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同工意味著犧牲和奉獻

我們在此不為工作,而是為了耶穌,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祂。

我們首先是修會會士,我們非社會工作者、教師、護士

亦非醫師,我們是修女。

我們在窮苦者之中服侍耶穌。

我們在窮苦者、遭棄者、患病者、孤兒、瀕死者之中,

照顧他,探望他,撫慰他,給他衣服。

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的祈禱、我們的工作、

我們的苦痛都是為了耶穌。

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的理由與動機。

這點許多人並不了解。

——加爾各答仁愛愛傳教修女會總部牆上的標語

同工意味著犧牲和奉獻

1964年,德蘭姆姆在幫助安德烈神父轉會的同時,還成立了一個同工組織,全名叫「德蘭修女國際合作會」,由她的老朋友安布萊克負責,雖然這個組織在1 969年才獲得教會的正式批准,但在獲得批准之前,它已經發展得非常成功。

同工組織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既有天主教徒,也有基督教徒,還有一部分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信徒;有男人,也有女人,有老人,還有孩童;各自的身份不同,社會地位、文化背景以及人生際遇都不同。但有一點卻驚人的一致,那就是:他們都願意效法德蘭姆姆的犧牲精神,將自己奉獻出來。

安布菜克女士是姆姆最早的同工,嚴格地說,是她的第一個同工。她與德蘭姆姆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好多年前。那時,印度尚未獨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安布萊克陪同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丈夫到加爾各答任職,之後不久,她和姆姆之間的合作就開始了。

同工,就是合作者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稱他們為」協助會員」,還有人稱他們為朋友。有一回,法國的一個團體給自己的組織取了個他們認為很美妙的名字:「德蘭修女之友。」當他們興緻勃勃地拿著這個名字去請示姆姆時,卻被姆姆當場否決。姆姆說,她需要的只是為窮人服務的助手,而不是嘩眾取寵的擁戴者。

姆姆對同工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是把奉獻停留在嘴上,是不能成為她的同工的。只有那些腳踏實地的實際工作者,姆姆才會給予他同工「的頭銜。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因為成為同工,就意味著犧牲和奉獻。

據統計,到1976年時,合作會就已經有了22個分會,包括印度、英國、法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德國、比利時、丹麥、西班牙、加拿大、美國、秘魯、澳大利亞、委內瑞拉、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到1980年,全世界的同工人數就達到了1309萬人。而這絕對不是一份完全的統計。有一位西班牙的聯絡員說:「有許多人雖然做著同工的工作,卻沒有登記在冊。」

下面是關於這個同工組織的幾個小故事,

高蘭勃朗是荷蘭協助會的聯絡員,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很清楚地記得德蘭修女第一次跟我談話時的情形。當時我對她說:「我是一個新教徒,我不可能改信天主教,我不能接受教宗和聖母。」結果她回答我說:「如果沒有聖母瑪利亞,我們就沒有耶穌。」後來她又寫信給我,再次談到這個問題。她說:『希望愛聖母之情,在您心中不斷增長。請在您心中保存耶穌的喜樂,讓他成為您的力量,等待著有朝一日您能愛聖母,就如同耶穌愛聖母一樣。由於聖母賞給我們耶穌,而使我們有了喜悅的原因,因此,聖母也應該成為您喜悅的原因。…

最後,高蘭勃朗對記者說:「從那以後,諒解一直在增長,我要為合一祈禱。」

高蘭勃朗所說的「合一」,是指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合一。這兩種宗教雖然有諸多分歧,卻擁有相同的一主,一信、一洗、一本聖經。就像是一個樹根上長出的兩棵樹。

法國的協助會,是一個人數眾多的組織。這個組織由高萊?喬治神父發起,高萊神父是一個熱情如火的人,他不僅在法國發展會員,還把這個工作擴展到了加拿大、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的一些地區。在他逝世後,年輕的達勞·吉星神父以同樣的熱情接替他的工作。達勞·吉星頭腦靈活,他總是別出心裁地在他編輯的雜誌的封底,印上一些這樣的文字:

修女,我給你寄去525法郎的匯票。這差不多是我一個月的午餐費,我在我寄宿的地方犧牲了午餐,為的是能夠用我的節食,來嘉惠那些飢餓的人。我認為,像我這樣的人,由於神的保佑,擁有健康的體格,是可以節食的。下個月我將給你寄去同樣數目的錢。

