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與低溫

有一年中央副刊的作家們,前往梨山農場訪問,宋場長為我們介紹臺灣種植蘋果成功的故事說:「臺灣各地的高溫都夠了,但是低溫卻不夠,必須到這高山上,低溫夠才結蘋果……」他又講到泰國去傳授種蘋果水梨的經驗,並重複地說:「泰國的高溫都夠,必須尋覓到低溫也夠的高山上……」果然,把梨山上發財的農林經驗,使千千萬萬泰國農民都受益了。

這「高溫」與「低溫」兼備的說法是科學,但回想農民老古話的諺語裏,亦已有相同的經驗,譬如俗語道:「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夾被,田裏不生米」,都是說一年的高溫不足,稻米就不能收穫;又如俗話把「臘雪趕春頭」叫做「瑞雪」,乃是「雪兆豐年」,又說「三九無雪休種麥」,都是說一年的低溫夠了,才是豐年的徵兆,不然麥子就不能豐收。

但這「高溫」、「低溫」的說法,引起我很大的震撼,我發現不但水果稻麥需要它,其實人生的歷練,又何嘗不需要高溫低溫的一苦一樂相參勘呢?

首先我想起了王陽明,他能在武功方面,勘平了福建大帽山的賊四十餘寨,又打破桶岡的賊八十四巢,一寨一巢地打進去,百折不回的耐心是如何鍛鍊成的呢?又討平宸濠的叛亂,直搗南昌,當時的武帥看他是文士,輕視他,強迫與他比賽射箭,結果王陽明三箭全中紅心,贏來全軍歡呼,這又是如何練成的呢?而在文哲方面,他又完成致良知的學說,至今知行合一的理念備受尊崇,這些功勳成就,原來都是由於他得罪了宦官劉瑾,被狠狠地廷杖四十板,貶謫到貴州龍場去以後,那裏萬山荒寂,苗獠雜居,無書可讀,就勤練射箭與學道,忽然開悟格物致知的道理,後來能擔當大事,成就大業,都是拜低溫苦境所賜呀!

我也想起李白與杜甫,偉大的詩人大抵均以人生的大樂與大悲為真詩的源頭,而他倆都躬逢開元天寶盛世的「高溫」,也都躬逢安史之亂的「低溫」,儘管李白以修道成仙為大樂,杜甫以堯舜大治為大樂,但他倆在被高溫低溫的薰蒸激盪後,備嘗貶謫流離的滋味,並親見兵火饑饉的大悲,正是這種悲天憫人、拯救苦厄的心意,發為呻吟,造就了他倆詩仙詩聖的巔峰境界。

這就像北國冰天雪地裏的喬木,反而長得特別青翠挺拔,高聳入雲,因為它除了有花落葉墜的小悲外,更有霜雪巨風剝傷剪擊的大悲,在低溫的勁烈侵刻中,耐心度過「反膏收液、鬱積磅礴」的潛伏期,直待春夏日暖的高溫到來,大展繁榮怒發的美姿,古人說:「必有大凋落而後有大發生,必有大摧折而後有大成就」,造化之理,在草木是如此,在人生更是如此。

所以人的一生,不能只過「溫室花朵」的高溫生活,有時候也要經過大折損、大患難、大屈辱的低溫生活,才會步入大伸展大福氣的境地。清代名將胡林翼就主張「用人之法,總須用苦人」,因為苦人是通過低溫的考驗,他的心思才力,多出於磨練,在危疑之際,能夠神明愈定,智慮無餘,臨到大事,能深明艱苦曲折,耐煩耐勞,以底於成。沒經過低溫的膏粱紈褲,溫室花朵,常常只是世間的庸材。這種看法,不就和臺灣蘋果須長在低溫的高山上一樣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