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蘇醒的大地 外文明支援廳計畫局資料

第611號外文明(慣用名奧賽亞諾)支援計畫中期報告書

外文明支援廳計畫局資料

「奧賽亞諾」

奧賽亞諾文明於統聯標準時(UMT)二百年代第十五期外文明探索熱潮時被發現,奧賽亞諾不僅代表其文明所在惑星,也代表惑星所屬的恆星系及所環繞的恆星。為統聯發現的第六百十一號外文明。

以地球為基點的極坐標位置為,赤經十二時四十分五秒,赤緯負五十八度二十分,距離四一二點五五光。能在人馬座方向觀測到。

恆星奧賽亞諾是G6V型的主序星(矮星),比G2V型的太陽稍紅,低溫且高齡。不過,其所在的星系中有類似天狼星B的白色矮星,以及獵戶座α的赤色巨星等等各類星體。從此來看可以說是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從這種相似中,可以認為其產生的生命體與地球生命體十分接近。

不過,不能無視奧賽亞諾與太陽的溫差。這對兩者孕育的生物有極其長遠的影響。

恆星奧賽亞諾比太陽略冷。不過,其星系中的第四惑星比地球更接近母星軌道,足以獲得充足的熱量。

也因此,其公轉周期必然很短。此外其實並非必然性,但其自轉周期也很短。是故,第四惑星奧賽亞諾的氣象變化較之地球來得更為頻繁。也由此,在所有方面其生命體活動周期都要比地球生命來得短暫。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原生地球外智慧生物(ETI)施瓦利斯。詳情後述,總之奧賽亞諾變化頻繁的速度,為施瓦利斯文明的形成給予極大的貢獻。

此外,就如奧賽亞諾其名所代表的一樣,海洋面積巨大。公轉軸傾斜每大約十度就會發生季節變化。不過較之地球顯少。

這些要因,抵制了長期性的氣象變動,且促使了適度的短期性變動發生。安定與刺激的平衡與地球相近。所以,奧賽亞諾才具備與地球類似的生命體系。

「施瓦利斯」

奧賽亞諾的ETI被稱為施瓦利斯,以及希裘里基。因為從分類學角度看,兩者幾乎同種同源,所以以下陳述,用施瓦利斯為例。

施瓦利斯的一生壽命為三十當地年不到。其間,匆匆忙忙成熟,從事社會活動,結婚,生子,死亡。

如地球上的類人猿和海豚,因少子化與撫養期間的長期化,群體有必要哺育幼體,為此形成社會。不過施瓦利斯有點不同。他們的壽命作為ETI來說很短,所以難以全面的養育孩子。所以他們選擇了魚類般多產多死的方式。這種方式下老一代與年青一代的接觸很少,如此竟然能誕生文明,看上去似乎很不可思議。

其實關鍵在於他們的語言。他們發生的聲音語言周波數很高。每個時間單位上的情報量很多。能夠語速極快的交流。換言之,短時間中能交換許多知識。

是因為速語,社會才發展的嗎?又或者是為了維持社會才形成這種速語的嗎?這無從知曉,也沒有什麼調查的意義。只是,到UMT四六零年,奧賽亞諾都是以這樣短周期的情報交換為基礎而繁榮。他們的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極高。從C•O著手開始,在如此短時間內發展出如此文明的ETI前例,幾乎沒有。

具備如此高能力的他們,就算擁有比人類更漫長的歷史也不奇怪。然而,直到C•O插手為止,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文明發展。其理由,可謂是個謎團。不過可以推測的原因如下。

施瓦利斯為肉食動物,由於獵食對象為小型且動作相對遲鈍的動物,所以他們不進行有組織的狩獵。也不組織勞動進行必要的農耕。此外,因為主要居住空間都在樹上,所以幾乎不會移居。

換言之,直到從樹上下來的突破發生為止,都沒有形成社會的必要。

當然,在過去的漫長歷史中,也不是完全沒有從樹上下來的個體及部族。據施瓦利斯代代相傳,某個被稱為切琪的個體是初次下樹的始祖。但除此之外,應該存在其他先驅者。不然無法說明為何大陸全域都有施瓦利斯存在。