修女,我把這張小票匯給你,今年冬天,我曾計畫買一件大衣。但左思右想之後,我還是沒買。我覺得我現有的這件大衣還能穿一年兩年的,這張匯票就是我那件新大衣的等值款項。

安布菜克女士作為協助會的國際聯絡員,必須每年向同工們公布一次簡短的工作報表。其意義在於:提醒同工們不要沉睡在已有的榮譽里,而要開展更多更有效的服務,以使更多的窮人受益。

下面這段文字講述的,就是記載在安布萊克女士工作報表中的一個事例,發生在丹麥。

編織鋪蓋和羊毛套衫的工作,使散布在全國的孤獨病患者和年邁的男女,得以相互認識,以至合作無間。他們中的有些人,原本互不往來,如今則因為這共同的奉獻而成了朋友。有許多病人和老人以及寄居在收容所里的人,一直過著孤苦無依的黑暗生活,如今卻團結在一起,並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和亮光。甚至住院的病人,被拘禁的失去自由的人,對編織也產生了興趣--本來只是為了幫助窮苦的兒童,卻同時看到自己竟然也擺脫了個人的難題,分布在全國的250座學校也參與了這項合作,許多兒童和求學的青少年,也因此了解到了印度和孟加拉窮苦兒童的生活狀況。為幫助他們,這些孩子忍受了個人的犧牲,並經歷了給予的喜悅。

因為這些參與者的犧牲和奉獻,我們才能夠寄往加爾各答、孟買和達卡1279床被子和2344件羊毛套衫,除此之外,我們還給印度和孟加拉寄去了190聽奶粉,320萬顆維生素丸,並為那裡所有的窮苦兒童送去了178850公斤完好的食品,

接下來,是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奉獻自己的故事,

西班牙:在西班牙的各種學校里,學生們每天節省一部分或全部的零用錢,然後集中起來寄往印度。這種節省零用錢的捐助行動,在西班牙的中小學生們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日本:有一位日本的同工在讀了有關印度兒童的報道後,對他的兩個孩子說:「我們雖然不是什麼富貴人家,而且由於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比以前更困難。但我們還能擁有相當好的一日三餐。按照報道里說的。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那我們為什麼不把麵包分給比我們更窮的兄弟呢?」這個日本同工有兩個兒子,一個8歲,一個5歲。8歲的兒子當即提出:「為幫助印度窮苦的兒童,我們可以每周3次不吃飯後水果。」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全家的同意。

法國:有一部分法國的孩子,捐助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把節省下來的零花錢,用於貼補德蘭姆姆的旅行費用,在他們看來,姆姆在世界各地的奔波太頻繁了,而且旅程越來越遠,這無疑需要很多錢。後來,雖然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紛紛贈送機票給姆姆,使她的旅行經費大大縮減,但這些法國孩子仍然沒有停止他們的義舉。

丹麥:有一個專門的兒童協助會,負責日常工作的聯絡員說「我們把包裝好的奶粉箱和維生素丸送往印度,已經有10年了。我們每個月都要送320箱奶粉和20萬粒維生素丸,這些東西全都來自丹麥的各個學校,是學生們的自願捐贈。」

加拿大:加拿大的中學生們創辦了一個叫「噸計戒食會」的組織,規定在不同的日子裡,強迫自己戒食24小時,以體驗印度窮苦孩子忍飢挨餓的痛苦。然後用禁食節省下來的錢,定期購買一噸食品運往印度。這種虔敬的做法,令姆姆大為感動。

巴西:一個15歲的男孩,很偶然地讀到了一本寫德蘭姆姆的書,於是決定效仿這位聖者,把自己奉獻出來。但他考慮到自己現有的一切都來自父母,他還無權把一切都獻出去,於是決定每年獻出他一個月的所得,他說:「德蘭修女的窮人比我更需要錢。」

印度:有一個加爾各答的孩子,只有4歲大。他聽說姆姆沒有糖了,就對父母說:「我願意3天不吃糖,把這些糖都給德蘭姆姆吧。」他的話不僅使他的父母甚感意外,更使姆姆感到慰藉。姆姆說:「你們看,一個4歲的孩子,就已經懂得分享,就已經開始與我們共同承擔責任了。雖然他拿出來的只是微平其微的一點糖,但重點不在於他給予了多少,而在於,他在給予中投入了多少的愛,」

奧地利:有一群奧地利的初中生,在知道德蘭姆姆的故事後,給姆姆寫了一封信:

「可愛的德蘭姆姆:幾天前,有人在課堂上談起了你,並給我們放映了幻燈片。我們藉此了解了加爾各答人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