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恆心

我聽夏漢民校長說起他出國留學,是受了一位學長的啟發,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位準備留學的學長,向他大談留學的好處,觸發他強烈的留學意願,但當他留美學成歸國時,這位大談留美好處的學長居然尚未出國呢!

「空談」與「實際行動」之間,需要耐心恆心,最怕「五分鐘熱度」,熱度高時問這問那,熱度一退,兩腳還在原地。古人有「朝朝問路,歲歲不越閾」的諺語,天天向人問遠行的路要如何走,卻年年仍待在老家中。

要克服「五分鐘熱度」,就得提倡有恆。

我擔心的是近年來股票搶短線、理財求暴利,甚至販毒擄人以謀一夕致富,種種投機風氣,都打擊人的「恆心」,都令人無法作長期穩靠的打算。說不定堅忍持久的人,早被人視為冬烘笑話呢!天天在「這山望那山高」的比較中謀轉業,把中國民族性裏「五分鐘熱度」的弱點蔚為風尚,這才是該加強心理建設的一環。

「有恆」應該是這個「輕薄短小」社會風氣中的一帖良藥,成語裏「簷霤穿石」、「磨杵成針」的故事也許太悠久,「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故事也許太神話,但是孟子輟學時,孟母把織布機上的織絲割斷,明白地表示沒有耐心恆心將一事無成,這個故事仍該記取的。

在中國的類書裏,常把「勇毅」列為民族美德的一格,卻很少把「有恆」列為一項德目,但是勇毅是有為果決,乃是開創新局的條件,若缺少「有恆」就不能持久而底於成功。

且看歷史上的項羽,足夠列入「勇毅」的一格,但最後並不能成功,他在與劉邦爭霸天下時,兩位英雄的龍蛇纏鬥,看似鬥力鬥智,其實是在鬥耐力,他的失敗在於耐力不夠。項羽年少的時代,《史記》這樣寫他:「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每學一樣東西都不成,每樣都「略知其意而不竟」,凡事只有五分鐘熱度,推說「書」只能記些古人的姓名,沒意思;「劍」只能敵一、二個人,也沒意思,藉口一大堆,就是缺乏恆心。這種個性,才是決定命運的真正關鍵。

古人說「觀人必於其所業」,年輕時怎樣學習的態度,怎樣從事本職的態度,早就決定了一生的成敗!

子路也是「勇毅」的典型,子路曾向孔子求教,問為政當首先注意什麼事?孔子就說「先之勞之」,認為一切從以身作示範最要緊。子路又問「還需更多的條件嗎?」孔子又教他說「無倦」!無倦是要他不可「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持恆而不倦,勇毅者的缺點往往是「其進銳者其退速」、「志銳初而力怠終」,勇毅而能貫徹始終才能成功。

中國的先民最早鼓勵「有恆」,《易經》就有「恆」卦,勉勵君子要「立不易方」,一切事務必須「久於其道」才有成功的機會,甚至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的說法,無恆的人會與羞辱在一起。

另外周代已有「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的諺語,這話受到孔子的稱頌,古人的醫術知識是靠經驗累積而來,做醫生的若不是三代相傳,經過千萬個臨床病例,他家的醫術常被懷疑為誤診,所以才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警惕語。

無恆百事不成,誰的成功不是靠恆心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