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狗的歷史點滴

北平人到了臺灣來能看見不少家鄉的東西。不過全是有些形似而已,沒有一件是百分之百和家鄉的原物全然相同的。連北京狗都不例外。現在在臺灣的北京狗只有兩種顏色,一是淺淺的米黃色——稱之乳色,另一種是純白。身上絕無色斑。這些特點和真正在北平土生土長的全然不同,也只剩下體型尚屬相似而已。正好像若干自稱北平餐館做的菜,只有個菜名是北平的,至於口味嘛,北平老人可沒吃過。還有家很大的北平餐館,北平人看了他的菜單都不認識,不但吃所未吃,竟連聞也所未聞呢。

那麼現在的北京狗是那兒來的呢?臺灣的來自日本,日本的來自英國,英國是在八國聯軍之後從北京搶去的,以後也運去不少,經過了若干的選種,造成一個新品種,推銷到歐美和日本。已和原來的品種有所不同。

北京狗是指改造過的新品種而言的。原來的舊品種叫做哈巴狗,北平人平常叫牠們為叭狗兒。牠們肩高在二十公分上下,身長四十五公分左右。頭大、額突、鼻樑極短。改良後的鼻樑更縮得幾乎沒有。鼻子要和額部在一個垂直面上才是貴相,北平俗稱「刀切臉」,言其如用刀切過的一樣平,雙目要相距遠,大而有神。後腿要高過前腿,尾毛長如掃帚,走起路來像金魚游泳一樣。從前北平人為了誇耀家庭的富裕,有六樣做標準的東西:「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金魚、胖丫頭。」第四樣「肥狗」便是矮矮胖胖的幾隻漂亮的哈巴狗。金魚缸在院中,養著七八寸長的大尾龍晴魚。胖丫頭只在上房侍候太太,在院子裏可看不見。而且若遇上了怎麼吃也胖不了的女孩子,也無可奈何。

哈巴狗有一種同宗的弟兄,叫做路斯狗。讀者!您別以為這是洋名字,那就錯了。這「路斯」二字我是寫的音,竟不知該用那兩個字才對。這種狗的一切——除了毛很短之外——全和哈巴狗一樣。如果要顯出「肥狗」的肥來,以路斯狗最容易,牠體小,吃得好些,就胖得圓滾滾的,背梁反而窪了下去(二側太胖之故)。

今年春節我寫了三篇狗文,第一篇是泛論中國的狗種,穿插若干神仙和古人的對話,因為用圖太多,交給了時報週刊。第二篇論北京狗的標準交給時報「人間」副刊。這一篇要討論哈巴狗的歷史,最為難寫。近年來有不少聰明人養狗發財。只有我太獃,養了不少年的狗,竟不知賣狗賺錢之道,而斤斤於給狗修家譜,不是獃是什麼。不過我想這類的文章別人也懶得寫。如果找本狗書(英文的、日文的全很多)抄抄譯譯,我還不屑為之呢!下文便言歸正傳。

中國的民族複雜,以漢族為最主要的成分。在狗中呢?土狗是東亞的主流。牠的遠祖是滿州森林裡的狼。演變成狗之後頭骨寬了一點,身體可小了些——為了散熱起見,越往南越小。除了牠們之外,也有些外來的狗種。中國人在盛行科舉以前,對各種自然科學是相當注意的,常對於某一種動物不同的行為和形象,都各有專門的字。所以用虎和馬為部首的字會那麼多。現在咱們翻開最古老的字典——漢代的說文解字——來看看,就可知當時的犬種大概有幾種了,我譯出原文來:

尨——「犬之多毛者」,可能是獅子狗。

匈奴地有狡犬,巨口黑身。「狡」是一種大狗。

猲獢,短喙犬也。

獫,長喙犬也。詩經裏有「載獫猲獢」。

猈,短脛犬。

獒,犬知人心,可使者。

在這些狗之中以短腿狗「猈」最近似哈巴狗。能在古人的幾下出入。遠古之時人席地而坐,用的幾很矮,不過三四十公分高。您想想猈有多矮了。晉侯坐了戰車去打獵,一天追逐完畢,回宮後,大狗跟著車跑,小矮狗可坐在車上。

六十年前歐洲的考據家說哈巴狗是從歐洲經絲路傳到中國的。在歐洲的記載裏說紀元前二百多年希臘羅馬的盛世,已有少許絲織品從秦朝達到歐洲。漢代絲路大通,中國用絲交換了西方的玻璃、鋼、象、馬等等,那時候羅馬和希臘的玩賞狗十分出名,很可能順著絲路到了中國。我想這些話可靠不住。別說歐洲不出象,就算有,也絕不會有商人把牠牽過帕米爾高原弄到中國來。漢代宮中的象是交趾(越南)來的。至於東羅馬的玩賞狗想必是地中海的馬爾他島上的長毛小狗——現稱馬爾基司,體小、毛白而長。古代商隊不可能把易死的動物千山萬水的攜至遠方。漢代的馬是從西域來的,多少要經過一段絲路。洋人有優越感,把世上美好的東西都要歸之於他們。

