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在世界各地奔走

上主,讓我能夠為世界各地,

在貧窮飢餓之中輾轉死生的同胞服務。

讓我們的手在此日遞給他們日用的食糧

讓我們藉由諒解的愛,

給予和平與喜悅。

--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義工彼德最喜愛的祈禱文,

出自:教宗保羅六世之手

在世界各地奔走

10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1960年,仁愛傳教修女會以其傑出的表現,順利地通過了教會法所規定的試驗期,同時獲准在加爾各答以外的印度的任何地方成立修會。也就是說,德蘭姆姆和她的修女們,可以到印度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去工作了。其實,在試驗期尚未結束之前,姆姆就接到了許多誠懇的邀請,許多人都希望姆姆和修女們能夠到自己的家鄉去工作,以便使那裡的窮人也得到同樣的幫助和關愛。

一旦獲准在教區以外的地方工作,姆姆便以最快的速度答應了那些熱情洋溢的邀請。僅在1960年這一年,姆姆就在印度各地開設了25所收容中,25所兒童之家。

在每個新的修會成立的時候,修女們都必須明了她們的使命。這個神聖的使命是以德蘭姆姆的簡樸思想為依據的:每一個人,無論衣衫多麼襤褸,形容多麼悲慘,他們都是隱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主。為表示我們對上主的愛,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表示出親切的關懷。我們祈禱,就會相信;我們相信,就會愛人;我們愛人,就會服侍。只有透過服侍穿著貧苦外衣的基督,我們才可以把上主的愛,變成活的行動。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德蘭姆姆開始了她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所謂傳教,就意味著永不停息的奔走。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奔走,一直持續到她臨終前,憑藉這種奔走,她走向了天堂。

從1928年到1960年,恍然之間,姆姆已在印度生活了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裡,她從未離開過印度。而當她第一次離開印度時,她所去的地方竟然是美國的賭城拉斯維加斯。

美國天主教婦女聯合會的常年大會正在那裡召開,姆姆應邀在會上發表講話,這是姆姆在印度之外的國度第一次發表演講,從此以後,她在各種集會和各種典禮上發表講話,向大眾傳播她信仰的質樸之道,直到逝世為止。

姆姆說:「我不是向人乞求,我只是告訴他們--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我告訴他們,我來是為了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為上主做些美善的事。我只是告訴他們,他們就會自動地伸出援手。」

然後她去了歐洲。

在歐洲的短暫停留,使她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哥哥拉撒,哥哥叫著她的小名,無比激動地擁抱了她。哥哥說:「龔莎,你看起來就像一個媽媽。」

離開義大利後,姆姆與紐約天主教救濟總署的艾倫依根女士一起訪問了位於達豪的納粹監獄。這完全是一次黑暗的訪問。監獄裡的一切都使姆姆感到極度的震驚和痛苦:人類居然能夠對自己的同胞做出這種不可思議的事來。從監獄裡出來後,她一直沉默無語。艾倫依根女士後來說:「她感到很悲哀,一路上都在祈禱。」

但在歐洲的最後一次停留,又使她得到了慰藉,那就是,前往梵蒂岡拜訪教宗。

教宗熱情地接見了這位身材瘦小但信心巨大的修女。

機智的姆姆乘機提出一個請求:就是請求仁愛傳教修女會成為教宗直接管轄的國際性修會。姆姆說:「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成立會院為窮人服務了。」

教宗仁慈地接受了姆姆的申請,對於這個文弱修女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他似乎都無法拒絕,就彷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推動著他似的。但是按照教會的法律,一個地方性的修會要成為一個直屬教宗並擁有宗座權的國際性的修會,必須要辦理很多的手續,就像當年姆姆請求在修道院以外工作一樣。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她必須耐心地等待。

然後她回到了印度。

仁愛傳教兄弟會成立了

回到印度後,姆姆並沒有坐等梵蒂岡的批准。她繼續馬不停蹄地在印度各地開辦各種服務中心。一年後,也就是1963年的春天,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一個男性分會正式宣告成立。這就是:仁愛傳教兄弟會。

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一些年輕的男子在和姆姆一起工作了。也就是說,很久以來,追隨姆姆的,並不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也有年輕的男子。

第一個前來向姆姆表白心愿並要求加入仁愛傳教會的,是加爾各答神學院的一個學生和他的一個朋友。年輕人說:「我們早就該來了。很久以前,我們就知道了你們的事迹,我們非常佩服穿白色紗麗的姊妹們。」