而這沒有影響文明發展,我們認為是由於大陸過於狹小的緣故。

奧賽亞諾陸域地形單一,只有地球的澳大利亞大小。雖然有些差異,但對照地球來說,地球文明幾乎都是隨著騎士與家畜發展起來的,席捲歐亞,構築技術文明的,皆是具備牛、馬等大型家畜,能頻繁進行長距離轉移的民族。伺養草食牛馬的生活方式,與文明發展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生活在島嶼上的澳大利亞原住民,新幾內亞人,沒有騎馬,也沒有騎馬的必要。直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二十一世紀為止,他們都生活在極為狹窄的地域中,終究沒有形成高級文明。

目前的施瓦利斯社會,較之C•O插手前,擴張傾向十分明顯。這也是可以加以說明的。

他們基本上是肉食。代代繼承了捕食其他生命的習性。

這種鬥爭本能,驅使著他們不斷擴張。不再受到森林束縛後,已經沒什麼可以阻止他們了。此外,多胎生的人口增加壓力,也加速了這種擴張。

鬥爭本能使他們的文明發展。雖然以人類的判斷來說,很難對此認可。而一味否定也不適宜。營養捕食型的ETI多數是以力量推進文明。而人類正是走在這條道路上。

施瓦利斯社會同樣可謂是典型。資料性價值重大。在外部糾正其發展前,進行足夠詳細觀察是十分重要的。

「ETI」(補充事項)

地球外智慧生物(E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至目前UMT四六零年為止,共發現二千個以上。

雖然在地球極坐標的第五象限方向上,距離四百光年之遙的奧賽亞諾幾乎可算是最遙遠的外文明。但在其他方向上也不是沒有更遙遠的外文明存在。

該如何對待外文明,從以前開始便一直爭論不休。能與人類交流的存在是怎樣一個定義,所謂的交流又指的是哪一種狀態?這類爭論從沒停止過。對招呼聲會回覆的就算是?那麼大山應該也算,因為它會發出迴響。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東西?那麼烏鴉也有計算能力。

此外,無法定義,也便無法證明不存在不能交流的智慧體。對此有人認為不可能證明,也有人認為不需要證明。

所以外文明支援廳現在,是以模糊的方針在運行。只要像是ETI的東西,就認為其是ETI。把一切將來可能是外轉明的重要存在,都小心翼翼地去對待,注意不使其凋謝。事實上ETI也確實多到需要這麼判斷。

最初發現的帕比洛斯就屬模糊範疇。或者應該說,正因為最初發現的是它們,所以人類對於ETI的定義範疇才變得寬廣。像施瓦利斯這樣容易溝通的ETI,其實相當於是例外。

雖然如此但支援計畫還是在不斷展開,有些獲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功。第一期C•O卡陸•維茵克拉負責的特拉斯星巴納庫陸人,C•O兼象限統轄官瑪薩•穀穀負責的塞席爾星系的戴庫斯托蘭人,都留下了順利發展的支援記錄,並被作為支援廳的宣傳資料被廣泛使用。

不過,反過來看,有些地區的支援進展遲緩。造成如此原因的一方面是ETI理解溝通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存在雖能理解卻不願意配合的例子。並且這樣的例子絕不在少數。

「地球」(補充事項)

UMT四六零年,地球圈總人口,加上宇宙殖民地與月球人口,共在一百二十億左右。

與UMT二百年相比,增加了二十億,與UMT初年相比,只增加了四十億。GMT時代末期發生的食物生產體制崩潰所引世界性飢餓災難,雖然沒有再發生過。但人口的遞增率確實在不斷減少。

統一國聯(UN),維持生存通脹的體系幾乎完成。可用能源為核能與太陽能置換的電力。對於提出申請的個人,會在衣食住行教育方面,加上固定條件給予當事人及當事人的子孫免費提供。對於不提出申請的個人,也允許他們通過農林水產自給自足。雖然地球上不禁止商業活動。但生活必需品等的產生流通需要已經完全由UN滿足,所以不存在成本性支出。貨幣固然存在,稅率則是全額累進稅,私有財務的積累非常困難。

沒有勞動義務,一切自願原則。通過志願者的勞動,系統得以維持。報酬是自我實現以及留下子孫的權利。藝術、文教、高附加價值的消費物生產等,這類非必需部門的勞動方面,沒有有價報酬。取而代之的是名聲與讚賞。這些人的勞動,支撐著其他多數非生產者的生活。不斷發展的泛用化與特殊化機械群,使這樣的支撐成為可能。

只接受卻不產出的非生產者有很多,對他們的生活保障只維持於最低限度。雖然有人對此不滿,但有識者皆為生產者,輿論支持體制。此外,非生產者們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