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憂矣

大學指考的國文閱卷工作結束了,再一次證明學生語文程度的江河日下,已漸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必須首先聲明,雖然長期以來,各級國文教師屢屢慨嘆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彷彿其早為不爭之事實,但我從不隨聲附和、認同。蓋至少在三年以前我的閱卷經驗,乃至我接觸過的國、高中學生作文,實不乏清新流暢、形質俱妥的佳作;甚且亦不時可見使人亮眼之作——其語言之精鍊、情思之深刻、內涵之豐美、表現之獨特,讀之不免擊節讚賞、自嘆弗如;尤其想到能在短短數十分鐘之內寫就,佩服之心更油然而生。由此覘之,如何能率爾認定學生程度今不如昔呢!但近三年以來,這種愉悅的經驗早已渺不可得,是則學生國文程度之低落已具體可證,無能否認。現在再以今年考題為例,略做說明。

第一題簡答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一章,要求學生回答文中「君子」、「小人」、「道」各自指涉的意義;並說明孔子、子游師徒二人應答之間的旨趣情味。對後者,學生所答未能充分掌握孔子之幽默詼諧以及子游之正色認真,或猶不可苛求;但對前者,不知「君子」、「小人」、「道」在此章中之意義,則不免過分矣。蓋所有讀過《論語》的人,只要有基本認識,回到本章的語境,都能輕易判斷三詞的意義。誰能想到不少考生會寫:君子,牛;小人,雞;道,刀?真令人瞠目結舌矣!而誰又能想到,十萬考生中,此題得零分者(含大量棄而不答者)竟可能超過萬人?第二題作文「回家」,十之八九,陳辭套語,空泛貧乏,既無情思,更無創意,滿眼「家是避風港」,詞彙與內容似皆停留於小學認知階段,欲求一佳作,戛戛乎其難矣。上述二者共同透露之訊息,實在值得有心人深思探索。

至於學生語文程度所以如此低落的原因,據我個人體會,以為有二點最為根本癥結:一是學生沒有觀察、感覺的能力;二是學生沒有認真閱讀文本的習慣。人,生而好奇,亦生而有情,故用心聞見,應物斯感,本為人之稟賦,其施作生發之間莫不自然;而人類之文學、藝術,乃至文明之所以形成,實亦植基於此。但令人納悶的是,臺灣教育走到今天,竟可使學生日益喪失那與生俱來的觀察、感覺能力,也算「臺灣奇蹟」一樁。須知,不論社會如何變遷、時空如何移易,生活周遭永遠有無限平凡而不平凡的人、事、物,可供我們欣賞、啟發——端視我們是否注意觀察,從而以心靈感覺,以智性思考而已。長久以來,教育機制從未提供學生培養、發展其觀察、感覺能力的任何空間;教育內涵也永遠只是反覆練習、不斷考試。由是,面對文本,其優美、深刻、豐富、動人,甚至其大醇小疵、其可堪推敲討論之問題,自非學生所經心在意;由是,甚少有人悠遊不迫,逐字逐句閱讀、品味作品本身;絕大多數,縱使其本有機會與十百名家名作神遊,卻率皆視而不見,寧耗其心力於繁瑣細碎之測驗卷,以及名為整理歸納實則割裂無序之參考書——原本充滿美感、知性與情韻之語文教育沉淪至此,謂為「浩劫」,亦不為過矣。

為今之計,慨嘆無用,當務之急,自應尋求救治之道。由於上述二癥結實互為表裡,前者之改善或須日久始能有功,後者之導正則若劍及履及當可立見部分效果;不論如何,此中教師之角色皆至為重要。我個人甚期許站在第一線之教師能秉持正確的教育理念,不畏譊譊之論,亦不隨波逐流,堅持是非,果敢的為所當為,引導學生實實在在的閱讀作品、體會作品、感覺作品;久而久之,上述二癥結必可因此日見消解;則學子之偏差不再,語文教育之正常又可恢復矣。

——二○○五年七月十四日聯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