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眾正

「此事確實易辦。」史從質遲疑道:「也有利可圖,但官府會坐視不理么?」

「我們憑本銀買糧,願買願賣,官府憑什麼管?」史從斌冷冷的道:「說和記陰謀造反,圖謀不軌,好吧,咱們現在明面上與和記毫無關係,現在拿自己的銀子出來做買賣,誰能說出什麼不對的來?要說收糧,收的最多的還是京里的太監和勛貴,地方上來說,唐王,周王,福王,哪一家不拼了命的在收糧食?」

其實北方雖然有災害,也年年缺糧,但基本上就是年前年後這一段時間糧食會有些緊張,朝廷稍微放點漕糧出來,物價也就平抑了。

但此次風波到如此地步,除了皇帝不太重視,朝廷本身也因為剷除閹黨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和記大肆收糧,而且大量的太監勛貴包括皇親和外地的親藩們也都步步跟上的原故。

大量的北上的糧食被這些大鱷分批瓜分,根本就到不了京師,漕運路線最多到臨清,而沙市到開封一路,和記希望史家能夠拿出全部的實力,和諸多商人一起,替和記包圓這一路的糧食。

「真是大手筆……」其實糧食會越來越多,囤積起來的糧食遲早還是要賣的,到明年五月前後,不要說各處田地里的糧食都收穫了,糧價自然會下降,就是野草瓜果一類,也足夠叫人充饑飽腹,雖然營養不良在所難免,但到了夏初時也就很難再餓死人,糧價也會持續走低。

但就這數月左右的時間,和記打算要囤積的糧食會是相當驚人和龐大的數字了。

有人道:「最近這一兩個月壓力不大,大家都在收糧,等過了年,會有不少勛貴親藩開始大量放糧,趁著高價出手,如果和記那時候頂不住,那就虧大了。」

史從斌道:「放心罷,明春糧價不會回落,只會漲,誰敢放,誰虧死。」

眾人一想,和記除了經商的手段,還有流民和軍隊兩把殺手鐧可用,雖不能全然放心,但也幾乎是可以穩賺不賠了。

「既然這般,就這樣做吧。」史從質眼中精光閃爍,看似有些猶豫,但決心已經下定,只是最後他有些痛苦的道:「就是這樣做的話,河南山東的百姓要受罪了,咱們史家名聲都會受損的。」

「天下人皆如此,能怪哪一家?」史從斌咬牙道:「要怪也只能怪朝廷和官府,這筆賬,大夥只會算在當今天子頭上。」

史從質森然道:「這話也就在這裡能說,出了門,誰敢說半個字就不是史家子弟。」

「我等自是省得。」

眾人面色蒼白,已經是完全明白了和記的用意。

不管是太監還是勛貴,或是文武官員,或是親藩和史家這樣的士紳豪商,大伙兒收糧囤積買賣都談不上損陰德,史家照樣還會有粥棚施粥,給那些要快餓死的人免費的吃食,很多士紳家族都會開粥棚,快餓死的人上門來討口吃的,不管怎樣都不能把人再空著肚子往外推。

這是仁心,不管真假,做個樣子也得做,不然大伙兒得戳脊梁骨,家門口也就立不起仁善積慶人家的牌坊。

但在商言商,拿真金白銀出來買糧,囤積到高價出售,誰都挑不出這事的毛病來。

真要餓死的人,不甘心就造反,沒辦法也可以逃荒,但整個北方大亂,饑民遍野,這到底是誰的錯?

為什麼萬曆皇帝在時也是連年災害,卻不曾到如此地步?

為什麼天啟皇帝在時,大伙兒日子還過的下去?

當今皇帝,到底是嘴上沒毛的小孩子,天下大亂,禍國殃民,就是他要剷除和記,禍害了整個北方商業,車馬不通,物價上漲,亂象皆是自皇帝下令攻打新平堡時起。

張瀚到底是養望養成了。

現在已經無人質疑張瀚,或是抨擊他有野心異志了。有那麼強大的實力,理應有異志,沒有異志反而怪了!

