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新紀元 第七十四章 炎黃龍符,先天同步率

依然是神女峰,六極洞府。

在石桌之前,有鼎香溢散,有道人落筆而走游龍。

(炎黃之性也,一曰貪婪,食氣以長生,舉八方元氣而奉一身,無有止境;炎黃之性也,二曰強韌,一身抗性天下獨步,刀兵水火不傷,心魔邪氣難入;炎黃之性也,三曰傲岸,身蘊至大至剛之氣,高踞九天之上,呼為風,呵成雷,睥睨世間,幾無抗手。如此文明,生就大神通,大氣魄,深蘊於血脈之中,千劫萬載以下,也不會消減。)以水遙帶來的五具四階龍骸為憑依,為她繪製出一張化靈龍符,然後朱鵬又以元始魔門的庫存為歐陽紅袖、素雲子繪製出兩張三階的化靈龍符。

元始魔門四階的龍骸沒有,但三階的龍骸還是有不少的,畢竟是臨海大宗,而生命體差一個階位,數量上與珍惜程度上,往往就是天差地別了。

上一次為水遙繪製的龍符,是給她用,或者讓她獻給天涯鎮海閣的,因此用的是古龍之道,曹孟德的龍如英雄之道,有古風韻,有大氣象。

而此時此刻朱鵬在為歐陽紅袖、素雲子繪製出兩張三階化靈龍符熱手後,他開始以第二具四階龍骸遺骨作材料,繪製第二張化靈龍符,只不過這一次是給自己用的。

朱鵬繪製化靈龍符的成功率有些過高了,除其本身的符法修養、深沉底蘊以外,更多的原因卻是因為他是六階生命體本質,就好像一個成年人哪怕不學無術,成年之後調過頭再去研究小學的知識,只要靜得下心,也一樣能研究明白。

概因幼年小學時期,大腦發育還未見成熟,學習這些知識是用來刺激大腦發育的,讓這個孩子比自己原本能夠達到的程度更加聰明,也是一代代的馴化改良,讓整個族群更加聰明,更加能夠推動社會之科學、經濟、政治的發展。

而成年之後,大腦已經發育完全,這個時候再調頭去學幼年時的知識,當然就會覺得難度大減,但與之相應的,刺激大腦發育、激發潛力的效果,也就沒有多少了。

這就是有些人說三十之後不學藝的原因,雖然活到老學到老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但年過三十之後,浪費那個資源,效果上卻是事倍而功半的,莫不如把這個學習資源讓給小孩子。

三十之後不學藝,即是勸說年輕人珍惜時間,用心於學業,也是一種對中年人的告誡,三十歲之後還想再學藝、再精進,就需要付出成倍於年輕時的努力,才有可能能夠有所成就。

朱鵬是六階生命體,如果他真身在此,化靈龍符對其意義是不大的,朱鵬的真身以六階視角,有更多更需要、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但此時此刻朱鵬在這裡的就僅僅只是四階生命體,六階生命體的本質高度保障了他制符的成功率,而四階化靈龍符對於其四階生命體,卻是各種意義巨大的。

之前為天涯鎮海閣,為水遙繪製的是古龍符,而此時此刻,朱鵬為自己繪製的卻是炎黃龍符。

(炎黃的圖騰,原本是蛇,我們是黃河文明,因此很可能是水蛇,我們是蛇的部落,因此祖神女媧、伏羲相傳為人面而蛇身……山海經中形容:女媧與伏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司馬貞的三皇本紀中記載: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除《山海經》與《三皇本紀》之外,古籍《楚辭》、《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中也記述類似。)但凡超凡五階的生命體,平生過往所知、所見、所學,皆可歷歷在目。

並且,如果是精神、智力側的高階生命體,如巫師、修真者,在這方面就更有優勢,只要晉陞到第三階,哪怕僅僅只是當年掃過一眼的東西,在晉陞為三階傳奇生命體後,都可以瞬間回憶起來。而這,對於朱鵬來說當然更加不是問題。

對於高階生命體而言,是不存在遺忘的,大腦就相當於一個圖書館,只要想要回憶起來,就能夠回憶起來,哪怕當年僅僅只是掃過一眼,依然是照片般的記憶。

(炎黃初時以蛇為圖騰,是蛇的部落,後來炎黃先祖同魚族部落爭奪河流,於是炎黃人就幹掉魚族,連他們的人口土地一起吞併(貪婪、強韌),在看到魚族圖騰的時候,發現魚身上的鱗片和尾巴都很美麗,然後就給自家的蛇圖騰添上鱗與尾。)

