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何處尋

陶淵明寫桃花源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轉入山石的背後,豁然開朗,就有良田美池,居民都是避秦而來的賢者,後代就不知今世何世了!只可惜發現桃花源的漁夫,一走出桃花源後就迷路,自此以後,世人都在尋找桃花源,然而「春來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花源,是一個村莊?還是幻境、寓言?是在人世,還是仙境、夢境?許多人一直在尋找,有人考證鼎州的桃花觀,就是武陵溪。有人考證桃源縣南二十里的秦人洞,就是桃花源。有人說仇池萬山中,有泉水九十九,乃是避世的桃源;近年聽說是從戶口的實地踏勘,已找出了桃花源故址在四川省東部酉陽苗族自治縣的大酉洞。但這些尋找考證,對安慰心靈實在起不了絲毫作用。

桃花源可以是地理上的某個位置,但更重要的是那地方沒有政治迫害,沒有族群傾軋,也沒有效忠問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連是哪個朝代都不必搞清楚,當然是奪權打鬥的塵囂所不及的好地方。沒有污染,沒有戰塵,所以總愛把它想像在山川盤迴的隈隩之區,是蹤跡難尋的福地洞天。

其實桃花源也可以是心靈上的一個避風港,塵囂不及的武陵溪難找,但塵囂不及的內心一角卻是自我可以建築的。只知父子夫婦的熙熙相樂,放下對於當代的戚戚憂慮,就像漁夫只知道「紅魚綠酒對妻孥」怡然自樂就好,何必一定要再尋衣冠異於當代的桃花源?把關心的事務轉移到山水花鳥上,疏遠一些與世情的關聯,不就實現了「不關心處即深山」麼?凡事只求適性,不違反本性,那麼種豆種瓜,都是事業。但求心靈的適意,適意即千秋,比追尋外境的桃花源容易多了!

桃花源更可以是藝事上的一個境界,畫家的山水花鳥都是他的桃花源,音樂家的迴旋節拍也都是他的桃花源,人不能無所愛好,各就他性情所近,好書法、好劍術、好騎馬、好賞鳥、好爬山、好球賽、好弈棋、乃至好飲食、好坐蒲團……每一種愛好,能成癖成癡,心有所寄,就有所安。就像我說「詩是我心靈的故鄉」,愛好詩歌也可以成為與世相隔的仙鄉樂地,「迥與世隔皆仙居」,所以每一種令人著迷而成癡成癖的藝事,都可能因遠隔俗務而成為桃花源的。

桃花源雖可看作具體地理上的、抽象心靈上的、適性的藝事上的,但相同不變的道理,乃是桃花源必賴自己去尋找開拓,就像快樂必須自己去尋找開拓,別人建議給你的快樂,未必能消受,有時適得其反。譬如靜坐修佛吧,必須自己肯換一副肺腸,甘心以一靜去照萬動,方能於無味中求出趣味,於無情中尋出有情,深深體味出「蒲團坐穩亦英雄」的深旨,才能把靜坐當做他的桃花源。一般好事好動的人,個個樂於塵網應酬,不知疲累,硬要他處於靜境就多悲傷,哪能在靜坐中領悟桃花源?

再則桃花源極少是現成預設在煙雲某處的,結廬人境,免不得車馬喧呼,但只要自己真有心,不妨一樹一樹自己種桃花,「但種桃花千百樹,何須更說武陵源」,與其尋找武陵溪,不如自己去栽培、去開發、去創造一個合於你自己的桃花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