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收在這本小冊裏的作品,除了<父親,請好好的走>、<燈與書桌>等極少數篇章外,都是我在聯合報副刊《塔裏塔外》(二○○二年七月至二○○三年七月),《天地之間》(二○○四年七月至二○○五年七月)專欄裏的所思所感。本來裒集舊作成書出版,理應有所揀擇、刪汰,甚至增補,以成其有系統之新貌。但或許基於一種自珍不捨的情感;或許因著歲月給予的啟示;走過的步履即使蹣跚,也不妨完整留下足跡,畢竟那是確確實實的心血結晶;更或許是由於紛擾的日子讓原本粗疏之才益為枯索,懨懨之心益為偷惰;總之,終究決定除了略依性質予以分輯外,不予更動。然而,我畢竟覺得本書各篇所顯示的是一個「真我」——這或許才是我儘可能存其原貌的真正原因吧?

在那每兩週要完成一篇專欄稿的兩年裏,我藉由周遭的人、事,生活的瑣節,無可迴避的工作,以及浩瀚典籍的咀嚼吟詠、風骨人物的追懷感受,乃至面對行健不息、真誠無欺的自然的沉思默想,一層層,細細的、慢慢的、莊嚴謹慎的揭開我隱翳心扉的帷幔,檢視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從而不斷探索叩問自己真誠的關懷、尋覓與歸止。其間種種質疑、矛盾、惶惑、憤懣,乃至恬然、欣喜、貞定、平篤,都真確無偽——即使至今日,亦仍猶然不免——那是一種兼含回顧省視與追尋嚮往的發現之旅、學習之旅。

我非常非常懷念那些日子:無論在家中或研究室,往往從清晨到黃昏,自黃昏至子夜,反覆推敲字詞的意義、音色,句子的氣韻、寓托,以及亟欲表達的情與志與道,必定要「心安理得」始置筆而止。這五十餘篇小章,不僅如前述,顯示的是一個「真我」;並且也讓自己於「散文」之本質及循此而應然的藝術美有更深切的體認,乃戰戰兢兢的跂予踐之。我殷切企盼今日之懷念速速化成明日之進境——書名《等待》,固終有這樣鞭策惕勵的旨趣在吧!

雖然只是一本小書,而其問世其實不易,自有許多該感謝的人:衷心感謝林師文月、敏媜學妹賜序;也要謝謝蔡文甫先生、陳素芳總編的不嫌不棄,還有欣純責編的辛勞與配合;而最最要感謝的是好友義芝——若非義芝的厚愛、鼓勵,本書的所有作品都不可能產生;更重要的是,「真我」的重新發現、追尋,勢必無緣完成——然則其惠我之意義,固不僅在「作品」之有無而已。

何寄澎 謹誌 二○○九年三月廿二日於臺大中文系三十二研究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