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雷霆震怒

我站在教官隊列中,看著文侯在台上不緊不慢地說著,心裡卻只是想著剛才文侯的一席話。

文侯現在說的,無非是年年對新學生的訓話。軍校名義上的正祭酒是太子,但實際負責的全是身任副祭酒的文侯,我記得我在剛入軍校時,那時祭酒還由帝君親自擔任,在我入學時,帝君也哼哼哈哈地說了沒幾句。後來帝君大概覺得每年都要有兩次來軍校訓話實在太累,才把這副擔子扔給了太子和文侯的吧。

文侯口才相當好,侃侃而談,聲音響亮,軍校里教官和學生共有一千餘人,人人都聽得清楚。只是他的話實在也沒什麼驚人之處,而昨夜太子去和花月春共度春宵後,文侯說的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過和我們討論了一下東平城戰守之策。文侯昨夜說得並不是太多,大多時候只聽著部將們的發話,偶爾才說上一兩句,似乎他寧可讓人覺得他只不過是個弄臣一類的角色。但是文侯縱然掩藏得甚好,在太子起身時,他突然說出的那一句話還是讓我窺見了他的真實面目。

文侯,絕不是個弄臣。

一片掌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原來文侯已講完了。每年軍校放完春假和暑假後開學,都要由太子和文侯來訓話的。雖然是老生常談,文侯所說的也無非是「軍人當以『忠義勇決』為本」之類的話,帝君也會說,更不用說文侯了,但文侯說來倒總有些新鮮之感。

會議散了。會場上所有的教官和學生都向文侯和太子跪下行了一禮,然後很有秩序地散去。軍校五年,每個年級都有八個班,每班一律是五十人,一共也就是兩千人。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世家子弟,也許是因為世家子弟越來越不願從軍,因此在我入學前幾年才開始招收平民子弟,當時每年只招一個班,現在已經有兩個班了,其中一個平民班正是由我教導槍馬。

難道,文侯真的是要我終老於教官之位么?

每天,在輪到我上槍馬課時,我便帶著全班五十個學生在操場上練槍。這班學生都是平民出身,要負擔學費也不容易,學得相當刻苦,儘管考進來時有不少人連馬都不會騎,但五天過後,全班的人都會騎馬了,讓我很是吃驚。我當初入軍校,算是成績較好的,也還不及他們學得如此之快。

這一天,我授完課回到自己住處,已是一身臭汗。在井台前洗了個澡,我搬了個藤椅躺在曬台上,看看書。

這房子是文侯給我們這批單身的教官準備的,並不太大,不過只有一個人住,這間屋子也顯得有點空空蕩蕩了。

我半躺著,翻著那本從高鷲城拿回來的書。書里的內容依然看不懂,但一拿著這本書,眼前又好象出現了在城中那些烽火和刀光。

不可一世的南征軍,難道真的只逃出我們幾個了么?

路恭行昨天已經和二太子出發增援東平城了。他走之前,我去路府見了他一回,聽他說,南征軍沒有多少人逃出,但肯定還有一些,只是可能走的道不對,北歸的道路已被蛇人遮斷,直到現在他們還未能回帝都。不過就算都逃回來,人數也不會超過兩千了。

十萬人,逃脫的,已不超過兩千。路恭行在說起時也不勝唏噓。這是帝國軍征戰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敗仗,以前雖也有失敗的,但從來不至於會全軍覆沒,這次陣亡之眾,也是帝國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不仁者,天誅之。

眼睛看著書頁,我的眼角卻已有淚水滑落。

這時,忽然聽得有人道:「楚將軍在么?」

那是吳萬齡的聲音。我皺了皺眉,抹去眼角的淚水,道:「吳將軍,我在上面。」

到軍校後,吳萬齡教導他們隊列,就在我所教的槍馬課上一節,但這幾天我還沒有和吳萬齡說過一句話,直到現在還是沒有忘了他向陶守拙泄密的事。不過他來看我,面子上的禮貌總得有。

吳萬齡走了上來。他現在雖與我同是教官,但官職比我小得多,見了我,先行了一禮,道:「楚將軍,末將有禮。」

我道:「你坐吧。」

吳萬齡坐了下來,臉上也有點局促不安,我也沒有再說什麼,只顧半躺著,不和他說話。半晌,忽聽得他長長地嘆了口氣,道:「楚將軍,我知道你還在怪我。」

我把書拿下來,道:「吳將軍,現在我們是同僚,請你不要說這等話,我可擔不起。」

他站起來,道:「統領。」

他突然又叫我為「統領」,我不禁心也猛地一跳,放下了書。他直挺挺地跪了下來,臉上已是滿面羞慚。我扶起他道:「吳將軍,你別這樣。」

他擦了把淚,道:「統領,我自以為心思縝密,當時又一心想著要留在西府軍,以至於大錯鑄成,統領,吳萬齡實是罪該萬死。」

他說話一向沉著從容,但此時也說得斷斷續續,我聽了半天才算明白。

在西府軍我去拜見周諾時,陶守拙來見過吳萬齡,這件事吳萬齡當時便告訴過我。當時陶守拙告訴他,周諾有意留我在西府軍,讓我任第三指揮使,吳萬齡他們也編入三路軍。吳萬齡當時已想到過,一旦回到帝都,她們的事可能會節外生枝,也有意留在西府軍,因此把我們的事全盤托出。後來的事,卻是在他意料之外了。

