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封疆儘是春秋國 第一節

紹聖元年春,正月。

自從石越通海以來,大宋朝的海上貿易日漸繁榮。位於錢塘江邊的杭州港憑此天時、地利、人和,十幾年經營下來,規模與氣象都遠非昔日可比,已然成為國內最為繁忙擁擠的港口。

尤其今年,雖然元宵節才剛過,春色與綠意都還未及展露,但已經漸漸轉暖的天氣,卻在向人明白無誤地顯示著這一年的與眾不同。蟄伏的萬物也應時而動,因此杭州港也比往年提前進入了繁忙的季節,泊於港內的大小帆船往往來來,不舍晝夜。

不少初到此地的番商常常會驚駭於這樣的場面。對於他們來說,在一生的航海經歷里,都不曾見過這樣的港口,單是那些揮舞著小旗引導進出港口的小船,它們的數量之多、效率之高,往往來來的迅捷靈巧便已叫人驚嘆;更不消說那些剛剛祭祀完海神風神預備揚帆出海的船隊,是何等的壯觀與氣派;數不清究竟有多少短裝打扮的漢子正賣力地干著裝卸的勾當,數不清究竟有多少琳琅滿目的貨物,不知從何而來,亦不知向何而去。疾步來去的商人們裝扮各異,操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大聲地喧嚷,幾乎無論來自何處的商人,都不難從這些嘈雜的聲音里尋到自己所熟悉的鄉音。在那些衣著華貴的船主身後,簇擁著侍候他們的仆廝,還有許多預備背井離鄉謀取富貴的海客們,這些人中的許多都家境貧寒,只能將希望寄托在那些流傳甚廣的海外致富傳奇上。他們大多無力支付出海的費用,只好通過跟船主討價還價以求充當水手權抵路費,但在他們的臉上,你也尋不到即將遠離親人故土的痛苦,只有無盡激情、期待以及義無反顧的決心。

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身著青綠二色官服的市舶務官員格外引人注目,無數雙眼睛緊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的決定往往意義重大,或許正因如此,他們的檢查過程看起來更顯得嚴厲與挑剔,嘆息、哀求、討好,各種聲音縈繞在他們耳邊,他們都像是全都聽不見,臉上只有那種超然物外的冷漠表情。時不時的,他們的目光會自得地望向不遠處的杭州市舶務和虎翼軍第一軍都指揮使衙門,當他們從那兩座巍峨壯麗的建築上收回目光的時候,臉上的神情就越發凜然不可侵犯了。

這樣一副異常忙碌與熱鬧的場景,往往是讓人驚嘆之下又暗自嘀咕的,許多新來的人不免驚奇地抬起頭看看天色,「嗯,並沒有錯,才剛剛現出曙光呢!」他們正在心裡跟自己說,但再一看,那比鄰建在港口附近的番坊與倉庫,又讓他們迷惑起來,那些建築的頂部還籠罩在清晨迷濛的薄霧之中,顯得漫漶不清,但下面卻早已經門戶洞開,燈火通明,讓人遠遠的就能看到裡面堆積如山的貨物。

但這些,都不是這個初春的清晨最為引人注目的事物。往來於這個港口的人們,忙碌的同時,眼角的餘光都在情不自禁地向位於港口西南方的一處望去,一隊身著大宋海船水師戎服的軍士持戈而立,將那塊的區域與繁忙的港口隔絕開來。在那裡忙碌的人們,明顯透露出與這港口大多數人格格不入的氣息,他們靜泊於港內的船隊,約有二十多艘大小帆船,它們用鐵索連接,孤傲地停泊在同樣被隔絕開的水域內——任何船隻不小心靠近,都會招致一旁海船水師戰船的驅趕。出現在這些船上的梢工、雜事、水手,也絕不似尋常商船的梢工、雜事、水手們,決沒有人大聲喧嘩,更沒有人肆意歡笑。他們安靜待在各自的位置上,溫順地聽從那些操著汴京官話的人指揮,一舉一動彷彿都小心翼翼不敢犯錯。而那些操著汴京官話的人,明顯帶著頤指氣使的模樣,大模大樣的四處指手畫腳,大聲喝令,其中一些人,膚色白嫩,彷彿從來也不曾見過陽光,尖細的聲音很容易便暴露了他們內侍的身份。

數百個步履矯健的漢子正忙碌地將一箱又一箱的貨物搬到船上,一些大漢的臉上,還有令人望而生怖的刀疤,他們步履整齊,絕少說話,神色氣度,倒與旁邊那些虎翼軍軍士有些相似,只是身形更加高大,一看就是北方的漢子。他們搬運的貨物中,容易被辨認出的是綢緞、糧食、雞鴨等活物,而更多的東西,則被秘密地收藏在精美的木箱之中,根本無法猜測出來究竟是什麼。而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搬運上船的物什,還包括了各種大小件農具,甚至於成捆的兵甲與旗幟。如果此時此刻不是有水師兵卒正守衛在旁,這樣多的貨物居然沒有一個市舶務官員驗看的話,那可真是駭人聽聞。

