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在聖家醫院「速成」

瑪利亞,耶穌之母,讓我心如你心,

如此美麗,如此純潔,如此完好無瑕,

充滿如此的愛與謙卑,讓我能在生命之糧里

領受耶穌,如你愛他一般的愛他,

在他化身為窮人中的窮人的

悲苦身形中服侍他。

——德蘭姆姆和修女們的默想禱文

在聖家醫院「速成」

德蘭姆姆深知,在開始為窮人服務之前,必須要先掌握一些醫藥和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服侍窮人就將是一句空話。於是,一出修道院,她就直奔火車站,坐上了一輛開往巴特那的特快列車。

巴特那位於加爾各答北部偏西的恆河邊上,與加爾各答相距約500公里。美國醫療傳教會在那裡開設了一所聖家醫院。這所由修女們打理的醫院,雖然開在遙遠的巴特那。但在印度全境都享有很好的口碑和極高的聲譽。

時任醫院院長的美國神父熱情地接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修女。聽完姆姆的簡要陳述後,他說:「姆姆,我不得不告訴你,要學完全部課程。必須要兩年時間,至少不能少於兩年。」

姆姆一聽就急了,她說:「兩年?那我不是變成一個老太婆了?有沒有什麼特別速成的方法,就像我來的時候坐的快車一樣。」

院長笑了,他感覺眼前這個身材瘦小的修女跟他的性情十分相似,他曾經為開一所外科和婦科醫務所,弄得梵蒂岡上下不安。他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我這裡沒有什麼速成法,不過,我會盡量為你提供方便的,」

於是姆姆自創了一種速成法:那就是減少睡眠時間,而且是減少,再減少。如果別人每天學習8個小時,那麼,她便學習16個小時,甚至更多。

因此,僅僅半年,其實還不到半年,姆姆就學完了應該花兩年時間學完的所有知識,包括對結核病和麻風病的護理,婦幼保健和助產技能,以及對一些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等。

但是,在飲食方面,姆姆卻與修女們發生了矛盾和爭執,醫院提供的食物是豐富的,但姆姆卻只吃米飯和鹽。姆姆說:「我,還有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必須只吃米飯和鹽。因為這是窮人的基本食物,我一定要和他們一樣。」

儘管修女們激烈地反對她的做法,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直到神父親自出面干預,神父跟她說:「你這樣做是一種罪。」她才不得不同意選擇一點點在她看來還算適當的食物。

德蘭姆姆雖然在活著時就被稱為「聖人」,但在某些方面她其實是蠻頑固的,這使她更像一個平常的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我們不僅不會因此改變對她的看法,相反,我們只會更加尊敬她。

事實上,德蘭姆姆在飲食上的妥協只是暫時的,在後來的大半輩子里,她始終只吃最簡單的食物,她的追隨者們也是這樣。姆姆說:「除非你過貧苦者的生活,否則你如何了解他們?如果他們對食物不滿,我們可以說我們也吃同樣的東西。如果他們說熱,我們也一樣熱。他們赤腳走路,我們也是。他們只有一桶水,我們也是。他們排長隊,我們也排。我們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們。如果我們能用行動證明,我們其實也可以和他們過一樣的生活,那麼,他們就會向我們敞開心靈。」

偉大的窮人

德蘭姆姆就要離開巴特那的聖家醫院回到加爾各答了。在她回來之前,我覺得我有必要跟大家分享幾個窮人的小故事。因為姆姆曾經多次說:「窮人是偉大的,窮人是可愛的。」而且姆姆一回到加爾各答,就要進入一個叫摩提吉的貧民窟,跟那裡的窮人一起生活了。如果我們能夠帶著一顆憐憫和感謝的心來讀這些小故事,我想,我們就能更深刻地洞見姆姆所說的那種偉大和可愛,也能更切實地領會到這個結論的不同凡響了。

有一天,德蘭姆姆在街上發現了4個無家可歸的人,有一個看起來非常不妙,姆姆就對跟隨她的修女說:「你們去看護那3個人,這個由我來照顧吧。」藥物對這個可憐的人已經沒有用了,姆姆只有用全部的愛心和所能做到的一切去努力撫慰她。姆姆小心地把她扶到床上,盡量讓她躺得舒服些,然後姆姆握著她的手,撫摸她的頭髮和臉。這時,這個可憐的人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非常美麗,非常安詳。最後她緊緊地拉住姆姆的手,充滿感激地說了聲「謝謝你」,就閉上眼睛死去了。

