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宗室藩王大會

等火車再次轉完一圈之後,崇禎皇帝沒管那些內侍下車離開,而是在車上,對他的臣子說道:「這輛火車,朕放在御花園內,乃是給朕的愛妃們遊玩用的。不過諸卿應該也都能看出來,一旦我大明各城之間,各繁華之地都修建了這火車的話,如果這蒸汽機的動力夠大,那一次性可以拉動多少人,從一地到另外一地?如果換成貨物的話,那又有多少能從一地到另外一地,諸卿想想,這和如今的交通相比如何?」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這還沒完,看著沉思中的這些文官大臣,崇禎皇帝又繼續補充道:「而且這火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日夜兼程不耽擱。如何?」

這些大明高級官員都不是傻子,崇禎皇帝已經把火車的優點說得如此明白,他們自然能從中知道,這會給大明帶來多大的變化!

此時聽到皇帝問如何?他們一個個誠心實意地恭聲回道:「陛下聖明!」

崇禎皇帝看到他們這樣子,不由得笑了。他也是有成就感的,搗鼓了那麼久,好歹把幾百年後的東西提前搗鼓出來了。至於火車的缺點,當然也有一大把,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一如溫體仁所說,有問題,去克服就是。

這麼想著,他便看著溫體仁,眼角帶著笑意說道:「溫卿剛才在路上說得也沒錯,蒸汽馬車,只要持續改進,也總有一天,能給大明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聽他這麼一說,溫體仁難得老臉一紅。皇上確實是聽到了,這樣當眾說出來,這到底是誇自己還是損自己啊?

沒有等溫體仁回應,崇禎皇帝又繼續說道:「等到將來,這蒸汽機再改進,或者乾脆說,出現一種新的動力,能代替蒸汽機驅動馬車前行。沒有蒸汽機的這些缺點,成本也不高,那現在的馬車,必然會被淘汰。那時候,滿大街的,就都是那種新的馬車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崇禎皇帝在心中默默地補充了個詞「汽車!」。

隨後,他的聲音提高了不少,也不再有笑容,而是嚴肅地說道:「……朕在應天府的時候就說過,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我大明一直推廣科學技術知識,朕就相信,我大明的聰明才智之士,必定在將來某一天,把我們所想到的這些,都做出來!」

借著這個機會,崇禎皇帝又一次給自己的這些臣子灌輸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性!真是做到了,只要有機會,就不斷地灌輸,算是一個合格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推銷員了!

「陛下聖明!」眾人齊聲回應,事實俱在,也不可能再說別的了。

回到文華殿內後,崇禎皇帝看著底下的臣子說道:「朕之前給路橋公司批閱道路規劃時,其實已經留了鋪設鐵軌的地方。因此,這火車之事,也劃歸給大明路橋公司……」

說到這裡,他忽然覺得這說法好像不妥,就又改口道:「火車就作為資產,注入大明路橋公司,當然,這得增發股份,具體事宜,等回頭由畢卿和路橋公司的劉卿協商,再呈送內閣和司禮監,奏於朕審閱!」

這又都是錢啊!戶部尚書畢自嚴高興地連忙出列領旨。

這些東西,如果只靠國家來推廣的話,說句實話,成本很高的,而且還牽扯很多事情,比如貪腐之類。倒不如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自己的監督之下,用商業化手段進行運作,才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的推廣手段。

等畢自嚴退回隊列之後,崇禎皇帝看著底下這些臣子又把話題拉回了最初,已經有點被他們遺忘的話題道:「草原不能獨立於關內,包括天山,漠北,又或者歸化城等等,必須和關內建立緊密的聯繫,而交通就是重中之重。火車的運量非常大,就能很好的成為草原和關內的聯繫紐帶。因此,朕決定,喀爾喀部族的那些俘虜,在天山那邊築城之後,就用來修路!不管用多久時間,幾代人時間,這些路是一定要修出來的!」

「陛下聖明!」溫體仁等人聽了,一起回奏道。

同時,他們也在心中感慨,敢情皇上發明的一樣又一樣的東西,其實都是和當前或者未來的局勢環環相扣!也不知道在皇上的腦子裡,究竟還有多少好東西?

