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鬍子

提起古人的相貌來,真是難講,佛經裏雖說過釋迦牟尼是丈六金身,可是按諸常情可也太怪了。就算以最小的漢尺來計算,一丈六也摺合三百五十二公分,弟子問道時,豈不要爬上梯子。至於耶穌的容貌,在新約的四福音書裏全都沒講過半句話。只有現在存在土倫天主堂裏的那塊聖殮布上所存留的人影(與照片的底片相似,黑白與實物相反),可能是耶穌的真容——如有許多讀者願意聽聽,我也說得出來。現在姑且按下不表。

夫子的容貌

咱們的聖人是孔子,他老人家是怎麼個相貌在論語中沒有講。所有的記載全是距夫子生時數百年之後的。我舉出些例子來,諸位您細看看,可有這樣的人體沒有?

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頭上當中窪下去。

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如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像倒過來的房子,當中癟,四周高。原文不說如碗如杯,單說如屋宇之相,一定不是圓的,而是四方的。四周不但高,而且高得很。幸而古人留髮,在頭上梳髻。如果擱在現在,學校裏要推平頭,請問這樣的腦袋,那位理髮師傅推得了;誰學過這手藝?再說他老人家萬一遇上了下雨天,一時沒戴帽子,頭頂上豈不聚水。進了屋子,偶一低頭,就有一大碗容量的水澆下來,正好澆濕了衣裳。

史記孔子世家:「身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以一周尺折十九公分計算,合一百八十六公分,倒也合乎人情,如生在現在,確是打籃球的好手。

太平御覽三百七十一卷內,引用春秋演孔圖,孔子之胸有文曰:「製作定,世符運。」春秋演孔圖是漢初之人所寫,那時候的人喜歡研究圖讖之說,既愛自己造謠言,也相信別人所造的謠言,順便把孔子說上幾句。天下那有人皮上生字之理。除非是刺上去的。孔子豈能幹這種事兒。

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卷又引用春秋演孔圖:「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羊,就之如昴,望之如斗。」龍蹲著像什麼,沒人知道,因之,咱想不透孔子的坐相。牽羊不必用力,身子不須向前傾。大概他老人家腰桿筆直。昴和斗全是古天文學上的星座名,可能形容他太高,你如湊近了和他說話,就要仰著脖子,像抬頭望天星一般。您瞧古人形容釋迦、孔子全十分高大,雖靠不住,可也能看出世人有仰慕高大之心。耶穌的身高如按聖殮布上的影像來看,是一百八十公分。您想他們三位聖人常在人群中講道,如果矮了,被眾人一圍,別說別人聽不見他講話之聲,連在哪兒都無人能知。豈不糟了。不過老夫身量也有一八〇公分,覺得除了在鄉下站著看廟前臺上的歌仔戲和布袋戲之外,實不覺有任何方便之處。曾在拙著「馬後砲」書內寫過一篇「長人的煩惱」,不多廢話了。

大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卷,引用孝經援神契:「孔子海口,言若含澤。」海口言其嘴大,澤者水也,「含澤」許是口中多水也。嘴大而口水多,說話時口水必然四射,對面的那一位正抬著頭——「望之如斗」。豈不要被噴得一頭一臉。聖人最重禮貌,絕不能如此吧。也許我解釋錯了。澤又作滑潤講,那也不對。老聖人從不油嘴滑舌。只有老蓋仙倒許靠此為生。

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卷引用孝經鉤命訣:「仲尼斗脣,舌理七重。」這形容可太古怪了。斗脣大概指方形的嘴脣。不至於跟斗那麼大。舌理是舌上有七條漣漪狀排列的紋。這還不夠稀奇。又引用原書說:「仲尼虎掌,是謂威射。」關於虎掌我可最熟悉不過,掌上有一塊厚厚的凸字形的肉墊。人掌那有這等怪相的。孔子一生以仁恕為本,也不打架,要虎掌何用?這本孝經鉤命訣現已失傳,在宋初編太平御覽時尚有,被引用了幾句,大概這本書是講看相的。我這兒所寫太平御覽引用的書名,全失傳久矣了。

孝經鉤命訣裏又說:「胸應矩,是謂儀古。」上句許是說孔子的胸是方的——我不知是平方還是立方,以前者較近乎人體。下句咱不懂,許是古代看相的術語。又引原書說:「龜脊,輔喉,駢齒,面如蒙倛。」龜脊是形容背有點駝,總不能說老聖人的背上有龜蓋之紋吧!(古人尊龜,和後世不同。)輔喉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道。駢齒是說上下顎各有雙排的牙齒。這是不可能的。如牙齒雙排,那上下顎骨非加倍的厚才行。因此口腔的容量非縮小不可。那麼舌頭放到何處去?所以駢齒可能是畸形,在門齒之處生了臼齒,看上去像雙排似的。至於「蒙倛」是啥?他是遠古求雨用的土偶,面貌想必高明不了。這些描述都是鉤命訣的著者故意拿孔子開玩笑之作。這類已失傳的怪書,都是漢初的人偽託古人所作。