漢靈帝是個少年昏君,認十常侍為父母。他有個西園是養狗的所在。狗居然全都有官位,頭戴進賢冠(高級官的帽子),肩披綬帶——官員的印用綬帶掛在身上。靈帝出門時自己駕著四隻驢子拉的車,身穿商人的服裝。車上坐著幾位狗官。那時候的人做官都是用錢買來的,只有狗官倒出於天子的親封,似乎比人官還高明一點兒。不過我無從考證那些狗官都是些什麼品種的,有沒有哈巴狗在內。

南北朝時,北齊最後一帝高緯,淫昏狂亂,倒也是位愛狗專家。他的馬鞍前有個小臺,坐著一隻波斯狗——名叫赤虎,官拜提督。御駕出來,百官迎面而拜,赤虎先天子而受之。這隻狗能坐在馬鞍之前,想必是隻小型狗,既稱為波斯狗一定是隻外來的品種。這位高緯居然胡鬧了十一年,才被宇文泰逼得退了位。過了兩年才亡了國。以上故事見唐人「三國點略」。

看了漢靈帝和北齊後主的故事,愛狗過度好像也是亡國原因之一。其實愛狗的明君多得很,只要愛的得當,並不誤事。這兩位昏君百事無一得當,寵狗過度僅其中之一端而已。

隋煬帝時,西突厥處羅可汗隨同隋煬帝征高麗,回國後,遣使朝貢,貢品內有一對小狗,長一尺,高六寸——這比例和哈巴狗不大相合。牠們十分聰明。主人下了馬,牠能咬著馬的韁繩牽了馬走。也會叼著小小的火把,走在主人腳前,給主人照著路。據說是來自弗林國。弗林是伊斯坦堡的譯音之誤。清代早期宮中的小型玩賞狗仍稱弗林狗,所以洋人說馬爾他島的長毛小狗,是哈巴狗的遠祖,不無理由。

我看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裏,有張唐代大畫家周昉所畫的當時美女,紅裙拽地,外罩紗批,手執紅拂,引一隻黑白花的短腿小狗兒跑著玩兒。那隻狗十分像哈巴狗,僅僅鼻和額不在一個垂直面上。這張畫就算不是周昉真跡,也必出於當時別位高段畫家之手。畫家對於生物的觀察,定然比一般人正確。因此推想哈巴狗在唐代一定有了。不過鼻子還沒縮得像清代的那樣平——與額相齊。唐代的畫家不在畫上簽名的,所以不易鑑定。

開元天寶遺事裏有一段記載說,唐玄宗(公元七一三——五五)和藩王下棋,楊貴妃抱著一隻小白狗——那時稱之為「猧」,在旁觀看,她眼看皇上要輸棋,正在為難。當時她故意把手一鬆,使狗落在棋盤上,棋子一亂,輸贏莫辨,把皇上解了圍。這個「猧」在康熙字典上的解釋是小種狗。在唐代很普通,可能就是畫中的那一種。

宋太祖開寶三年(九七〇)有一位四川的大員進獻了一隻洛江狗給太祖。書上說洛江離成都之北只有三十里。出產小型的玩賞狗。進獻的狗名桃花,體型很小,十分聰明。成天跟著太祖。皇帝要起身上何處去,內侍要喊聲「起駕」,牠居然會取代了這職務。六七年之後,太祖病重,牠也垂頭喪氣吃不下飯去。太祖駕崩,牠也哀鳴不已。太監想讓牠改換目標,去跟新主人宋太宗趙匡義,牠竟不知巴結新皇。老夫寫稿至此,不覺喟然嘆曰:「此乃狗之所以為狗也,頑冥不靈,不如人也遠矣哉!」後來太宗以素袱竹籠把牠送到太祖的陵上,牠竟死了。太宗賜以御傘,包裹狗身,葬在陵旁。

洛江狗在古時很有名,毛色有紅的。牠們的詳細形像和哈巴狗有何異同,現在

無從查考。連洛江的地名也在地圖上找不到。據我想四川經過張獻忠的大屠殺,「人之不存,狗將焉往」,可能與四川的原住民同歸於盡了。省內不乏四川老先生,如有那位知道此種狗的下落,務請賜教,不勝引頸而盼。

元初馬哥孛羅來華,他說看見獅子出來,在朝廷中走來走去。牠一身金毛,短小精悍,很像隻小狗。諸位您想想獅子是龐然大獸,怎麼會像隻小狗呢?而且,獅子能在宮中亂走。他所見的根本是隻長毛的獅子狗,洋人的蒙古話也不太高明,竟忘了第三個字,誤以為是獅子,再說馬氏的遊記是他口述,再由另一位作家記錄的,那位先生很可能添了些枝葉,把狗變成了獅子。再說馬氏的遊記有不少相異的本子,錯誤走樣之處必然不少。哈巴狗雖和獅子狗不同,可是外行人常辨別不清楚。而且中國人的石獅子藝術也全照哈巴狗的形像做的。這段記錄倒也能證明元宮中有哈巴狗。

元代末葉,教廷和中國有些來往。有位教土記載:「有個名叫沈衡奇的人養了一隻不到一尺長的狗,極精明。名叫金珠。三年後沉某病死。狗竟撞棺而亡。」

明代宮中貓很多,有位太監劉瑜在明宮史中說:「宮中有三四人專侍候群貓。貓有品級之別,伙食隨之而異。春秋二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