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拗相公 第五節

正如潘照臨所說,陳繹在新黨中,是屬於「實幹派」。這些人支持新法,勇於實幹,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新法給了他們展現才華的機會,能夠更快地得到提升,實行自己的政治抱負,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對新法本身,亦有著相當的政治認同。他們雖然有自私的一面,卻有著極為出眾的政治才華。可惜的是,這樣的人在新黨中只是少數,而且對決策的影響甚微。新黨的決策者和執行者,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和舊黨的爭吵之上,甚至極端地走向「舊黨反對的,我們就支持」這樣的困境。

看著開封府的大門,陳繹頗有幾分感觸。自己終於可以走進這扇大門,坐在公案之後決斷冤獄了。被皇帝親口嘉獎「斷案不避權貴」的自己,能不能和已經成為傳奇被百姓們傳唱的包拯一樣,在開封府立下自己千世的令名呢?陳繹的手心全是熱乎乎的汗水。天下矚目的白水潭之案,對自己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千載難得的機會。陳繹心裡非常明白:史官一定會記錄這件事的全過程!

心潮澎湃的陳繹,忽聽到自己的家人輕聲說道:「王丞相公子來訪。」

陳繹微微冷笑了一下,他自然知道王雱所為何來,一面對家人說道:「請王公子到客廳,我馬上過去。」

一直以來,王雱都有點看不起陳繹,因為陳繹「閨門不肅」,士林清議對此頗多指摘,但是王安石一向認為「才俊之士,未必有行,擇其材而用之可也」,所以大膽地重用陳繹等一批官員。但王雱卻沒有父親的胸襟與氣度,這次要登門拜訪陳繹,實在是情非得已。

在客廳等了好久,陳繹才從內室出來,見到王雱,連忙抱拳道:「元澤久等了,恕罪、恕罪。」

王雱擠出一絲笑容,揶揄道:「哪裡的話,和叔現在貴人事忙嘛。在下還沒有恭喜和叔坐了開封府呢。」

陳繹笑了一下,道:「取笑了。元澤此來,不知有何指教?你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

王雱一邊喝了一口茶,看了陳繹一眼,慢條斯理地說道:「和叔說得不錯,在下此來,的確是有點事情。」

「還請明示。」

「和叔,不知你對白水潭之案有何看法?」王雱投石問路。

「聖上命我主審此案,其中案情我卻還沒來得及弄清楚,現在說有什麼看法,實在是言之過早。」陳繹一本正經地說道。

王雱笑道:「哦,若依在下看,這案情卻是很明白的。」

陳繹若有所思地望了王雱一眼,微微笑道:「願聞其詳。」

「桑充國與程頤、孫覺借《白水潭學刊》,指使縱容李治平等十三名學生詆毀污衊朝政,事後段子介又挾刃拒捕,張淳、袁景文以及國子監李旭等十七人鼓動學生叩閽,要挾朝廷,以求僥倖脫罪。案情可謂清晰無比。」王雱高聲說道。

陳繹啞然失笑,道:「若是如元澤所說,那鄧文約就不會被皇上罷官了,皇上何必要我來知開封府?這樣清晰的案情,韓維怎麼會斷不了?」

王雱臉色一變,沉聲問道:「那麼和叔的高見是……」

陳繹笑道:「現在案情未明,我身為主審官,不能妄下結論。待我查明案情,自然會秉公處理。」

王雱冷笑一聲,從袖子里拿出來兩份奏章,輕輕遞給陳繹。

陳繹疑惑地接了過來,不動聲色地看完,輕輕掩上,又遞還給王雱。

這兩份奏章一份是彈劾陳繹徇私希合上意,放縱有罪之人,一份則是說陳繹文學出色,明達吏事,辦案公允,大力薦舉陳繹。顯然,這兩封內容完全相反的奏章在不同的情況下,只有一封會呈到皇帝面前。

王雱輕輕地把奏摺接了過來,收好了,似乎漫不經心地說道:「我剛才拜訪幾個御史,看到他們在寫奏摺,便憑記憶默了複本,這次來,也順便給和叔提個醒。」

陳繹淡淡一笑,道:「如此多謝元澤了。」這麼幼稚的手段,還威脅不了他。

陳繹的確不愧是以能斷冤案著稱的能吏,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走馬燈似的提審記錄了白水潭學生、印刷坊老闆夥計、白水潭村民、國子監學員等近三百名人證的口供,記錄了厚達數千頁的案卷,終於審定白水潭之案。

……雖涉案白水潭十三學員在逃,不能到案,然由諸人口供,臣可知桑充國實為無罪,《白水潭學刊》刊錄文章規則,是秘閣校理石越所定,桑氏亦無可如何;且其人為人敦敏,性情溫厚,輕財仗義,兼之學問出眾,勤於校務,在白水潭學院頗受愛戴,鄧綰輕率欲入其之罪,且輕用刑具,故激起大變。臣以為按律桑充國當無罪釋放。其餘孫覺、程頤,雖有失察縱容之情,然大宋律法並無條例可按,臣以為罰銅即可。段子介本非大罪,杖責即可。白水潭學院李治平以下十三學員,詆毀執政大臣,妄議朝政,事後又潛逃,藐視王法,按律可革去功名,交原籍編管。

