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心存謙卑:世界上獲獎最多的人

我所要傳達給你們的有關和平的信息只有一個,

那就是彼此相愛,如同上主愛你們一樣。

耶穌為我們帶來一個好消息,

讓我們知道上主愛我們,祂希望我們彼此相愛。

當死亡的時刻到來、

當我們再次回歸上主,我們將聽到祂說:

來吧,擁抱這個為你們準備的王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

任何事你們既做在最小的那個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德蘭姆姆的演講詞

心存謙卑:世界上獲獎最多的人

德蘭姆姆之所以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或最多的人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她一生大概獲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上主的照管。上主不僅藉著獎盃和獎牌給她光榮,也藉著獎金給她富有--使她有足夠的實力為窮人服務,這一點,也正符合德蘭姆姆的運算邏輯:分什麼東西給人,什麼東西就越來越多,

雖然姆姆個人對獲獎並不感興趣,但是當她走上領獎台時,她代表的就已經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所有窮人,以及那些被稱作窮人都奢侈的人。她深知自己的責任是為窮人服務,因此,如果這些榮譽和獎金有助於幫助窮人和鼓勵人們行更多的善,那麼,她願意接受。她不止一次地說:我只是窮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來領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她代表這個世界上的窮人領過哪些獎項吧。

1962年9月,她獲得印度總統頒發的Padmashree獎。

1971年1月,教宗保羅六世授予她「教宗若望23世和平獎」。這是仁愛類獎項中的最高獎,姆姆是獲此獎項的第一位女性。保羅六世在頒獎儀式上說:「又一次在教會的歷史和進步的社會中實現了基督的福音……並照亮了聖希來內(早期基督教的一個教父)的名言:上主的榮耀,就是積極生活著的人類。」國務代理白利內主教也指出這次頒獎的意義:「正義是和平的基礎,但還應與仁愛偕行。」

而德蘭姆姆在參加這個有整個外交使團和1 5個樞機主教出席的頒獎典禮時,竟然是坐著公共電車進入梵蒂岡的,同年9月,她獲得波士頓美國公教發展聯合會頒發的「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獎」。同年1 0月,她獲得「肯尼迪國際獎」。

1972年11月,德蘭姆姆獲得「尼赫魯國際諒解獎」。當時的印度總統西里吉利在頒獎儀式上說:「德蘭修女是基督愛的象徵,在為她頒獎的同時,我們也歌頌對神聖生命的敬愛以及對物質的棄絕這個印度的偉大傳統。」

事實上,在姆姆獲得這個獎項之前,印度人早已把她看成是一位民族女英雄,而成千上萬虔敬的印度教徒甚至視她為「天神的女兒」。

1973年4月,她獲得英國菲利普親王頒發的「譚寶頓宗教促進獎」。

在頒獎典禮上,菲利普親王說:「常一個獎項都是為了鼓勵競爭而設立的,但有資格獲得一個宗教獎項的,恰恰應該是那些不熱衷於爭奪它的人,我無法想像,有人會為了獲得一個獎項而敦促自己行宗教上的善。況且,即便是一個德高望重的公正無私的評審團,就一定能夠肯定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好地實踐著上主的工作嗎?」說到這裡,親王話鋒一轉「事實上,是德蘭修女使這個獎項有了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恭喜的,不是德蘭修女,而是譚寶頓先生和評審團,因為德蘭修女願意接受這個獎。」特別令人玩味的是:這個獎項的評審團由10個人組成,其中有6個基督教徒,只有一個是天主教徒。

1974年,她獲得美國俄亥俄「慈母與導師獎」。這個獎項創立於1963年,專門獎勵為社會服務的婦女。

同年,美國方濟各第三會授予她「和平獎」。

1975年10月,新成立的聯合國農業與供養組織授予她「施維策爾國際獎」,以表彰她在幫助世界的貧窮與飢餓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這是一個新設立的獎項,德蘭姆姆是第一個獲獎者。

1976年,她獲得表彰愛德精神的「Poverelle Medal獎」。

1977年,她獲得以發展宗教為宗旨的「開普敦基金獎」。

同年,菲律賓總統授予她「麥格賽賽國際諒解獎」,並推崇她是亞洲最值得尊敬的婦女。

1979年8月,德蘭姆姆獲得羅馬「Balzan Price獎。」這個獎項是以捍衛人道、和平、友愛為宗旨的。授獎委員會讚揚她「以卓絕的精神,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國家,為救助飢餓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受苦的人類付出了不知疲倦的操勞」。