也有一些細心而有經驗的海客們,隱隱從那起搬運貨物的漢子們身手上猜到了他們的軍人的身份,然後通過細細辨認那飄動在薄霧中的旗幟,看清楚了書寫在那上面的一個斗大的「鄴」字,最終隱約猜出了他們的身份。

這就不免更加讓人驚嘆了。

杭州的人們早已見慣了封建諸侯前往藩國的排場。自從去年,也就是熙寧十八年的四月,朝廷頒布《封建諸侯敕》,宣布將仿西周之制,封建南海,當年便有兩個親王、一個郡王、一個秦國公來到杭州,從這裡出發,前往自己的封國。據說這三王一公,乃是當今最為親貴的宗室,雍王、曹王兩個親王,乃是太皇太后的親兒子、高宗皇帝的親弟弟、當今小官家的親叔叔;而定王趙世開與秦國公趙克愉,則分別是太祖皇帝與秦王廷美的子孫,在法統上乃是繼承太祖、秦王廷美之香火的宗室。

在如今的杭州,哪怕是三歲孩童,亦知道「冬南夏北」這句航海的俗語,去年的那四位諸侯,作為第一批封建的宗室,正是在信風大起,海上風平浪靜的冬天從杭州港出海的。當時杭州空城而出,幾乎滿城軍民都出來送行,每個人都記得那船隊的規模——尤其是雍王與曹王的船隊,兩位親王單單兩千料的大船,便一共有四十七艘,加上千料、三百料的小船,以及定王、秦國公的船隊,那是一隻空前龐大的船隊,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四位諸侯之國,幾乎將杭州附近能買到的海船全部搜羅一空。諸侯們購買、僱傭海船,將市價幾乎哄抬了五成。在去年的冬天,想搭船前去高麗、日本或者凌牙門的海客,即使付出更多的價錢,也往往找不到有空位的海船,持續了幾年的海上貿易的不景氣,尤其是從前年秋天開始的那種悲觀景象,彷彿突然之間,便一掃而空。

而且去年冬天那次,出海的人數看起來也更多,聽說太皇太后、皇太后、小官家賜給兩位親王各一個指揮的步、騎軍禁軍,定王與秦國公各一個指揮的教閱廂軍步軍,這四位諸侯的兵力,合計起來便有二千六百人馬,若再加上軍隊的家屬,就有上萬人口。這還不計四位諸侯的族人,太皇太后賞賜的各色工匠,他們一路招募的部眾,在杭州僱傭的水手……

但是,真正心思縝密的海客,便知道去年的四位諸侯的排場,其實還要遜色於眼前的這支船隊。

那些觀察敏銳的人們,會注意到,去年冬天,護衛四位諸侯的船隊的,只有虎翼軍第一軍的一支船隊,那主將座艦上飄揚的旗幟,只是一個「楊」字——那是虎翼軍第一軍第三營的副都指揮使楊一本大人的座艦。但今次,這二十多艘船的外面停泊的戰艦雖然不多,但樹著將旗的座艦,卻有三艘之多,其中不僅有兩面虎翼軍第一軍的將旗,另一面「宗」字將旗上,更繪著虎翼軍第二軍的圖案!而且,在這船隊外圍巡弋的戰艦中,竟然還有那艘「定海大將軍」——那可是杭州海船水軍的鎮海之寶,裝備著火炮的戰船。

而在岸上,從杭州知州衙門、通判衙門,乃至兩浙路轉運使司,到市舶務、虎翼軍第一軍,各個衙門的公差、軍士,抬著一箱一箱的東西,絡繹不絕地送往船上……這更是去年從未見過的景象,當時即使是整個冬天都在港口做事的人,也只能依稀記得有幾個衙門曾經往曹王的船上送了點禮物。

杭州人對於汴京的宗室,是陌生的。人們只能暗暗咂著舌頭,猜測著這個「鄴國」諸侯有什麼來頭,看起來竟比雍王、曹王還要親貴,還要有權勢。許多人心裡也在迷惑——既然是看起來如此有來頭的諸侯,為何卻要趕在正月以後才出海?冬天與春天,都是東北信風的季風,但久在海上行走的人都知道,海上真正的好日子,是秋冬兩季,人們可以在冬天出海,選擇次年的秋天起航回國,而春夏兩季,雖然也各有信風,但這兩個季節出海,卻也經常會遇到令人恐怖的暴風暴雨。只有要靠著海上討生活的海商們,才會不顧一切,即使冒著暴風雨的危險,也要出海貿易。這杭州港的人們,實是很難想像,為何一個如此有地位的諸侯,也會在這個季節,急著出海。

杭州港內,距離那個「鄴國」諸侯的船隊約有一里左右,靜泊著十幾艘千料級的極不起眼的商船,此時,衛棠就在其中一艘商船上,遠遠地眺望著這隻鄴國船隊。他臉色慘白,形容消瘦,站在甲板上,雖然只是停泊入港的海船,依然顯得腳步輕浮,似乎根本踩不到實處一般。

早在熙寧十八年,衛棠與全族人便隨雍王一起到了杭州。他原本是應當隨雍王一道前往雍國的,但是,該死的暈船,阻止了他的旅程,他初到杭州,只要一上海船,哪怕停泊在港口內的二千料的大船,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