張瀚的經歷,格局,家族背景,發展起步的經歷,各方面都儼然成了傳奇。甚至有很多人感覺上張瀚是當今天子上一輩的人,天子太嫩,張瀚已經成名多年,養望已成,誅心來說,很多人感覺能力上張瀚遠在大明天子之上,只是天子現在還是在中樞正朔的位子上,張瀚差點被圍剿殺死,人們都知道此人已經有了向大明動手的大義名份,對和記暫時的隱忍,反而是有人相當的失望。

和記如今有了動作,反而令人振作,雖然並不是大軍南下,可是有識之士心裡都清楚的很,眼下這事,完全能夠要了大明一半的命。

「就怕銀子……」史從質最後又念叨了一句,不過他接著又搖了搖頭,不管怎樣和記是怎麼起家的,那位大人是以行商起家,累積起千萬以上的身家,自己這一點小計較,怎麼和人家比?就是家族裡的老三,以前是沒出息的子弟才去經商,現在儼然已經成了家族裡的主心骨,這一次事情過後,老三的身份定然會水漲船高,不少家族中的機靈鬼會依附到老三身側,不過史從質也並不擔心,老三並意於家族之事,他的族長地位不會受到威脅。

「大兄,」眾人散去之時,史從斌對史從質拱手道:「侄兒那裡我才留了五十兩,他還跑會館住了,趕緊叫他回我的宅邸去住,再想辦法帶幾百兩銀子給他,京師未來幾個月會相當困難,別叫侄兒在那邊受苦了。」

「吃點苦頭也好。」史從質爽郎一笑,說道:「咱們這裡跟著和記走,他回來了憑白多事,生出多少口舌來。」

「憲之也是,和他三叔鬧什麼生份。」

「他們東林黨是不是與和記過不去?」

一個族兄弟面色一變,突然拋出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張瀚養望已成,但主要還是在北方士大夫群體,特別是山陝河北根基最牢固,在河南和山東,主要還是利益牽扯勾連,真正的關係深厚還得是山西陝西等處。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張瀚是北方士大夫家族出身,浦州張家已經發達超過百年,和很多山西陝西的士紳家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和交情。

山西幫在嘉靖年間時就是本朝一大幫派,晉黨在當年可是力壓北方群雄,打的江南黨人節節敗退,等晉黨布局把張四維推到內閣首輔的時候,朝中其餘各黨可是明顯的不是對手了。

可張四維的暴斃簡直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其後江南一脈出頭,申時行和王錫爵和沈一貫葉向高方從哲,然後周道登韓爌成基命,江南一脈,不分浙黨東林,大抵一脈相承,後來江南籍分裂為浙黨和東林,浙黨和齊黨楚黨聯手,還得投靠太監才打跨了東林。

所以東林黨人在人們心裡大抵就是巨無霸的存在,特別是今上登基之後剷除了閹黨,重新啟用東林黨人的過程已經開始,很多東林黨人已經在走起複的程序,明年到後年兩年間,預計東林黨人又要重新佔據朝堂之上,所謂「眾正盈朝」的局面再度呈現。

但其實史從質是多慮了!

天啟四年到六年這兩年間,魏忠賢對東林黨的傷害實在太大了,一線的老臣如葉向高和韓爌還有劉一景等人致仕,東林黨失去了頂層的實力。

然後是錢謙益等中生代被擠走或是乾脆肉體消滅,東林黨失去了整整一代接班的人。

只有下層來說,東林黨由於是在文風昌盛的江南起家,各大家族天生的就有相當多的尚處於下層的子弟,而且他們文名盛,文章多,流傳廣,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好象東林黨還處於天啟四年之前的統治地位,對國家氣運和朝政影響還是很大。

這當然是錯覺,完全的錯覺。

除了崇禎元年到二年間,先後用了韓爌和周道登還有成基命等東林黨人為首輔外,其餘的八名東林黨的閣臣都只是閣臣中的邊緣人物而已,比如被拉出來救火的孫承宗,遼事一休,崇禎就叫老孫頭回家繼續養老去了。

何如寵和錢龍錫等人,在內閣未滿一年。

還有東林閣臣如周道登,在內閣才五個月,連半年時間也沒有。

這般輪換,來來回回的換人,東林黨在內閣根本沒有形成穩固的勢力,比起當年葉向高為首輔,韓爌為次輔的格局不知道差了多遠。

在中層官員來說,則由於內閣是溫體仁和周延儒兩人先後把持,錢謙益這樣的官員被溫體仁和周延儒聯手防範,根本沒有機會成為一部尚書,也沒有辦法進入內閣,前途被完全的壓制,詞林領袖,東林大佬,被壓在鄉間閑住了十幾年,要是東林黨有趙南星在時的一半實力,又怎會坐視自己人被壓制這麼久?

在東林黨盛時,內閣,都察院,六部,地方督撫,所謂老中青三代的經營都相當的成功,從掌權高位到中生代再到底層新秀,一層套一層,有掌權的大佬,有敢打敢拚命的左光斗等人,也有大量的新科進士出身江南,天生的東林黨後備軍。

經過幾年挫折,東林黨一直沒有緩過氣來,在崇禎朝的輔臣和諸多大臣中,東林黨始終沒有搶到有利的地形,被溫體仁和周延儒壓著打。

周延儒為首輔五年,溫體仁四年,兩人均不是東林黨人,他們當然會任用自己人,打壓其餘黨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