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一切盡在掌握中

孟密,原本只是木邦下面的一個城鎮,產玉石,大明就曾派太監在此監督採礦。後來,孟密首領賄賂明朝相關的官員,從木邦下面獨立了出來,兩個部族打仗,而大明拉偏架,並封孟密為獨立的安撫司,終另成一邦。

不過隨著洞吾野心地增長,不斷地發起戰事,和大明的邊界衝突,導致孟密,木邦,甚至連更西北方的孟養,苦受兵災,民不聊生。原本因為玉礦等而繁華的這幾個地區,早已敗落不堪,人口更是大規模減少。

他隆王領著十萬人馬,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地緩慢北上,各處的村寨,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紛紛逃離家園,躲避兵災,而沒腦子,以為投靠他隆王就會躲過一劫的那些村寨,則被劫掠一空,物資充軍,男女老少淪為民夫,成為大軍中的一員。

洞吾軍隊,一路之上,都沒有遇到明軍的抵抗。最終兵臨城下,到達了孟密主城。

此時天色剛過午時,天氣晴朗,氣候不冷不熱,是個好天氣來的。他隆王騎在大象上,看著自己的軍隊密密麻麻,在狂吼挑釁,可對面的敵人卻緊閉城門、寨門,嚴陣以待的樣子,氣勢上高下立分,不由得很是高興,用手指著遠處的大明旗幟,大聲威喝道:「孤給你們五天時間,看誰能把那些旗幟獻於孤?」

一聽這話,大象邊上擁著他的那些將領,紛紛搶著回答道:「殿下,末將斬將奪旗,最是在行了!」

「末將不要五天時間,四天,四天就能打下孟密!把那些旗幟,和明軍那什麼唐王的首級獻於殿下!」

「殿下,末將只要三天,就能活捉了那唐王,把他像狗一樣牽到殿下面前!」

「……」

只要有眼睛的,都能看出來,雙方軍隊的士氣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的。更不要說,雙方軍隊的數量,真是每個人吐口口水,就能把孟密城給淹了。如此巨大的差距,這仗,還打不贏就怪了!

這時候的孟密城池,包括洞吾的城池,遠不能和大明內地及北方的城池可比。雖然也是磚牆堆車砌,可最多也就一丈左右的高度而已。如果大象攻城的話,人正在象背上,都能平了城頭了。

他隆王聽著手下將領的那些話,臉上帶著笑容,眼睛看著遠處的敵人。

明軍是採用了據城而守的策略,在城的四角,各有多個軍寨,護著城池。從旗幟上看,城外軍寨多是各地的土司軍隊,明軍似乎都集中在城裡。

他隆王看著,特意看仔細了一點,發現他關注的那兩個土司的軍隊也在城外。這讓他有點遺憾,要不然的話,直接發起攻擊,兩個土司的軍隊同時在城裡起事,內外夾攻下,自己今晚都能住進城裡去了。

雖然有點遺憾,不過他也明白,明軍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這仗,還得打幾天才行。這麼想著,他便下令紮營休整,等明日再行攻城。

與此同時,在孟密城頭上,唐王也在觀看著敵陣。

之前的時候,明軍就靠著自己的力量,猶如摧古拉朽一般,眨眼間就奪下了木邦、孟密、孟養等地。他就覺得,洞吾的軍隊其實也就這樣。如果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了策略,如果不是閔閣老的要求,他都想改變這種穩打穩紮的策略,直接去攻打阿瓦得了。

因此,這次大戰開始的時候,唐王就堅決要求來孟密,還說他身為唐王,以後洞吾這邊的藩王,不能老是縮在後面。甚至這一次,他的態度之堅決,都鬧到了崇禎皇帝那裡去。當然了,是在聊天群中。

分封洞吾,藩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王這是開國國王,他不想躲在後方坐享其成,那樣沒有一點成就感,沒有一點威望。身為太祖的子孫,有如此機會,又豈能錯過?

唐王的這個想法,崇禎皇帝根據他在原本歷史上的事迹,隱約也能猜出來。說得好聽點,是他有一顆雄心!想著這場戰事,都已經安排好了的,出危險的情況很小,就同意了唐王的要求。

經過一番折騰,唐王終於如願站在了孟密城頭上。

說實話,之前說洞吾大軍,他也不以為意,至少他也有這個常識,軍隊數量肯定是誇張了的。就連明軍自己,一萬的兵力,不也號稱五萬么?洞吾號稱五十萬,搞不好也就幾萬兵力而已。而且從夜不收的稟告上得知,洞吾軍隊的裝備都很簡陋,這讓他有點不以為意。

此時的唐王,卻是臉色有點白,看著城外人喊馬嘶,還有大象的聲音,特別是那密密麻麻的人頭,一眼望不到頭,終於把他給震撼了。這麼多人,就算是豬,任由明軍去砍,也會殺得手軟沒有力氣吧?