姆姆仔細地端詳這兩個年輕人,他們都有著孟加拉人特有的黝黑皮膚,雖然比較拘謹,但看得出來,他們的確是誠懇的,也是值得信任的。

於是姆姆說:「神不是說過嗎?所有的安排都有定時。只要是為主工作,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它的順序,所以,時間遲早不是問題。」

年輕人問:「那麼修女,是不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工作了呢?」

姆姆高興地說:「當然,姊妹們的力量是有限的。許多事情以她們的能力難以達成。從現在起,她們就將藉助你們的力量,為上主做更多美善的事。」

這兩個年輕人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為窮人服務的生涯,他們主要是從事比較繁重的體力活,以及照顧男性病患者。在此之前。搬運倒卧路旁無法行走的病患,以及搬運遺體之類的重體力活,都是由修女們完成的。而現在,就可以由他們來承擔了。

過了不久,年輕人提出在加爾各答港口附近的吉達布爾租一間公寓,以便就近照顧在港口工作的眾多貧困男人。

姆姆立刻就同意了。其實很早以前,姆姆就知道吉達布爾逗留著許多沒有工作無家可歸的窮苦男子,但因人手不夠,她始終無法顧及那裡。現在,這兩個年輕人既然願意照料他們,那就最好不過了。

很快,這兩個年輕人在加爾各答的港口幫助貧困男人的消息就不徑而走了。沒過多久,這間小小的公寓里就聚集了lO位年輕人,他們都渴望效仿德蘭姆姆,用畢生的努力為窮人奉獻。

那間狹小的公寓顯然已無法容納10個人,於是他們承租了二樓的3間房,這樣,他們便有了一間專門用來讀經祈禱和禮拜上主的聖堂。

到了1963的春天,準確地說,是3月28日這天,仁愛傳教兄弟會就就在這間小小的聖堂里誕生了。

從此以後,這些年輕的修士們穿著簡單的斜紋布服裝,佩戴一個簡樸的木質十字架,與修女們一樣,穿行在吉達布爾以及加爾各答的大街小巷,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在他們看來,所有的估間疾苦都是基督身上的凄涼薄衣,如果棄窮人不顧,也就是棄基督不顧。

但是,德蘭姆姆並非對每一個追隨者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有一個叫弗蘭西斯的美國青年,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姆姆正在倫敦--那時,知道姆姆的人並不多,於是他從紐約來到了倫敦。找到姆姆後,他立即表示,他要跟隨姆姆前往加爾各答,去投身子幫助窮人的事業,弗蘭西斯留著長發,一副典型的嬉皮士模樣,但看得出來,他是真誠的。姆姆聽完他的陳述後卻說:「幫助窮人是一個神聖的事業,可你並不因此就一定要去印度。你有想法和決心,可是上主的旨意在哪裡。什麼是上主給你指出的道路呢?你必須等待上主的指引。」

於是弗蘭西斯失望地離開了。

那時,弗蘭西斯正在迷惘中,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因此沒隔多久,他又從倫敦跑到羅馬,再一次向姆姆提出請求。但姆姆依然說:「你要尋找上主的指引。」弗蘭西斯問:「那麼,我怎樣才能得到上主的指引呢?」姆姆說「你必須尋找。你尋找,你總會找到。你找到了,你就會知道。」

後來,弗蘭西斯終於找到了上主的指引--他成了美國南部聖西多會Trappist修道院的一名修士。之後他淚流滿面地給德蘭姆姆寫了一封信,告訴她,他找到了上主的指引。

不管在哪一個時代,或哪一種文化中,都會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甘願放棄現世的財富和人生的各種奢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用畢生的努力,尋找上主的旨意和生命的意義。

其實姆姆早已看出,這才是弗蘭西斯應該順服的道路。仁愛傳教修女會雖然走的也是一條簡樸的信仰之路,但它並不適合弗蘭西斯。

來自耶穌會的鬍子神父

一年後的一天,一位白鬍子神父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加爾各答,但他沒有去下環路54號--仁愛傳教修女會的總部,而是直接來到了吉達布爾,遠道而來的神父對前來迎接他的年輕修士說,他來自耶穌會,是為了了解仁愛傳教兄弟會的工作情形而來的。他叫安德烈,是澳大利亞人。

年輕的修士打量著這個自稱是耶穌會神父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