諸位!您瞧瞧以上這些怪話,把聖人形容成了恐怖片中的怪物,可稱無一語可靠。僅史記裏的長人之說尚為可信,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提到有位鄭人問子貢道:「東門有人,其顙(兩頰)類堯,其項(脖子)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身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子貢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您瞧瞧這段文章,鄭人所說的先是形容孔子是古聖今賢的綜合體,僅比夏禹的登山涉水略差一點兒。末一句是描述聖人找不到歸宿之處。孔子也很幽默,說:「像聖人倒未必。像喪家之狗倒是真的!」聖人能拿原讓開玩笑,說他老而不死謂之賊,也受得了別人拿他開心。成天板著面孔的儒家並不是聖人之道。可惜我生不逢辰,如趕上他在世之時,自古相傳的七十二賢人,必然早改為七十三了。

吳道子的畫

說罷了書上記載的孔子容貌。我們再看看古代畫圖上的孔子遺容。至於現在街上賣的塑膠做的,水泥鑄的無非根據古人所畫,不必討論。幫他們推銷了,未必來謝,批評了倒會惹出麻煩來,故「蓋仙之道,貴乎慎言」。有時固可口若懸河,有時也會閉緊嘴脣,要因時而異,擇宜以處。

從前在大陸上有張最流行的聖像,是曲阜孔廟裏的一座石碑,約有六尺高,刻著一幅大像,在像的左下方有清清楚楚五個楷書大字「唐吳道子筆」(圖一)。我在民國二十年時曾到過曲阜的孔廟,那裏有許多攤販,全是賣碑帖拓片的。那時物價低廉,我花了一塊錢,買了一厚疊的墨塌拓片,其中當然有這張像。那時我萬沒想到會來臺灣一住三十多年,舊日文獻竟少得可憐。我那一疊當日不值錢的拓片,現在竟渺不可尋。近年出的孔子書也不少,可是只有張其昀先生著的「孔子新傳」裏搜集的圖片最多,講解也扼要、易明,居然有張吳道子的圖。

其實吳道子所畫的,是不是真出於吳道子之手,已無法求證。就假定是真,吳氏生於唐初,離孔子已一千一百年以上,所參考的資料也不外乎史記和漢初的那些圖讖偽書。漢代初期離孔子在世之時,已有四五百年之久。您想想這張畫就算是吳的真筆,離事實已經渺茫而又渺茫。

孔子身體高大是錯不了,頂多也不過比一八〇公分高一點兒。皮膚兒黑(見史記孔子世家「黯然而黑」)。大概愛吃肉,所以身體強壯。吳道子本此而繪,問題是他的鬍子——大絡腮鬍子(國劇花臉戴的滿)呢?三綹長髯(國劇中老生戴的黑三)呢!還是小鬍子(國劇中丑角戴的吊搭,嘴上兩撇,下巴下一撮)呢!各書全無記載。於是這便是本文主旨所在,咱們要討論老聖人的鬍子問題。

大鬍子的孔子

絡腮鬍子的孔子始於吳道子的圖。這張畫也是聖像中最大的,畫得也最好。國畫講究人物的衣褶筆法,要柔中帶剛,筆峰有力,此圖的衣裳極複雜,衣褶工細中帶著豪放。我從畫中的兩隻鞋上找到個證據,它鞋底的前端向上翻,正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雲頭織錦鞋(現存大英博物館)相同。這不是後世畫家所知道的。可見此圖必出於唐人之筆。不過在韓幹的畫裏,畫者不寫名字。故韓幹的胡人騎馬圖上由宋徽宗來題上「韓幹真跡」作為證明。這張聖像左下角不但有畫家的名字,而且還加上個「唐」字,好像怕人不知吳道子是唐朝人似的。這是不是有點偽託名家手筆的嫌疑?

唐朝初期的中陶俑,全身材細長,頭身高度之比為一比六或七,您找張唐太宗的郵票看看,頭身就是一六之比。所以顯得身高體健,吳道子的聖像身長是頭長的六倍又三分之一。正合乎初唐畫人物的常規。中唐以後,人物的頭部漸漸大了,於是和身體成了一五之比,甚至一四之比,全成了大腦袋的矮子——一直畫到今天,尚無人注意。

這張孔子像是大鬍子的,影響很大。連曲阜孔廟大成殿中的孔子塑像——肉紅色長方大臉,整整齊齊的大白鬍子(也是塑的),把老聖人做得和國劇兒女英雄傳中的老俠鄧九公相似。兩側各坐八位賢人,全是白臉黑髯的。服裝全戴冕旒——古王侯的打扮。孔廟原不該塑像,全國只有曲阜孔廟有這怪事。塑像原已失敬,但是若把像拆毀,豈不更失敬。於是只好保留下來了。此外,元代大畫家趙孟頫也畫過一張大鬍子的孔子,我沒見過,只好略去不提。

我們要注意到吳道子所畫的雙手,是在那兒摸鬍子。合情合理。可笑後世的畫家,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