(後來炎黃一族與以鹿為圖騰的種族爭奪大地,於是炎黃人就幹掉鹿族,連他們的人口土地一起吞併,後來見到鹿的角也很漂亮,於是就給自家的蛇頭上又畫上鹿角。)

(最後,炎黃一族與牛族首領蚩尤率領的馬族、鷹族等等逐鹿於大地,在軒轅黃帝的帶領下,哪怕蚩尤強橫勇武,但依然戰敗,最終授首……這也是故老相傳軒轅黃帝半人半龍的原因,因為他即是部族首領,同時也是部族的象徵(圖騰),在漫長戰爭與吞噬後,古蛇圖騰衍變為現在的炎黃龍脈,主宰東方五千載,將驕傲的因子融入到血脈當中(傲岸)。)有人說龍,是從印度傳到華夏炎黃來的,其實他說反了,龍這個文化概念,就是從炎黃傳遞到印度,傳遞到西方的。

就阿三那膿包一樣的文明特性,21世紀的地球時代還好幾百個種族混居呢,它有誕生出「龍」這個概念的氣魄底蘊?

(文證:《山海經·大荒經》記載著燭龍的傳說,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文證:《山海經·大荒經》記載著應龍的傳說,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能殺蚩尤是與黃帝進行圍毆,下面還有個抱蚩尤大腿的己方第六人),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用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文證:孔子見老子後,自嘆不如,說,老子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原文如下:「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物證:21世紀地球最早出現的龍形考古物,為內蒙古三星出土的墨綠色玉質堆龍,此體玉雕捲曲龍呈C字母形,屬「紅山文化」玉飾,距今約五千年。)其實並不需要舉這麼極端的例子,舉這麼極端的例子未免有些欺負有嚴重文明斷層的古印度。

炎黃古青銅器上多有龍紋,而印度佛教,是東漢永平十年才傳入中國的,稍有腦漿的人就能清晰辨別,除非孔子、老子還有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向、劉歆父子都是穿越者,否則龍這個文化概念的起源到底在哪裡,根本就清晰得像光頭頭上的虱子一樣。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後,為擴大信仰,才將龍引入八部浮屠,這是慣用之手段了。

而在藏傳佛教中,龍的概念就非常淡化,藏傳佛教佛的僕從多是原始的藏地鬼神……意思是,你們原本的神都已經被佛降伏了,你們還敢不去信奉佛嗎?

在文明之起源上看,龍的出現,是部落戰爭與文明融合的結果,龍之性也,也是炎黃之本性。

至於佛道傳說中,多用龍做駕車良駒,為的是抬高佛祖與天帝的地位,從宗教的繼承性來看,仙者駁龍其實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龍是文明氣韻,代表的是炎黃眾生,而宗教是心靈信仰,仙佛駕馭眾生,恍若馭龍,這就好比基督教視眾生為神之羔羊,而牧師為神之牧者一樣。

(然而,我心中真正的想法卻是,歷史之真實……毫無意義。)思維流淌,提筆著符,朱鵬這一次繪出的化靈龍符,卻與之前交給水遙的那一張大不一樣……符無正形,以氣為靈,你賦予它怎樣的氣韻,它就是怎樣的靈符。

(記得,曾經見過人辯解,說歷史的真實是這樣的:說盤古,是三國時代外域傳來的邪神,說秦檜是忠良,說岳飛想要謀反,說魯迅是黑龍會派來的文化間諜,他們說你們都被騙了,歷史的真實……)

(歷史的真實,從來都毫無意義,過去的已經過去,種種過往已經被歷史所淹沒掉,吾族之炎龍脈:貪婪、強韌、傲岸,消化過往,革新未來……我們說盤古是我們的,那就是我們的。)

……

(我們說秦檜是奸臣,他就是奸臣,要受萬世唾罵;我們說岳飛是英雄,他就是英雄,要受萬世景仰。)龍說台灣的是我們的,不是也是,龍說釣魚島是我們的,不是也是。

1987年,菲律賓前總統訪華,在談到南沙問題時說:「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島嶼離菲律賓更近。」

龍,抽了口煙,吐對面臉上說:「在地理上,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這才是龍之性也,炎黃之性也。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到明察秋毫、明辨是非,但至少不要在情緒激蕩之際妄下定論,因為很可能你為之唾棄的,是祖先的榮光,是我們的信仰,是你自己的尊嚴。

我知道你本是好意的,但年輕人的熱血,很多時候就會化成別有用心者手中的刀。

有些人追求歷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