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孤獨

前些日子,參加一對夫妻的結婚三十週年紀念酒會,全體嘉賓舉杯祝賀這對「新人」福祿壽喜「四歸一」。人人喜溢眉宇之時,「新娘」乾了一杯酒,皺了下眉,卻又笑嘻嘻地說:「今天若不是各位的好意,我們根本不會記得這個紀念日。在海外的兒女們更不會記得。想想我們幾十年夫妻,還從沒像今天這般舉『杯』齊眉過呢。」「新郎」也接著說:「可不是嗎?年輕時,太太忙於生兒育女,我忙於掙錢養家小。如今兒婚女嫁,剩下了二老,正應當享點清福了。沒想到兩個人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卻是越看越有氣,這真叫不是冤家不碰頭。」說得朋友們哈哈大笑。

莫看賓主都在笑,每張笑容的後面可能都有一把辛酸淚呢。夫妻攜手同行了數十年,患難相共,艱苦備嘗,理應相互體貼,相互感激才是,怎麼會彼此越看越有氣呢?是否由於兒女們遠離,膝下空虛,形骸的忙碌一停止,心靈的空虛頓起。而對兒女的牽腸掛肚,似非夫妻之情所能慰藉?心情欠佳時,雙方於辭色之間也就格外苛求,因而感到不愉快。愈不愉快就愈苛求,夫妻反成了感情不能溝通的冤家了。這不能不說是生為現代人深沉的悲哀。

回想聚族而居的農業社會,女兒長大了嫁在鄰近村莊,三天兩頭可以回娘家探望。兒子娶了媳婦,不用說是和父母同住。在含飴弄孫、終日忙碌之餘,老伴兒體不體貼根本不放在心上。即使有點不快,當著小輩們不好發作,轉個身也就忘了。今天的老夫老妻正是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物,當年的結合也是經過自由戀愛的「文明婚姻」,雙方的優點在婚前原已一清二楚,缺點卻在婚後愈來愈不必隱瞞,也就愈看愈不勝今昔之感。

朋友可以合則留,不合則去,夫妻已過了大半輩子,還能不合則去嗎?於是彼此之間不由得起了隔離感,這分隔離感,實有賴於子女們的緩衝和協調,偏偏子女們又都各奔前程。無怪乎有許多空閒的老年人都喜歡養小動物。一隻善解人意的貓或忠心耿耿的狗,不但可以驅除寂寞,還可代替兒女作調人。因為牠們憨憨傻傻的舉動,常常是二老的話題,也就成了彼此傳遞心聲的橋樑。

另有一種情況卻又與此不同。最近去看一對剛從國外歸來的夫婦。她們住在郊區,新居布置得淡雅宜人。窗簾、地毯、沙發色澤調和。先生每天進城上班,妻子一個人在家,正可以悠閒地做點孩子幼小時想做而沒時間做的事,想看而沒時間看的書。卻沒想到她幽幽地嘆了口氣說:「你不知道,我住在自己一手布置的屋子裏,一點也不快樂,卻感到好孤單。」我吃驚地問:「是不是太寂寞了?」她搖搖頭說:「不是的,我只是覺得結婚二十多年,我似乎沒有得到關愛過,孩子正在求學,我不願使他難過。」她熱淚盈眶,我真不知如何勸慰她。只得說:「為什麼不去學學畫或插花以排遣時間呢?忙一點就好了。」她又搖搖頭說:「失去了那一點最最企盼的關愛,做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了。」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

有些夫妻之間,並沒有什麼難解的癥結,就是那分彼此封閉的孤絕感令人難堪。一對結婚二十餘年的夫妻,卻是愈處愈生疏,這是可能的嗎?是過分安定的生活,使他們失去了衝擊力,因而也失去了共同生活的情趣嗎?是女性的自尊心,和男性的優越感起了牴觸嗎?還是在最相愛的時候,也會使彼此痛苦呢?我茫然了。

記得有一篇論孤獨的文章,作者是一位美國牧師,他感慨地說到處今之世,為孤獨所苦的人愈來愈多。即使夫妻相依相守,彼此仍是孤獨的。原因是愛得愈深,就愈覺得孤獨。比如說終宵不寐,聽到你牀頭人鼾聲大作,心裡就充滿了惱怒和怨氣,覺得自己被忽視了,被冷落了。想著要是他(她)能多愛我一分,多了解我一分,該多好呢?可是那位作者最後語重心長地說:「孤獨感發自人性深處,是心靈的覺醒,更是一件極為貴重的禮物,因為能體會孤獨的人才能愛。兩個極為孤獨的人,在最後必被逼共同分擔憂患與痛苦,希望與失望,因而更了解相親相愛的真諦。」

我也覺得孤獨使心靈純化。把世界一切紛紛擾擾都看作過眼雲煙,盼望的還是如何驅除孤獨。此所以一對老年夫妻縱使愈看愈不順眼,還是得共同分擔憂患,而終於有難解難分的恩情。

按西方的習俗,象徵二十年以上的婚姻都是堅固、晶瑩的東西,如金、銀、珊瑚、珍珠、寶石等等。我以為珍珠尤足以象徵夫妻的結合。阿拉伯的詩人說,在一個夏天的夜晚,當牡蠣出現於海面上時,一滴露水落進它的心臟,變成了一顆珍珠。這當然是詩人的美麗想像。其實,珍珠的形成過程是非常艱苦的,據說是一粒砂子侵入牡蠣體內,牡蠣為了要排除這粒障礙物,辛苦地蠕動著身體,而障礙物並不能排除,牡蠣體內反而分泌一種液體,將砂子包裹起來,液體凝固以後,就成了圓潤的珍珠。排除時所付出的努力愈多,形成的珍珠愈大愈圓潤。正如一對夫妻,彼此不斷地挑剔、衝突、惱怒,而終至適應、融合,最後領悟了愛的真諦,那就是一粒晶瑩的珍珠。

我在夏威夷結識一對美國夫婦,妻子比丈夫整整大二十歲。當那位太太不在身邊時,先生就幽默地自稱為「單身漢」。他的姓是Belcher,與Bachelor字形與音都有點近似。當他與太太在一起時,卻是十分親熱。不管是真情或演戲,他們已註定了是一對老伴兒。這位先生四十餘,太太已六十餘,他們有一個二十多歲的獨生子。夫妻年齡差別雖大,看去卻非常融洽幸福。我在想,當春秋正盛的丈夫伴著高齡的妻子散步時,他們之間會不會有一分隔絕感,而彼此都覺得孤獨呢?我繼而又想,縱然有,他們也只有相互慰藉,因為他們是夫妻,是終生的伴侶。

我牢牢記得約翰.克利斯多夫裏的一段話:「能找到了一顆靈魂,在苦難中有所偎依。找到了溫柔而安全的託身之地,使你在驚魂未定之時得以喘息一會,不復孤獨。因你可把整個生命託付在他手裏,他也把他的生命託付在你手裏。當他酣睡時,你為他警戒;你酣睡時,他為你警戒。當你衰老了,多年的人生重負使你感到厭倦時,能夠在他的身上再生而回復你的青春與朝氣。用他的眼睛去體會萬象回春的世界,用他的感官去抓住瞬息即逝的美景,用他的心靈去領略生活的壯美。即使受苦也要和他一起受苦,只要生死相共,即使痛苦,也成歡樂了。」

這真可作為老夫老妻的座右銘。中國人說得好:「年少夫妻老來伴。」「滿牀兒女不及半牀夫。」還是以愛來驅除孤獨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