雙方兵力懸殊這麼打,能打贏么?唐王心中如此想著,不知為何,他忽然隱約有點後悔,感覺是自己作死。自己怎麼就忘記了,洞吾的軍力確實是強,要不然,也不可能屢次前來挑釁大明。

「殿下,這些蠻人不過土雞瓦狗,且安心看著我大明軍隊如何大展天威!」邊上護衛他的錦衣衛總旗鍾立之和他相處兩年左右的時間,早已熟悉他的性情,此時見他臉色,便微笑著安慰他道。

唐王聽了,勉強向他笑了笑,而後轉回頭,又看著遠處的那支象軍。說實話,最給他震撼的,莫過於這支象軍了。他有點沒法想像,一旦這些戰象衝起來,誰能是其對手?

這時,有一名將領巡查過來,看到唐王的臉色有點白,便笑著對他說道:「城頭上就交給末將吧,殿下儘管去安心歇息,回頭廝殺起來,有點吵鬧,怕是會睡不好。」

唐王聽到說話,轉頭一看,卻是自己費盡心血挖來的統帥鄧克虜。說起來,這個鄧克虜也是名門之後,他的爺爺就是明末有名的將領鄧子龍。當年領兵攻打洞吾的時候,鄧克虜剛好歷練,在鄧子龍身邊擔任親衛,後來鄧子龍升任總兵並在朝鮮戰場殉國,他那時已經是把總,常年剿匪,作戰經驗也豐富。

這次洞吾的事情,唐王就把已是守備的鄧克虜挖了過來,擔任他所練軍隊的統帥。可以說,他是寄予厚望的。此時聽到鄧克虜充滿自信地說話,不由得心中寬了一分,擠出一點笑容說道:「好,那孤就把一切託付給你了!」

說完之後,他轉頭再次看了遠處的象軍一樣,才轉身下城而去。

鄧克虜微笑著看著唐王下城之後,才轉回身子,注視著城外。

如果不是朝廷大力支持的話,面對來勢洶洶的洞吾軍隊,鄧克虜絕對不會這麼有把握了。畢竟他是領兵打仗的人,自然知道如今他手中的這支軍隊,不要說訓練了一年多,還打了勝仗,可在他的眼裡,卻還是不強。

之前的勝仗,其實隨便來一支明軍,都是能贏的。主要贏的原因,就是一個是突襲,讓洞吾這邊措手不及;第二個是事前的準備很充足,不但地形地勢,路線什麼的早已探聽的明白,甚至連敵人的兵力,主將的能力等等,也打聽得清楚,更是先派了內應去,這種種條件下,要是不贏就怪了!

一支軍隊,只有在經歷過硬仗的考驗之後,才能成為強軍,而不是僅會打順風仗!要按唐王的意思,一鼓作氣攻向阿瓦的話,和洞吾主力進行決戰,就算事先準備充足,勝負也很難料。

可如今,閣老、或者說皇上營造出來的這種據城而守的硬仗,卻是對這支軍隊最好的鍛煉。更何況,他知道外有強軍,這種情況下,要是打不贏就怪了!

這麼想著,鄧克虜便又巡視了起來。因為他知道,敵人來勢洶洶,很多兵卒的心裡都承受了很大壓力,需要他去給他們以信心。

城外遠處,他隆王已經坐在一處高台上,一盤盤地水果擺在面前,喝著美酒,看著手下大軍在忙碌,頗是興奮。

等到他的王帳立好的時候,終於等來了他一直在等的人。

頓時,王帳周圍,他的親衛嚴密戒備,王帳內,除了他和親衛之外,就只有一名便裝信使。

這個人見到他隆王出現,很是尊敬,立刻上前見禮,而後主動詳細地稟告道:「殿下,明軍一共有一萬人上下,其中騎軍只有五百,有長槍兵兩千左右,弓箭手一千不到……統帥乃是唐王,很年輕,主將叫鄧克虜,是以前明將鄧子龍的孫子……」

很詳細的明軍情報,聽得他隆王很滿意,那眼睛似乎都要笑出來一般,可當他一聽到鄧子龍這個名字時,頓時臉色就沉了下來。這個名字,在洞吾這邊可謂是威名赫赫。就是他,讓洞吾以前的努力白費,北方各地土司全都重新歸附明國。一直等到他調離之後,洞吾再次發兵攻打,才重新拿回了木邦等地。

「……各路土司加起來,實際軍隊有一萬五千人左右,明軍那邊的情況,就是這些了。」那名信使說到這裡,看著他隆王又道,「那鄧克虜狡猾,把我們的軍隊都安排在了外面替他們守城。我家大人問,該如何配合殿下?」

聽到這個問題,他隆王的眉頭就皺了起來。他之前觀陣的時候,已經看到這兩個土司的軍隊被安排在城外了,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可一時之間,沒有什麼好的想法,能好好利用這兩支土司軍隊。

沉默片刻,他隆王忽然有了想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