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 後記

大家好,我是米澤穗信。

我親身參與的文化祭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文藝社的社員。她在太陽照不到的通道上擺了一組書桌椅,放上幾本充場面的社刊,而她自己從早到傍晚,就坐在那兒一直看書。

這年的文化祭上,我為班展拍攝的錄影帶電影寫了一篇推理劇的腳本。電影已經完成了,因此當天我沒有什麼事要做,所以我向她買了一本社刊,但沒有讀過的印象。

因為我已經準備了別本書要讀。

本書的主角其實就是文化祭。為了以無形的活動為主角,做為當然的手法,我採取了多視點的形式。不只是在技術面上,故事面也追求了多視點。--否則主角成天坐在椅子上,也不用談什麼推理了。

總算完成小說的時候,忽然讓我陷入困擾的是書名。從祭典前晚深夜開始,隨著祭典結束告終的這篇小說,我覺得除了「文化祭」、「學園祭」以外,完全不適合其他任何標題。最後雖然命名為《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但我認為這次推出文庫版時附上的英文標題(Wele to KANYA FESTA!),應該更能夠反映出內容。

我在這個系列的第一本《冰果》的後記里寫下了一點小謎題,其實原本打算在第二集的後記揭開謎底的,但因為頁數關係,怎麼樣都擠不進去。

距離《冰果》出版,居然已經過了七個年頭了。拙作能夠維持七年之久的命脈,全賴各位讀者支持。我在後記寫下的「壽司事件」,解決篇在本書第五十五頁起的某一節。我想各位應該可以看得出是哪裡,不過其實說穿了也沒有什麼。如果真有什麼的話,我應該已經把它發展成一篇推理小說了……此外,《愚者的片尾》的後記中提到的第五章章名的由來,簡而言之就是「agitation」(註:《愚者的片尾》第五章標題〈很有料〉(味でしょう,發音與agitation相似。)。

本書就此結束,不過我衷心期望《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這場祭典能夠留存在各位讀者心中,並成為下一場祭典的伏筆。

感謝各位。

二〇〇八年四月

米澤穗信

解說

動機的秘密,橫渡青春之海的必經關卡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米澤穗信的古籍研究社系列至今已累積五部作品,出版十一年後驚喜般地交由京都動畫改編,並於二〇一二年四月開始在日本電視上播放。精緻作畫與細膩而別出心裁的演出令系列知名度大開,小說更因此吸引了不少新讀者。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整體銷量大幅提升,作者亦在採訪中鬆口,表示考慮將故事延續至角色高中畢業以後,不過當然,那還需要一段時間。

眼前台灣讀者的最新進度正是手上的系列第三作,《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這回的劇情背景是前兩集便不時提起,也佔了一定地位的神山高中文化祭。不但故事頭一回以多視角切入書寫,大型活動特有的氛圍,更一轉前兩作的恬淡風格令故事熱鬧滾滾。不過,這仍是推理小說,一部帶有濃濃青春味道的推理小說。

若細心注意便能發現米澤穗信在系列中,特意向不少經典推理作品致上敬意。無論是日版附加的英文標題,又或者謎團本身的設計,都在表達自身用意之餘,展現出對過往名作核心概念的另類重現。本書經引用做為謎團原型的,正是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代表作之一《ABC謀殺案》。

如同作者小心翼翼地避免泄露《ABC謀殺案》謎底,這篇解說也將以小說本身揭露的範圍做限制,不會白目的驚爆尚未讀過該作的讀者,這點敬請放心。

本書情節中出現好幾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書中書,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同書名的漫畫原稿,並藉由「真實」角色之口與其行動,顯現出那應該是則致敬《ABC謀殺案》,同樣以字母(五十音)作為順序展開犯罪的故事。而且和《ABC謀殺案》類似,想解開《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的謎團,在嫌疑名單難以限縮的校慶場合,動機自然成為重要線索。連帶閱讀本書的我們也不禁再次檢視起推理小說中,動機與謎團間微妙而糾結的關係。

現實世界的人類之所以犯罪通常都事出有因(那怕理由可能很蠢,或者純粹基於快樂),而這也是實務上不得不一併處理的必要事項。但在推理小說裡頭動機卻不見得是重要關鍵,甚至在部分早期作品,或者極端的推理派別作家眼底,動機僅是謎團的配菜、結局來臨之時的陪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是小說尾段似乎有必要交待一下的合理化要素(當然在比較不好的時候,可能會遺憾地成為整篇故事唯一不合理的地方)。但完全脫離人性的小說終究有些走火入魔(當然這麼形容或許會讓部分基本教義派讀者不愉快),於是無論那個時期、派別,推理作家或多或少仍會努力讓故事展現人性的一面。

