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治療可怕的人類的痼疾

祂是--

真理--要被傳述;

生命--要被經歷;

亮光--要被點燃;

愛--要被愛;

道路--要被遵循;

喜悅--要被給予;

和平--要被散播;

犧牲--要被奉獻。

噢!耶穌,請解除我--

被愛的嚮往,被誇獎的嚮往,

被尊崇的嚮往,被讚美的嚮往

被喜歡的嚮往,被請益的嚮往

被贊同的嚮往

被羞辱的恐懼

被責難的恐懼

被遺忘的恐懼

被訕笑的恐懼

被歡迎的嚮往。

被蔑視的恐懼,

被毀謗的恐懼,

被冤枉的恐懼,

被懷疑的恐懼。

--德蘭姆姆和她的修女們每天念誦的祈禱文

治療可怕的人類的痼疾

凡是看過電影『賓虛』的人,應該都知道麻風病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病症,在「賓虛」的時代,不管是一個貴族,還是一個平民,一旦得了麻風病,之後的遭遇是相差無幾的,他們往往被趕出家門,趕出社會,被遺棄,被隔絕,絕大多數人最後都只能在荒無人煙的山洞,或野外,凄涼地等死。這個病是一個深淵般的噩夢。它給一個生命帶來的巨大破壞,是有限的語言難以描述的。麻風病在民間還有一個名字:蠟燭病。顧名思義,就是說患了這種病的人,身體會像燃燒的蠟燭一樣,一點一點地融化--一點一點地潰爛,直到死去。其情形非常地怪異可怕,令人不敢注目。所以,在麻風病滋生和蔓延的國家或地區,整個社會都會感到異常恐懼。

在耶穌的時代,麻風病也是一種常見病,<福音書>里就記載了耶穌為麻風病人治病的事:有一個長大麻風的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祂說「你若願意,就必能潔凈我,」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向他說「我願意,你潔凈了吧!「大麻風立時脫離了他,他就潔凈了。

耶穌撫摸那些請求潔凈的人,並不單是為了治療他們的身體,也是藉此讓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厭棄他們,還有人願意藉著身體的接觸來給他們以愛和尊重,所以,英國作家狄更斯在《耶穌的故事》這本薄薄的小書里跟他的孩子們說: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誰比耶穌對窮人和病人更好的了。當然,到了今天,科學和臨床醫學已經非常發達,麻風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們不必再像過去那樣談「麻」色變了。

但在20世紀中葉前後的印度,麻風病卻非常地猖獗。

麻風病之所以在印度流行,是有其原因的。印度貧民區人口異常擁擠,卻又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沒有下水道,沒有廁所。到了夏季,從印度洋上刮來的季候風,又使這片人口稠密的次大陸,不僅持續高溫,還經常大雨傾盆,頻繁的傾盆大雨將垃圾、糞便等臟物衝進貧民的陋室,使本來就非常惡劣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從而導致了結核病、麻風病等傳染性疾病的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據統計,當時的印度,大概有500萬麻風病患者,僅加爾各答就有8萬之眾。

印度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度,但人們對待麻風病人的態度卻驚人的一致。不管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人,還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只要染上了麻風病,就會立刻被當作垃圾丟棄,成為卑賤的不可觸摸者--被迫流浪到荒郊野外,與社會完全隔絕。在這種被棄絕的孤獨和痛苦中,每天都有麻風病患者因為忍受不了這巨大的黑暗而精神崩潰--發瘋和自殺。

到1957年的時候,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工作已經步入正軌,且漸成欣欣之勢。而臨終關懷院和兒童之家的運轉也很順利,所以德蘭姆姆開始把她關愛窮人的目光投向麻風病人。

奇妙的是,就在這個時候,竟然有5個麻風病人自己找上門來了。

那是一個清晨,這可憐的5個人用骯髒的頭巾嚴嚴實實地蒙著自己的臉,在加爾各答朦朧的晨光中來到了下環路54號。他們畏縮地站在門口,囁嚅著對姆姆說:「我們失去了工作,我們沒地方住,我們不知道去哪裡,我們……」沒等他們說完,姆姆就說:「那麼,你們當然應該來這裡,這裡就是你們的家。」

為了有效地照顧這5個人,繼而照顧6個,7個以至更多的麻風病人,姆姆打算立即著手成立一個麻風病收容中心,但是,這個決定很快就遭到了市民們的強烈反對,而且修會內部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不妥--年輕的修女們覺得現有的工作已經非常繁重,如果再開設一個麻風病收容中心,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她們都會感到力不從心。