陶守拙早在聽說我們到府敦城就打定了主意不讓我留在那兒吧。即使吳萬齡不說,他一定還會有什麼別的主意的。我走到曬台邊,看著西邊的山嶺。太陽已落到山頭,華表山上的郊天塔正好將夕陽分成了兩半,邊上一些雲也映得血一般紅。春暮,黃昏時還有些寒意,風吹來時,我身上也不由得有些發抖。只是,這寒意已如冰水一般浸到了心底。

我一向只是在軍中,很少碰到過這等勾心鬥角的事,在高鷲城時,蒼月公的捨身之計已讓我驚愕得目瞪口呆,不用說高鐵沖這等躲藏得極好的內奸了。而直到此時才發現,論槍馬,我未必會輸於任何大將,但如果論謀略,我實在還不算什麼。

上將鬥智,下將鬥力。我默默地背著《行軍七要》里這兩句話。《行軍七要》是軍校的必讀書,以前也以為裡面不少都是些空洞的套話,現在想想,卻另是一番滋味。

我扭過頭,長長嘆了口氣道,向吳萬齡伸出手道:「吳將軍,我們曾一同出生入死,應該算生死之交吧?」

吳萬齡有些茫然地看著我,我道:「吳將軍,你曾經幫助我渡過許多難關,希望我們能開誠布公,不要再自相猜忌了。」

吳萬齡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道:「統領,你原諒我了?」

「我從來沒有怪過你。」

他精神一振,伸手握住了我的手道:「統領,你的知遇之恩,吳萬齡時時銘記在心,你放心吧!」

我抓著他的手搖了搖,只是,心底隱隱地總是一絲痛楚。

怪吳萬齡是沒什麼用,可是,她從此和我已行同陌路,只怕我再不能見到她了。

放開吳萬齡的手,我又轉過身看了看西邊的華表山,隱約中,好象眼前又飄過了她的身影,淡黃的輕衫,如白玉般的手指,我強忍著才不讓淚水落下來。

吳萬齡大概得到我的原諒,很有些興奮,道:「統領,你覺得文侯這人怎樣?他懂兵法么?」

我道:「怎麼了?突然想起說這個了。文侯怎麼會不懂兵法?他雖是士人出身,但一向也帶兵,當初蒼月公攻到大江南邊,若不是文侯火燒戰船,只怕叛軍早攻破帝都了,我們今天哪兒還能這般安穩地在這裡。」

吳萬齡道:「我聽說,太子和二太子向來不睦,兩人為了儲君之位,以前斗得不亦樂乎,太子若不是有文侯坐鎮,只怕早被二太子掘下來了。」

我道:「咦,這些宮闈秘史你倒知道得清楚,哪兒聽來的?」

「這也不用如何費力,帝都幾乎人人都知道啊,你晚上去茶館坐坐,一聽便知道了。」

茶館?我皺了皺眉。帝都的茶館流行時間不長,也不過這幾年,在軍校時有些同學就常去泡茶館,據說其樂無窮,不過我從來沒去過。我道:「茶館裡說這些么?」

「是啊,什麼都說,反正誰也不知道誰。統領,你沒去過么?」

我想了想,道:「晚上你帶我去看看吧。」

「好說。」他也有點興奮了,又道:「統領,這迴文侯讓二太子做援軍大將,不免失策。如今太子和二太子兩人之間的實力只在伯仲之間,如果二太子凱旋歸來,那太子的風頭便要被二太子壓住,對他保住儲君之位大是不力,如果我是文侯,定要力爭帶兵,真搞不懂他為什麼這般輕易放棄。」

吳萬齡的話讓我也不由一凜。我以前從來沒想過這些,只是覺得誰帶兵都是一樣。現在聽得吳萬齡這等分析,我才發現此事大是蹊蹺。

東平城是之江省首府,十二名城之一,北臨大江,和對岸的東陽城夾江對峙,正如一道鎖扣鎖住大江下游。東陽城雖然城池只有東平城的一半大,但也不算是小城了。正因為有東陽城做後援,東平城不必擔心敵人由後攻來。而東平城不落,敵人絕不敢強渡大江去直取東陽城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