……又白水潭學員張淳、袁景文以及國子監李旭等十七人,聚眾叩閽,要挾朝廷,大不敬,雖情有可原,然國法所系,不能不問,臣以為皆可革去功名,交原籍編管……

趙頊一邊看著陳繹的奏摺,一邊對文彥博問道:「文公以為陳繹判得如何?」

文彥博沉聲道:「陛下,臣以為陳繹判得太輕了。」

「哦?」

「聚眾叩閽這件事情,臣以為當刺配三千里,以懲來者。」文彥博對於這些人沒有好感。

趙頊低頭沉吟了一會兒,對一旁的馮京問道:「馮卿以為呢?」

馮京微笑道:「微臣以為是判得太重。」

「哦?」

「白水潭十三人並非每個人的文章都是詆毀執政的,其中有一些人不過是議論古代政治得失而已。陳繹不能一一詳按,固是太重。何況就此革去功名,是不給這些儒生自新之路,亦是重了一點。至於叩閽十七人,臣以為既是情有可原,陳繹判得便是適當。革去功名,於儒生來講,已是很重的處罰了。」

「葉狀元,卿在白水潭學院執過教鞭的,卿以為如何?」趙頊笑著對因事入見的葉祖洽說道。

葉祖洽自然不希望白水潭被整得太慘,否則自己不好做人,但是他生性玲瓏,這時偷偷看見皇帝臉色甚是輕鬆,便小心地選擇著辭彙,說道:「臣以為陳繹如此斷案,亦是為朝廷存些體面。臣聞陛下累旨召王丞相視事,若欲王丞相復出,則白水潭案處置不可過重,亦不能過輕。處置過重,則失天下士子之望,士子因此敵視新法,反為不美;處置過輕,則王丞相威信全無,朝廷之令亦為人所輕。故一方面,當示天下以寬宏,一方面,當示天下以威重。陳繹所議,頗為恰當。其餘細節,似不必深究。此案早一日審結,是朝廷之幸,天下之幸。」

趙頊被葉祖洽說中心思,不禁哈哈大笑:「葉狀元所說不錯,就依陳繹所議吧。」趙頊又揀起一份奏章,遞給馮京,道:「卿等看看。」

馮京連連恭恭敬敬接下,小心打開,只見上面寫道:

臣御史某頓首言:……《兌命》曰「念始終,典於學」。《書》曰「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故國有太學,郡有庠序,以備教育,諸公卿大夫百執事無不選之其門。可見學之大盛,系俊才選優,官僚擇賢之根本也。官學而外,尚有私學之立,少則家熟,長則門院,亦備補適士官之途也,然私學之束,少於監導,致常有以潔掩垢,以愨覆奸者,而尋私解憤,枉議國綱,更不類枚舉。臣聞京師郊外有私學白水潭書院,乃本朝之秘書校理、著作佐郎、提舉虞部胄案事石越所創。原官紳立學,本廣開學風,闡弘治道,使天下人皆慕學向善,化民成俗矣。然越者,挾其官家之身,隱經去理,偏司淫巧,盡毀聖人師道也。夫古者師道,義理為重,經術次之,皆儒學根本,若熟習蹈器,經世為用,國之幸哉。嗟夫淫巧之技,何利於民生,何利於社稷!又越於書院內設一堂,謂之辯所,臣嘗聽之,大駭!原以為論之孔孟,研之詩書,然實詬陷國策,讒毀宰冢,則治策之詔未行必先非其是,權司之職待議然盡謗其身,於之新法,持之尤力。陛下銳意進取,行富國之政,然於院中儒生目爾,竟是掠民之舉,甚者,逕走於外,導他生員之盲從,蜚流市井,目新法為洪獸,致聖上威信蕩然,臣深患之。此之一概,皆越知之而不止,罪也。此,臣固請陛下力加廢禁,諸私學有為效者,或廢或改,皆應嚴厲,而官宦大夫有庇護者,申飭再三而不改,亦當罪之……

御史的名字被硃筆塗掉,顯然是皇帝故意保護御史所為。馮京越讀越心驚,讀完之後,小心遞給文彥博,文彥博卻一邊讀一邊點頭,顯然是頗以為然。傳到葉祖洽時,葉祖洽臉色沉重,默默不敢出聲。三人心裡都雪亮,這是彈劾石越創立私學,不講孔孟之道而講奇技淫巧之說,又設辯論堂非議朝政,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良久,馮京才說道:「陛下,臣以為這份奏摺所議有失偏頗,石越是治《論語》的名家,若以白水潭學院而論,程顥、程頤、孫覺,甚至葉狀元,哪一個不講經典習誦聖人之術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