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外

現在小學課本裏,仍愛舉車胤為例,他家裏太窮,捉螢火蟲來代替油燈,這「囊螢照書」的美談,成為家喻戶曉的勤讀故事。但不知有沒有哪位小朋友,讀到這一段,就真去捉幾十隻螢火蟲來做一次實驗,看看《晉書》裏記載的「以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是否真有可能?

其實清朝的康熙皇帝,最富有實驗求證的精神,讀書時處處留心研究與證明。他幼年在熱河省時,就捕捉了幾百隻螢,盛在一個薄紗的大囊中,夜晚用來照書照字,結果才知道根本無法辨別筆畫,「囊螢」不可能「照書」,才明白書上的記載,常常不可以照單全收。

康熙皇帝還有一段故事:當時有三位官吏發表了一篇<西域異獸形圖>的文章,說西域有一種野獸的眼睛長在乳房,嘴巴長在肚臍,轟動一時,刑部認為他們造謠惑眾,奏請判以死刑。富有實證思想的康熙皇帝下令寬免他們的死刑,但限令他們到西域去找,一定要真的找到這種野獸,才准回家。三人去了幾年沒有消息,但康熙一直把這個謎團放在心上,直到邊防將軍祁里德回朝,康熊還親自問他,祁說:「真的有這種野獸,巡哨侍衛曾親自看見,還想用鳥槍去打,蒙古人叫牠作『鄂布』,把惡人叫做『鄂布泰』。」(以上二事均見於康熙六十年三月的<論讀書須明理>諭)這種乳部長眼睛,臍部長嘴巴,很像《山海經》裏被天帝斬首於常羊山的「刑天」,類似無頭戰神,是神話中的想像人物,在現實世界裡竟然可能存在?不妨從動物學中去查明。至於現實世界裡彷彿真有可能的「囊螢照書」,卻反倒是徒憑想像的事,只能當虛構童話去看它。所以讀書有時必須離開書本的紙中世界,從書之外的實物去觀察。

乾隆皇帝讀書時,也極重實驗,當他讀到《詩經》「涇以渭濁」句,究竟是涇水清渭水濁?還是涇水濁渭水清?潘岳說渭水清,杜甫說渭水清,朱熹也說是渭水清,但蘇軾詩說渭水濁。乾隆皇帝搞迷糊了,就下令陝西巡撫秦承恩,就近切實調查奏報。調查結果:涇水河床是石子底,水清的季節多;渭水是沙泥底,水濁的季節多。最科學的是各在水流湍急處,取水一石,涇水一石的泥沙沉澱是三升,渭水一石的沉澱物為一斗多,根據實驗,證實了涇清渭濁,潘岳杜甫等都姑以誤傳誤。

康熙、乾隆二位讀書如此細心,注重書之外的實驗,對後來乾嘉學派的考據徵實風氣,當然有巨大影響,只可惜後來學者都只會「從這本書抄到那張紙」,埋首在故紙堆裏,能像程瑤田、焦循那樣,談到五穀就到田裏去實驗,談到益母草就到被水淹泡的窪地去觀察,注意書之外的學者太少了,不然,中國在康熙乾隆時代就會重視科學,就不會積弱到今日的地步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