同年,她又獲得美國公教大學主保獎。

同年12月10日,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德蘭姆姆獲得了被稱為人類至高榮譽的「諾貝爾和平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她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樑,為克服世界的窮困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此後,姆姆獲得的獎項還有:印度最高文職官員獎「寶石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勛位獎」,美國總統「自由獎」,美國艾森豪威爾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教育獎」。她的祖國阿爾巴尼亞甚至設立了一個「德蘭修女獎」,以獎勵那些從事慈善事業和實施人道王義的傑出人士。

另外,姆姆還被授予許多榮譽頭銜:1971年10月,獲美國華盛頓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1975年11月,獲加拿大沙勿略大學法律學榮譽博士;1977年6月,獲劍橋大學神學榮譽博士;1979年1月,獲印度巴拉特大學榮譽博士;1983年3月,獲香港大學榮譽博士;]994年11月,獲台灣靜宜大學榮譽博工,1996年10月,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贈送給她一份特別的禮物,即特批她為美國榮譽公民。到1996年為止,只有5名外國人獲得過這份贈禮。

面對這許許多多的榮譽,德蘭姆姆的回答是:「不是我重要,而是這項工作重要。」姆姆還說:「我們全都是基督手中的器具,努力做一點點小事就會離開。」姆姆的謙遜不是出於禮節,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知。這種深厚的謙卑特別值得我們好好領會。在姆姆看來,認識自己,也就意味著認識上主。因而這種對自我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心存謙卑。

在(神曲,煉獄篇)里,睿智的但丁讓那些驕傲的靈魂背負著將

他們的身體壓向地面的巨石行走--象徵著神讓他們在這種痛苦中學習謙卑,同時也象徵驕傲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人如果樂于謙卑,反而能夠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輕鬆。

德蘭姆姆雖然獲得了豐厚的榮譽,顯赫的名聲,世界各地有無數的人敬仰她,把她看成「活聖人」--有世界「史庫」之稱的美國(時代)周刊,就曾以一篇題為「活在我們中間的聖者」的文章報道過她。但她仍然和從前一樣默默地工作著,她作為一個修女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她認為,既然她選擇了貧窮和服侍窮人,那麼,無論外界看待她的眼光如何變化,她都要忠於她的選擇。

那麼,作為聖者的德蘭姆姆是怎樣度過一天的呢?

早上4點半,姆姆起床,先做默想和晨禱,6點鐘參加清晨彌撒,然後做雜務--有時是打掃院子,有時是清理廁所。7點半吃早點,8點鐘開始服務工作--有時去麻風病院照顧病人;有時去安息之家服侍和安慰垂死者;或者去棄嬰之家照料孩子;或者去貧民區幫助窮人;或者到醫院、學校去查看,每一天她都會去不同的處所服務。對她而言,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事,就沒有一件是卑下的。

中午,年飯後休息半小時。

下午,參加一小時的集體祈禱,然後讀<聖經>,或其他神修著作,接下來處理修會裡的雜務。有時候修會裡來了很多客人,人們急切地等著見她。她沒有會客室,就站在教堂外的走廊里和客人說話。

晚上,晚飯後半小時做雜務,然後參加集體敬拜聖體的儀式,最後以集體晚禱結束一天。夜裡10點鐘,修女們就寢之後,她還必須在那間只有一桌一椅的斗室里繼續工作--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等著她處理,她必須持續工作到深夜。

時間對德蘭姆姆來說是極其寶貴的,以至於吃飯都被她認為是對時間的一種浪費。她甚至付諸行動把一日三餐減為一日一餐,致使教宗親自出面干涉,她才不得不放棄。

我們還是來分享兩個小故事吧。

1980年6月,有一個仰慕德蘭姆姆的西班牙青年,經過長途航行來到了印度。但修女們告訴他姆姆剛剛去了孟買,於是青年馬不停蹄地趕往孟買。等他到達孟買時,孟買的修女又跟他說姆姆已經啟程去馬德里了。青年立刻買了一張機票飛往馬德里。等他回到馬德里時,又聽說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