這個女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她在死亡臨到時的表現,令姆姆大為震動。姆姆說:「在她面前,我忍不住反思自己,我問自己,如果我是她,我會說些什麼呢?我可能會說,我很餓,我快死了,我很冷,我渾身都疼,或者其他的什麼話,總之都是抱怨和不平。但她只說謝謝,只對我微笑。她使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愛。她教給了我很多很多。」

有一回,德蘭姆姆和修女們外出工作時,看到街邊的陰溝里躺著一個人,就把他救了起來。這時,她們才發現,他的半個身體都已被蛆蟲吃掉了,看起來非常恐怖,也非常令人難受。但她們還是把他帶到了救濟所,她們給他清洗,竭盡所能地安慰他。過了不久,這個人就死去了。死之前,他說:「我像個牲畜一樣在街上活了一輩子,但你們卻讓我死的時候像一個天使。」

德蘭姆姆認為,一個活得如此卑賤的窮人,死時能說出這樣的話,足以證明他的內心是偉大的,他的人格是完美的。他如此不堪地活了一生,死時卻沒有詛咒任何人,沒有說任何人的壞話,也沒有責怪社會和命運。姆姆說:「他就像一個純潔的天使,這就是我們人民的偉大之所在。」

有一天早晨,姆姆的住處突然來了一個陌生的男子,他對姆姆說:「修女,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已經斷炊好幾天了,請你無論如何幫幫他們。」姆姆立即裝了一小袋大米,並親自送去了。

孩子們看到修女送來大米,高興極了,飢餓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姆姆心裡一陣疼痛——這樣的眼睛,她實在是太熟悉了。但孩子的母親接過大米後,卻分成了兩份,然後拎著其中的一份匆匆忙忙忙地出去了。

等她回來時,姆姆忍不住問她:「你去哪裡了?千什麼去了呢?」

而她只是簡單地回答道:「他們也在挨餓。」原來,鄰居家也有幾天沒米下鍋了。

那個母親有八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餵養,但她卻把極其有限的一小袋米分了一半給鄰居。這就是窮人的偉大和美麗——自己正在窮苦中,卻無比憐憫那些跟他一樣窮苦的人,甚至不比他窮苦的人。

而且,她的鄰居還是一個穆斯林家庭。

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經常會發生矛盾和衝突,有的甚至從不來往,即便到了今天,他們的關係仍然沒有明顯的改善。

德蘭姆姆說:「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我,但我始終沒給她的鄰居送過米,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她們在相互幫助中,分享愛的喜悅和美好。」

1979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德蘭姆姆講完了這個故事,然後她尖銳地問道:「我們記得我們的鄰居需要我們的愛嗎?我們記得嗎?可是她記得,她在自己的飢餓中,卻仍然知道,有人也餓。」

1983年11月的一天,著名記者簡?古德溫來到了加爾各答,他是來採訪德蘭姆姆的。雖然已是冬天,但加爾各答的氣溫仍在攝氏30度左右,所以,無家可歸的人們仍舊住在街道兩邊的人行道上。根據當時最保守的統計,加爾各答的流浪人數高達50萬之多,而許多專家甚至認為,實際人數遠不止50萬。這種情形——流浪者之多,之集中,讓簡幾乎無法相信這是在人間。於是,他覺得他應該做點什麼。

有個修女告訴簡,在加爾各答的哈拉橋下,有一個貧民窟,因為偏僻,很少有人去探訪。如果簡願意,可以去那裡看看。

第二天,天還沒完全亮,簡就到了那裡,但簡看到,雖然還是黎明時分,卻已有許多人在那裡排隊等著領取食物了。有的人拿著乞討的碗或缸,有的人甚至連個碗都沒有,只拿著一張舊報紙或一個塑料袋。修女曾告訴簡,在大多數的日子裡,他們的等待都不會有任何結果,因為很少有人會來這裡。

簡找了好半天,才在哈拉橋附近的街Iq找到了一個賣麵包的小販。簡花30個盧比(相當子2.85美元)買下了小販全部的「布瑞斯」——一種夾有蔬菜的油炸麵包,一共140個。

簡提著這140個麵包,往哈拉橋走去。當麵包的香味隨風飄過去時,飢餓的人們開始喊叫和騷動。等簡一走近,人們就一擁而上,把簡團團圍住了。有的抓他的籃子,有的扯他的衣服。而那些母親們,則把她們的小嬰兒高高舉起,一直舉到簡的面前,希望贏得他的同情,也是提醒簡不要忘了她們。

面對這種場面,簡突然膽怯了。雖然他是個經歷豐富的記者,見過世面,但今天這個場面,是他不熟悉更不了解的,他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而且朝他擠過來的人有增無減,一眼望去,全是揮舞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