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我就叫德蘭吧

一顆純潔的心,

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飢餓的人中,在赤身露體的人中

在無家可歸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

在沒有人要的人中,在沒有人愛的人中,

在麻風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們必須在愛之中成長,

為此我們必須不停地去愛,

去給予,直到成傷。

——德蘭姆姆的演講詞

我就叫德蘭吧

1928年11月29日,龔莎終於到達了此次旅行的終點;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附近的勞萊德修女會總會。這是她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旅行,也是她侍奉基督生涯的開始。

都柏林是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位於風景如畫的愛爾蘭東海岸,人口大約是斯科普里城的三倍。在離都柏林不遠的拉斯法曼,有一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古老城堡,這座城堡至今看起來依然莊嚴肅穆,令人迷戀。這就是勞萊德修道院的所在地。

勞萊德修女會創建於17世紀初,是一個叫華瑪麗的英國姑娘創建的,所以,這個嶄新的宗教團體最初也被一些人稱為「英國姑娘」。華瑪麗出身於英國約克郡的古老貴族家族,是一個思想新銳意志頑強膽略過人的女子。「英國姑娘」的宗旨是為青少年中的不幸者服務,尤其是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女孩服務,為她們開辦日間學校。

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個沒有男人帶領和參與的純女性團體,要得到教會和社會的認可是很難很難的。而華瑪麗那種充滿活力的特立獨行的工作作風,又使許多人對她們產生懷疑和猜忌,甚至一些高層神職人員也給教宗寫信投訴她們,教宗的使者也說,這種沒有男人帶領的活動,在世風日下的社會環境里,是極其危險的。即便那些同情和支持她們的人,也對她們表現出了普遍的擔憂和不信任。有一個當時很有名的耶穌會教士就說:「她們的想法是好的,但她們畢竟是女人啊。」

但華瑪麗非常倔強,什麼樣的懷疑和誹謗都不能使她放棄信念。

因此,勞萊德修女會的創建史就像一部哀怨的戲劇,充滿眼淚和悲嘆。但時代發展到20世紀初的時候,事情卻出人意料地發生了本質的變化。1909年,羅馬教廷終於解除了對這個修會的禁令,並公開承認了華瑪麗的創始人身份。

1928年11月29日,18歲的龔莎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如願以償地走進了勞萊德修道院的大門,穿上了她嚮往已久的黑白兩色的修女服。初來乍到的龔莎,立刻感覺到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團體。事實也是如此。華瑪麗在創會之初,就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了因人施教、寓教於樂、反對墨守成規的教育理論,而且她們的傳教工作極富盛名,尤其是在印度。

龔莎首先要接受語言方面的培訓,就是學習英語,雖然她能說流利的阿爾巴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和塞爾維亞語。但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若要去印度工作,就必須學習英語。

在同輩姊妹眼中,這位新來的阿爾巴尼亞姑娘有些害羞,而且沉默寡言,不擅交際。其實這不足為奇,因為龔莎一句英文都聽不懂。但龔莎很聰明,也很勤奮,她學得很快,不久就通過了考試。

多年後,在德蘭姆姆的仁愛事業遍及全世界的時候,有一個都柏林修女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值得注意的是,她是正常的。」這就算是當時對龔莎的最佳讚許了。

時間過得很快,6個月後,龔莎還沒來得及完全適應勞萊德修道院的生活,就被派往印度的大吉嶺分院去初學。在天主教的修會裡,一個修女一般要經過備修、望會、初學、初願和復願等受訓過程。

大吉嶺位於海拔2000米高的喜瑪拉雅山腳下,是一個度假和療養的勝地。當龔莎在這個寧靜的雪山幽谷里開始神聖的修道生活時,在印度工作的英國人和孟加拉的貴族們,常常為了避暑和避瘴來到這裡,在山下綠樹掩映的豪華別墅里,享受英國貴族式的休閑生活。在大吉嶺的幽谷里,還有一條通往中國西藏的商道,所以,印度的商人們也常常會來這裡作商務旅行。

就要走了,這是龔莎後半生旅程的開端。院長和修女們聚集在教堂里,為龔莎的遠行祈禱。龔莎靜靜地跪在祭台前,接受院長的祝福。院長說「你就要去印度的大吉嶺初學了,為了表示與過去的生活決裂。你要取個新的名字,龔莎,你想取個什麼新名字呢?」

龔莎立刻想起了聖女小德蘭。小德蘭是傳教士的主保聖女,也是龔莎準備一生效仿的榜樣。龔莎想,既然我渴望成為一名傳教士,更渴望像小聖女那樣,用畢生的努力活出我主的聖愛。那麼,我就叫德蘭吧。沒錯,我就要叫德蘭。於是,龔莎抬起頭對院長說:「德蘭,我就叫德蘭。」

