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鐵血江山 第04章 暗流

轉眼八月,已是夏末。

京城的桂花快要開了,王府木犀水榭里,夕陽斜照,風裡隱隱有一絲甜沁的氣息。

玉岫抱了剛滿兩歲的小女兒來探望我。

對面的沁之,端了槐汁蜜糕,學著大人的樣子,一勺勺餵給小人兒吃。

小人兒很是貪吃,粉嫩的唇瓣邊沾了白生生的糕末,還兀自舞著小手索要不休。

沁之看得咯咯直笑。

這個孩子比起三個月前初來府里,已經白潤了許多,不似當日那般瘦小,越發清秀可人。雖然還是沉默寡言卻也漸漸與我親近,只是仍不肯改口。

蕭綦允她不必改姓,依然叫做牟沁之,我亦從不勉強她,任由她叫我王妃。

我搖頭笑嘆,「沁兒,你再這麼喂囡囡,該把她喂成陸嬤嬤一樣了。」

陸嬤嬤是掌膳司老宮人,一手廚藝妙絕天下,尤其長得憨肥渾圓,奇胖無比。

「胖才好,胖人有福。小世子可要像我們囡囡一樣,長得白白胖胖,可不能像王妃這樣弱不禁風!」玉岫爽快地笑道。

徐姑姑與沁兒都笑出聲來。

「小世子必然是肖似我們王爺的。」 徐姑姑笑道。

我垂眸,笑而不語,心底泛起一抹酸軟,卻又透出甜蜜。

玉岫啊了一聲,拍手道,「聽說王爺前日連克三鎮,已將侵入葫蘆嶺的叛軍逼退到那什麼,什麼關外……」

「瓦棘關外。」我微微一笑。

「是了,就是這個地方!那些個地名古怪得很,我可記不得。」她臉頰泛起興奮的紅暈,眸光閃亮,連比帶劃,「瓦棘關那一仗,咱們三萬鐵騎直插敵後,左右兩翼合圍,給叛軍來了個迎頭痛擊,從正午殺到黃昏,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她越說越是興奮,好似親眼所見一般,滿面驕傲光采。

如今宮裡宮外,無處不在傳揚豫章王的驍勇戰績,人人仰慕爭頌。

自蕭綦親征之後,前方戰局一掃頹勢,風雲翻湧,橫掃千里,將叛軍迎頭狙阻在河朔之北。步步進逼,沿路收復失地,傳說守城叛軍遠遠望見豫章王的帥旗,不及細辨真偽,即棄城而逃,過後方知蕭綦根本不在營中。

也有負隅頑抗的叛軍,踞城死守,以滿城百姓性命相要挾,卻被蕭綦截斷水源,圍困七日後,城中水竭,兵馬百姓皆瀕危之際,我軍趁夜強攻,殺入城中,盡斬叛軍頭領,城中百姓亦脫險獲救。不出兩月之間,叛軍和突厥人即被逐出關外,豫章王帥旗所到之處,連突厥悍將也望風披靡。

「反正咱們王爺就是天下無敵!」玉岫一揮手,話音重重擲地,頗有將門主婦的豪氣,惹周遭一群侍女聽得神往不已。

我靜靜含笑聽著,儘管她所說的一字一句,都早已知道,心頭亦想過了不知多少回,每聽人說起,卻依然心澎湃,百轉千回。

她們口中,那個天神般不可打敗的人,那個世人爭頌的大英雄,正是我的丈夫,我的愛人,我寶寶的父親——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驕傲。

每一天都有戰報從北邊源源不斷的傳回,經由宋懷恩,再送入我手中。

每一晚,臨睡前必做的事情,就是將前方最新的戰況講給寶寶聽,讓他知道,他的父王如何英勇無敵,如何保家衛國,如何頂天立地。

再過不久,我的寶寶就要來到人世了。

除了前方的戰事,蕭綦與哥哥的安危,這便是對我最重要的事。

玉岫一氣說了半天,終於說得口乾,端起茶水來喝。

「謝將軍也打勝仗了么?」一直安靜聆聽的沁之,突然插嘴進來,細聲問道。

我一怔,隨即莞爾,「小禾將軍帶著前鋒,也攻下了叛軍多處要塞,旗開得勝。」

沁之聞言,整個小臉都亮起興奮的光采,即刻卻又黯然,「那樣又要死許多人了……小禾哥哥一定很不開心。」

她的話,令得四下一片默然。

不錯,每一場勝仗,也同樣意味著死亡和傷痛,意味著狼煙燃過沃土,烽火燒毀家園。

又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又有多少人痛失至親。

「一些人的死,是為了換回往後的安寧,讓更多人可以活下來。」我輕輕握住沁之的手,「國家疆土,正因這些將士的熱血灑過,才會讓生命一代代傳延下來,讓我們的後代繁衍生息。」