甚或有些作品根本將動機本身,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拉抬到比謎團更重要的地位。先不提這也會產生過猶不及的麻煩,總之既然寫的是推理,想達成人性化的目標,又有什麼比作案動機更加好用?然後,如果能把動機和推理兩種要素相互結合,不是很有意思的嘗試嗎?在《ABC謀殺案》里動機正是解開真相的主要線索,答案揭曉之際那一體兩面的關聯令人驚艷。而《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的動機,則成為繁雜事件之間挑選線索的觸媒,末了更化作結尾餘韻所在。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成為了解謎的關鍵。

米澤穗信在本書中平衡了推理樂趣與人性,並呈現出不負青春推理之名,少年少女在青澀中成長的故事。《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的動機,有關於怪盜十文字期待落空的傷感、難以啟齒的責難和嘲諷;更是平凡之人面對有才能者,內心感慨萬千的苦楚與嘆息。這令人聯想起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的經典名片《阿瑪迪斯》(Amadeus)。片中男主角薩里耶利對莫札特始終抱懷複雜情緒。身為創作者,面對遠遠超越自己、耀眼得難以直視的才華,在極度的羨慕與妒恨下,無法釋懷的他最終犯下卑劣的罪行。

但古籍研究社系列屬於洋溢青春風采的日常推理,自然不會出現如此陰暗沉鬱的發展。相對的,他反倒以明快爽朗的筆調,述說一群未成熟的青少年,如何面對個人實力差距的心境轉折。透過多視角敘事,作者呈現出數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某方面而言幾乎隱含著其中總有那個能夠觸動到人心的意圖。無論是倔強地以不服輸的態度忽略問題,但其實內心早已苦澀地接受事實;還是明白差距與性向所在,決定坦然視之。又或者認清現實,並將希望寄託至他人身上。甚至為了宛若永遠追不上的距離而哭泣落淚。每種應對方式皆因平凡而顯得格外動人,細膩且豐富的層次,在在邀請讀者一同感受那難以言喻的苦澀。不同角色的心境與立場衝突,更形成故事最終繚繞於讀者內心的深沉感觸。

青少年階段往往是所謂天分、才能影響表現最大的時期。因為大多數人此時尚未立定志向,於是只要其中那個比同輩擁有更多才華,經常便能鶴立雞群,成為眾人稱道的天才——或許青春那不成熟的未完成特質也加重了這分感覺。在人生初期的十字路口,只有少數學生會將興趣與未來完全重疊。於是先別提是否已盡到最大努力,眼下說不定連瓶頸的影子都尚未看見,將來的路還長得很,更遑論各行各業皆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達到高峰。

如莫札特般天才縱橫且始終不為人所遺忘的專業人士,在歷史上終究極度稀少(更別提他亦曾經歷紮實的修習)。一旦出社會進入職場,高手齊聚一堂〈裡面有不少在學生時代全是所謂有天分的人),很快便會發現世上厲害的傢伙未免太多。到了這時候,比起似乎有些虛無飄渺的才能,是否下過苦工不斷自我提升往往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看在成人眼中,還是小毛頭的孩子為了所謂才能局限在苦惱,不免顯得有些稚嫩且無足輕重。

但話說回來,誰沒年輕過?在那個當下遇見的困惑與焦慮皆是初次體驗,無比真實地影響著內在情緒。縱使多年後回憶起來可能會覺得沒啥意義可言,但那意念在年少時期總如此熱切且確實必要,那能說放下便放下。只不過遺憾的是現實終究殘酷,只要在同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便不可能沒有差距,連帶這也將是延續終生皆必須與之相處的課題。於是,在學生階段嘗試與這樣的情緒共處,學會調適及應對方式,找出適合自己的未來方向,或許才是青春時期最重要的關卡之一。更是作者透過《庫特利亞芙卡的順序》,呈現出的角色成長之巧思與細膩所在。

這系列一直以來皆將青春那未成熟、莽撞卻又相當真摯的特質表現得很好。搭配緊扣主題,一板一眼、紮實認真的推理設計,總令故事情節格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