至此,這次的朝議,算是結束了。不過其他臣子雖然退去了,但首輔溫體仁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卻被留了下來。

崇禎皇帝看著他們兩人說道:「那些宗室早已趕到京師,被朕晾了好久了。如今草原大戰結束,朕該可以和他們見見面了!諸卿以為如何?」

聽到這話,溫體仁首先苦笑著說道:「陛下,您一直避而不見,老臣家門口,都快擠滿了藩王的人了!您要再不召見他們,老臣都不敢回了!」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笑了下。這個情況,早有廠衛報到他這裡了。那些藩王急啊,不但在首輔這裡找關係問情況,甚至還送禮給司禮監掌印太監打聽,不過曹化淳是個會做人的,轉手就向自己做了稟告。

「陛下,他們確實已經等得很急了!」曹化淳也恭聲奏道。

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他自己也覺得火候已到,便吩咐下去,兩日之後,召開全球分贓大會,不,是全球分封大明藩王通氣會!

大明共計實封藩王六十五位,追封藩王二十二位,到崇禎朝時,因為各種原因,比如藩王絕嗣而除封,因事被廢、除封,共計還有藩王三十四位;另外,藩王的兒子除了長子世襲藩王之位外,其他兒子都是要封郡王,而且也是世襲的。大明朝的郡王,一共有九百二十四位郡王。

當然了,本次宗室大會,夠資格來參加的就只是藩王,否則的話,文華殿內估計是站不下了。

大明的藩王,按照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是分封各地,有兵有權,和西漢開始的藩王差不多,相當於自領一國,卻是國中之國了。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他不怕兒子們造反,無所謂。可當他孫子建文帝一登基的時候就怕了。因為那些叔叔藩王們,大都跟著他爺爺一起打天下的。說起兵精糧足也不為過,而他自己,則只是法統上繼位而已,根本壓不住那些叔叔。

又有西漢七藩之亂的例子,大明朝的官員也都支持削藩,於是,就削出了個成祖出來,而建文帝自己丟了皇位,下落不明;

朱棣上位之後,就對其他藩王不客氣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最終形成了大明王朝的宗藩制度為: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俗稱的圈禁當豬養。榮華富貴不缺,但只能待自己王府里,連外出祭祖都難。

大明的宗藩制度,在明神宗的時候,因為宗室繁衍過巨,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對各級爵位,比如藩王、郡王、鎮國將軍等有過一些限制,但總體來說,大的制度方面還是保持不變的,宗室問題,依舊是大明朝最大的問題之一!

終於,到了崇禎朝的時候,宗藩制度出現了根本的變化。

初有唐王封洞吾,唐王一脈,全都搬去了新的唐國。從此之後,就擁有軍政大權,再次成為了真正的藩王。而對於大明本身來說,從此之後,朝廷不用支付唐王一系的俸祿,由唐王自負盈虧。且唐王在國內的封地等等,都拍賣後不再屬於唐王,相當於把唐王在國內的權利義務,都打包丟到洞吾去了。

對於大明藩王來說,這當然是有風險的。第一,分封到國外,首先得要打下來吧?萬一錢財耗盡,打不下來怎麼辦?

不過這個問題,崇禎皇帝起碼在最初的三位藩王上,是給他們包辦了的,保證能就藩,藩王的錢不夠,朝廷可以補貼,藩王未來的收益可以抵押。

第二,藩王封到海外,對於藩王來說,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至少沒有大明富裕,這樣的情況,對於有的藩王來說,也是不樂意的。

不過從前面三位藩王的例子上看,崇禎皇帝又允許藩王在百姓自願的前提下,能帶走多少大明百姓都可以,包括文官武將,只要願意跟藩王去的,都會放行。不但如此,還會大力支持藩國的建設,給其規劃,抵押貸款,鼓勵國內商賈去藩國互通有無,甚至還派兵駐守一些比較危險的地方,比如和鄰國相鄰的地方,或者臨海的地方,由朝廷來治理,抵禦風險。

就從目前的情況看,崇禎皇帝對於藩王封建海外的事,是非常重視,非常支持,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誠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每天無所事事,只能待在自己藩王府里的藩王們心動了。

就算有個別還是願意混吃等死,可他這一脈的宗室就不願意了。大明宗室,不但藩王被圈養,其他的郡王,鎮國、輔國和奉國將軍,以及鎮國、輔國和奉國中尉,皆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就這,對於郡王和將軍來說,或者還能過個安逸日子,但是,對於那些中尉來說,就慘了。

宗室人口太多,就是把一年的稅收全部用來支付宗室俸祿都不夠,因此朝廷就乾脆找各種借口拖欠,甚至不給你登記玉蝶,不承認你是宗室成員,而他們又不能參與士農工商這些,沒有收入來源,那叫一個慘啊,有的過得比乞丐都不如。

特別是奉國中尉,按朝廷律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