這句話,是我說給沁兒聽的,也說給寶寶聽的——不管孩子們現在能不能懂得,將來,他們卻一定會明白,父輩今日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了他們的將來,為了天下的將來。

仰頭眺望遙遠的北方天際,一時間,心潮湧動,感喟無際。

「對了,王妃,昨日賑濟司回報,又收容了近百名老弱幼殘,錢糧恐怕又吃緊了。」玉岫惴惴開口。

「人還會越來越多……」我蹙眉嘆息,心中越發沉重,「仗一天打不完,流民一天不會減少。」

「這樣下去,賑濟司只怕支撐不了多久。」玉岫長嘆,「實在不行,讓懷恩從軍餉里多少撥一些來……」

「胡鬧!」我斥斷她,「軍需糧餉,一分一毫也動不得,怎能打這個主意!」

玉岫也急了,「可那些也是人命啊,一張張嘴都要吃飯,總不能眼見著人餓死!咱們好歹把賑濟司建起來了,如今多少流民就指望著這一條活路,怎可半途而廢!」

「玉岫!」徐姑姑喝住她,「你這是什麼話,為了建這賑濟司,王妃耗費了多少心血……」

「夠了,不要爭了。」我無力地扶了錦榻坐下,心中煩擾,頓覺冷汗滲出後背,眼前昏花。

她二人都噤聲不語,不敢再吵。

當日建立賑濟司,並沒想到會有這般規模。

原本按規制,各地官府都設有專人賑濟災民,然而長年戰亂,流民不絕,官府疲於應對,賑濟之職早已荒廢。如今北疆戰亂,大量流民逃難南下,流失失所,若是青壯年尚可覓得安身之地,一群老弱孤殘卻只得倒卧道旁,生死由命。

我與宋懷恩商議後,由他下令,在官道沿途,設立了五處賑濟司,發放水糧藥物,收容老人幼兒。最初建立賑濟司的錢糧,由官庫撥出,初時我們都以為足夠應對。卻不料,賑濟司建立之後,流民從四面八方湧來,數量竟如此之巨,不到兩個月,幾乎將錢糧消耗殆盡。

照此下去,只怕賑濟司再難支撐。

為解賑濟司的燃眉之急,我決定先以王府庫銀救急,其餘再從宗親豪門裡籌措。

然而喚來管事一問之下,我才知道,王府庫銀竟然不足十萬兩。

是夜,徐姑姑、阿越與我徹夜秉燭,查點王府賬冊。

我自幼便被父親當作男孩子教養,對持家理財全無興趣。

大婚之後,諸多周折,及至回到王府,更有徐姑姑與府中老管事操持瑣事,對於王府的庫銀開支,我竟是全然不知。

燈下,對著一本本近乎空白的帳冊,我惟有撫額苦笑。

我這位夫君,堂堂的豫章王,何止是兩袖清風,簡直可說寒酸之極。

他征戰多年,皇家厚賜的財物金帛,幾乎盡數賜予屬下將士,自己身居要職,卻是嚴謹克儉,未曾有一錢一厘流入私囊。

他的薪俸用於日常開支之後,並無節餘。

如今,即便將整個王府搜刮個乾淨,也僅能湊足十六萬兩。

這區區十六萬兩,對於北方飢困交加的萬千流民,可謂杯水車薪。

燭火搖曳,我對了窗外發獃半晌,蹙眉問徐姑姑,「鎮國公府能有多少庫銀?」

徐姑姑搖頭,「有是有的,但亦不算多,何況王氏枝系繁雜……」

「我明白。」我喟然長嘆,心中明白她的意思。

王氏家風崇尚清流高蹈,向來不屑在錢財之事上營營苟苟。

雖然歷代襲爵承祿,卻也慣於揮霍,加之族系龐大,開支繁雜,一份祖業要供養整個親族,實在算不得豪綽。

「此次悠關民生,除此別無他法。」我決然回頭,「況且要從京中豪門裡籌集財力,王氏也當做為表率。」

王氏解囊之舉,贏得朝野讚譽無數。

然而京中高門依然不為所動,從者寥寥。其中確有許多家族,迫於家道中落,財資困窘,然而也有不少世家,平日斂財成性,揮金如土,真要讓他們為百姓出錢的時候,卻如剝皮抽筋一般,抵死不從。想必他們也是料定,眼下邊疆戰亂,蕭綦不在京中,我亦不願多生事端,拿他們無可奈何。

玉岫粗略盤點,這幾日從宗親世家中募集到的銀兩不足八萬。

她頹然擲筆,「平日里一個個道貌岸然,開口蒼生,閉口黎民,到了這時候才顯出真心。」

「無妨,眼下籌到的銀兩,也夠賑濟司應付兩三月了。」我閉上眼,淡淡一笑,「任他們慳吝如鐵,我總有法子叫他們鬆口。」

「那可妙極了!」玉岫喜上眉梢。

我搖頭笑嘆,「眼下還不是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