院長微笑著,無限慈愛地說:「很好,就取這個名字吧。從今以後,你就是德蘭修女了。」

龔莎選擇了聖女德蘭的名字,也就意味著,她選擇了德蘭作為她一生的精神導師。

小德蘭:「我的天職就是愛」

對於深刻影響了德蘭姆姆的人,我們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所以,我要特別介紹一下聖女小德蘭。

小德蘭,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聖衣會的隱修修女。1873年1月2日,小德蘭誕生在一個異常虔敬的天主教家庭里,父母結婚前都曾有志於進入修院修道,但未能如願。小德蘭是父母最小的女兒,她有4個姐姐。這對信仰虔誠的父母,把5個女兒都獻給了基督——大姐瑪麗、二姐寶琳、四姐賽琳都是加爾默羅修院的修女,只有三姐萊奧尼在岡城往見會修道。小德蘭從小就非常虔誠,當她9歲時,二姐寶琳(小德蘭稱她為「小母親」和「雙層的慈母」)蒙召進入加爾默羅修院。那時,聖召就開始在小德蘭幼小的心靈里萌芽了。14歲時,小德蘭隨父親前往羅馬朝聖,在覲見教宗良十三世時,小德蘭大膽地向教宗提出了一個非凡的請求,即准許她15歲加入修會,儘管教宗當時並沒有明確地應允她,而教會是拒絕她在21歲之前加入任何修會的,但小德蘭還是在15歲時就加入了聖母聖衣會。

加入修會後,小德蘭給自己取名叫嬰孩耶穌德蘭,她原來的名字為:瑪爾定?瑪麗方濟各德蘭。

在這座小小的修道院里,小德蘭作為一個專為教士和傳教士祈禱的隱修修女,僅僅生活了短短的9年。1897年9月30日,小德蘭因病去世,年僅24歲。

不可思議的是,生前默默無聞的小德蘭,死後卻轟動了全世界。在她離世28年後,即1925年5月,羅馬教廷隆重地宣布她為聖徒。在此之前,教廷收到了二十多萬份請求封她為聖徒的申請。兩年後。又欽定她為普世傳道主保,法國更把她作為法蘭西的第二保護者,與聖女貞德齊名。她還被稱為「原子核時代的光明」、「當代最偉大的聖女」、「當代最偉大的萬靈神醫」、「安慰天使」、「愛德聖師」,更多的人親切地叫她「聖女小德蘭」。1997年,在她去世100周年之際,羅馬教會又將她列入四大女聖師之列,並尊封她為最偉大的神修家之一,認為她興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神修革命,教宗若望?保羅二世甚至希望將她的父母也追認為聖人。

小德蘭活著時謙卑地稱自己為「耶穌的小花」。這朵「耶穌的小花」,生前平凡,死後卻贏得了「狂飆似的光榮」,這個奧秘我們可以在一本薄薄的小書里看到。

這本名為《靈心小史》(也譯成《一朵小白花》和《回憶錄》)的自傳,是小德蘭身患重病後應院長(即小德蘭的二姐寶琳)之命寫的——這是當時加爾默羅修會的一個慣例,即修會裡的修女去世後,修會要把修女的生平和言行印成書面村料,贈送給其他的姐妹修會。當初院長要小德蘭寫這本心靈史就是為了派這個用場。

在小德蘭去世一年後,即1898年9月30日,這本自傳終於出版了。第一版印了2000冊,立即銷售一空,接著又很快再版。不久,其他語言的譯本也出現了,於是《靈心小史》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靈心小史》在全世界已譯成六十多種文字,讀者不計其數。甚至,在出版一個世紀後,這本小書的銷售量仍然在各地的宗教書籍排行榜上高居首位。

這個結果是修女們當初完全沒有想到的。這本在病床上寫成的小書。這本寫在筆記本里的小書,竟然會感動所有的修女和修士,進而深深地感動每一個有幸讀到這本書的人,並使每一個閱讀者都能從她雋永清純的文字里,切實感受到上主的慈愛與偉大,更切實地感受到,她,小德蘭,雖然只是一朵無名小花,卻仍然美麗地開放在上主的仁慈里。

教會甚至認為,小德蘭的這本自述,開闢了一條啟迪世人的「神嬰小道」,即在靈性方面做一個小小的嬰孩。把自己完全地徹底地交託給上主,一心倚靠上主。在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們看來,這條。「嬰孩之道」,無疑是一條現代的靈修新徑。

中國學者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