姆姆只好忍痛擱下她的這個美妙計畫。但麻風病人必須得到照顧,他們受傷的心靈必須得到撫慰。於是她用一筆捐款買了一輛醫療車,並把這個醫療車改造成了一個流動診所。同時安排一些年輕修女前往巴特那的聖家醫院,去那裡接受有關麻風病治療和護理方面的培訓,為她正式開設麻風病收容中心做準備。

不久,就有一個印度醫生聞訊而來,這位資歷深厚的醫生,是一個麻風病方面的專家,他告訴姆姆:「我來教你們如何照顧你們的病人,我們現在有了新的醫術和新葯,只要病人及時就診,這種疾病就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但事實上大多數病人都得不到及時的診治,很多人因為形容改變,身體變得醜陋,而羞於見人;還有些人為了避免自取其辱,而把自己隱藏起來,因為大多數的健康人一旦見到他們,不是立即躲開,就是向他們投擲石塊和棍棒。如果他們不幸被警察碰到,結果就會更慘,被驅逐還算是運氣好的,運氣不好的就有可能被投進集中營,還有些驚慌失措的家人因為恐懼和無知而把他們關起來--地下室、倉庫,或後室,比活埋好不了多少;或者,被丟到荒郊野外--山洞,或別的荒僻地方,被困在那裡,除了等死,再沒有別的出路。

為了使每個麻風病患者都能得到及時的診治,姆姆和修女們幾乎走遍了整個加爾各答及其市郊,每一個可能被麻風病人用來藏身的地方都被她們搜尋過了,許多回,姆姆走進那些散發著惡臭的破爛屋子裡,親眼目睹那些患者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應有的治療,以致傷口潰爛,成為蒼蠅叮食的對象,最後導致傷口生出蛆蟲。同時,又因為被親人和社會所拋棄,得不到最起碼的關心和安慰,許多人變得非常敏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只求一死,這使姆姆意識到,必須改變中世紀以來人們對麻風病的可怕成見,以及整個社會對待麻風病人的不友善態度,必須讓人們明白,麻風病只是一種疾病,是人類所遭遇到的所有疾病中的一種,它決不是什麼上天的懲罰和報應。

流動診所開始在加爾各答的各個貧民區及其市郊走馬燈似的穿梭,為麻風病人做露天治療。同時也向加爾各答的市民宣傳有關麻風病的防治知識。

姆姆也參與了流動診所的工作,她和年輕的修女們一起,親自為病人清洗、打針、包紮傷口,並像朋友一樣地撫慰他們,鼓勵他們。她總是說:「如果你們希望人們改變對你們的態度,那麼,你們必須首先改變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對修女們,她則說:「我們固然要做很多事,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愛。」

對修女們來說,祈禱是不可或缺的最神聖的一件事。而每個飽含愛的行動,實際上就是一次神聖的祈禱。修女們透過這種行動的祈禱,使麻風病患者了解到,原來他們並不是完全沒人要的垃圾。

除此之外,姆姆還成立了一個麻風病基金會,並規定一天為麻風病日,到了那天,修女們都要上街張貼標語。收受募捐,並對來來往往的行人不厭其煩地說:請您對麻風病患者付出您的同情。請您對麻風病患者付出您的同情。

這樣的行為和語言,以及所深含的慈悲與善良,深深地感動了許多本性淳厚的人,他們紛紛慷慨解囊。但捐款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在感動人們的同時,也部分地改變了人們看待麻風病患者的眼光和姿態,並使他們明白:麻風只是身體的病症,並不是心靈的痼疾。

到了1957年的年底,印度政府終於同意德蘭姆姆在加爾各答的郊外,一個叫哥布拉的地方,建立第一所麻風病收容中心。

收容中心正式為病人服務的那一天,德蘭姆姆特地趕來與病人們--握手,親切地撫摸他們潰爛的身體和變形的臉,以此來表達她的尊重與關懷,也是藉此告訴他們:無論你們的身體和外貌變成什麼樣子,上主仍然愛你們;雖然這個世界拋棄標你們,但上主不會拋棄你們;而你們自己,更不能拋棄自己。

許多病人都感動得哭了。年輕的修女們更是受到震撼。

有一個因此而重新找回自尊與自信的病人說:「我們有麻風病但只是身體上的,並不是心靈上的。」這句話讓姆姆深感安慰。姆姆說「今日世界最嚴重的疾病並不是肺結核和麻風病,而是被討厭、被忽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