百萬,好鄰居卻值一千萬,可見古人早就明白社區鄰居的重要,但也可見好鄰居太難得了,對惡鄰居一點制衡的法規都沒有,才有如此的感慨吧?常言道: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不正是漠視社區共榮觀念嗎?於是視「修橋補路,是積陰德」,只有想積陰德的人,才去關懷公共建設。從這「行」和「住」,充分說明中國人是一盤散沙。

要整治一盤散沙的毛病,似乎「出國觀光」是很好的鮮活的教育法,看看先進國家對社區發展的向心力,某一家草木不澆水,不修剪,左右鄰里能發揮「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監督作用,即使改建自家屋舍,也不能任意而為,必須配合社區,徵得同意。同一社區內房舍儘管設計不同,各具匠心,但高矮相近,色彩調和。高級社區規定庭園內不準曬衣,門口停車不準超過二輛,早晨七時前不準推動割草機,以防吵擾,社區內的小廣告懸掛都有一定的雅緻規格。行人道更須平整潔淨,誰家走道不修整,使行人跌倒受傷,將依法賠償極大,維護社區的美觀寧靜,是每家的責任和榮譽。噪音污染,人人都有檢舉抵制的勇氣,孤獨貧苦,左右鄰里都有看望照應的熱忱。真正做到了中國古諺所說「居有賢鄰,勝得同袍」的境地。中國人何嘗不懂「處宅者先定鄰」、「買鄰之值,貴於買宅」的道理?該從這裡培養愛鄰愛鄉愛國的情操,進而養成團結合作的習慣。

先聖先賢曾留下許多合作的名言,孟子早就說:人不能兼為百工之事,分工互助,乃是人類生活的原則,並特別主張「人和」。在人和的氛圍中,結合名賢,一齊貢獻,才有事業可言。「天下事,非一指臂,一靈竅可成」,歷史上漢唐盛世的開創,無不是英雄賢才,駢發遞見,又能協力合作,每一件大事業都是匯集許多人的心力而成,不合作怎麼行?何必各自組公司,人人是董事長?何必各自開店,人人是老闆?各自開山建廟,人人是住持呢?

要凝聚一盤散沙,當然要從教育入手,注重團體的榮譽,發揚團隊的精神,對於爭奪個人為武林盟主,有我就沒有你的武俠小說;對於誇大「瑜亮情結」,一山不容二虎的歷史傳奇,都得徹底改寫。你不要小看了文學對國民性格的影響,前幾年民進黨主席許信良還在大大誇讚曹操呢!這幾天國民黨又在鬧誰是孫悟空?誰是豬八戒呢!你也不要以為古人今人的國民性差別很大,漢末時黃巾賊張角作亂,竟有人主張在河上北向讀《孝經》,賊徒自當消滅。十幾年前,中共參加國際足球賽,不也有啦啦隊大誦《毛語錄》以祈求克敵致勝嗎?事隔千餘年,性格仍差不多,可見要改造民族性格,藝文教育也是入手的方法之一,例如我們的詩人與畫家,在崇敬竹子「虛心有節操」的個人素養時,為什麼不強調竹子是「不孤生」的,喜歡根與根連在一塊叢生來集體抵禦風雪的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