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抱怨?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抱怨,而是要珍惜你所擁有的——朱德

你一天抱怨幾次?

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一句並不悲觀的話:「我們很少去想已經有的東西,但卻念念不忘得不到的東西。」

這句話足以發人深省。

富蘭克林也曾感慨的說:我們從來不會珍惜水的價值,直到井枯乾了,才發現它的可貴。這是真的,在許多其他的事上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從來不缺乏衣食、關愛、自由,我們就會把這些視為平常,而不會去珍惜。

有時候,缺乏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老師。里根貝克是一位著名的飛行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不幸在太平洋中墜海,在救生筏上漂流了二十一天,後來獲救,有人問他從中學到了什麼?他說:「從這次經驗裏,我學到最大的功課就是,假如你有足夠的水喝,有足夠的食物吃,你就不應該抱怨!」不幸,我們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抱怨不休,甚至養成一種習慣。

「怨」,是中國人對待最親密的人時最容易產生的神經質情緒。怨尤有時是付出感情過重而無以回報時,所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諉過行為,用意即在求得無法回報的解脫。

「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這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管子》書中的名言。為什麼愛是恨的開始,德是怨的根本呢?《管子》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期待回報,也就是懷著慾望所致。

心懷這種情緒的人,一旦抱怨起所遭遇的障礙,總是誇大其詞。出了問題,他習慣性的埋怨身邊的人;妻子、孩子、朋友、同事。他們的抱怨常勝過感謝,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的錯誤上面:抱怨沒有人了解他、抱怨別人對不起他、抱怨服務差勁、抱怨事情一大堆……。

你是不是過於保護自己,以致於忘了別人也有對的時候?

富蘭克林說:「任何愚人都會批評、指責和抱怨——而且大多數的愚人正是這麼做。」

抱怨是沒有用的,它會阻礙你有效率的生活,導致你自怨自艾,更重要的是它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我們的負面情緒,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來自於對別人的抱怨、對事情的不滿意。只要你肯立即停止抱怨,就像拔掉聖誕樹的燈源,所有的閃爍立刻停止,那些負面的情緒自然也立刻切斷。

抱怨是沒有自信者的避難所。自信者是往前看,永遠注意未來;抱怨是往後看,注意過去的不愉快,認定某些人做了不該做的事。

記得一句話「悲哀總愛找人作伴」,許多人之所以對自己的生活抱怨不休,主要是因為在潛意識裏,希望把我們拉到與他們相同的悲哀境地去。

我們要常在心裡發問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解決問題嗎?或是我已成為問題的一部分?如果你老是怨天尤人,抱怨時運不濟,因為你自己就是問題本身。要解決問題,只有先改變自己。

下回當你參加幾對朋友的聚會時,可以嘗試下面的做法。記下彼此交談之中有多少是用於抱怨?從自己到別人,從孩子到家庭、身體、工作,物價波動等等。

等聚會結束,各自返家之後再問問自己:「今晚一大堆牢騷抱怨之中,有哪些是有益的?」「誰真正能幫助今晚我們所說的那一大堆問題?」那麼,再下一次,你的抱怨將發作前,記住那些無意識的談話,你將有所警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