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3)

逮捕徐邦呈以後,先是段科長負責這個案件的審訊工作,審了兩輪,甘局長突然來了興趣,親自出馬把審訊接了過去。這一下,周志明倒真是覺得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工具」了。他、大陳、小陸、小嚴,他們幾個參加這個案件工作的人,都成了孫悟空脖子上的汗毛,只是隨時被拔下來一吹,化作一些沒有靈魂和血肉的小猴來烏合衝殺一陣,而自身並無任何責任和擔子。這個案子究竟應該怎麼看、怎麼搞,他們完全沒有發言的機會,也完全不允許有討論的空氣,一切都要聽甘局長的吆喝,在甘局長忙得連吆喝也顧不上的時候,他們就只有閑著……

晚上十點半鐘,周志明才回到了家。

和萌萌家住的神農街頭條一樣,他家住的化龍巷——西夾道,在南州市裡也是條僻陋的小衚衕,自從「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天改名叫立新巷以後,就更沒有多少人知道它了。

周志明把自行車推進小院的時候,對門王大爺家裡的日光燈還亮著,聽見他的聲音,鄭大媽推門出來了。

「才回來呀?」她問。

他一看就猜出鄭大媽是找他有話說。果然,還沒容他搭腔,鄭大媽就接著說道:「剛才,吃飯的時候,你們單位的那姑娘又來了。」

「我們單位的?」

「就是模樣兒挺不錯的那個高個兒,叫什麼來著?瞧我這腦子。」

他明白她說的是嚴君,便問了一句:「她說什麼來的?」

「沒有,我讓她上家坐一會兒,她沒坐,走啦。」

聽見他們說話,大福子披著衣服也出來了,神神秘秘地沖他說道:「志明,你們公安局的現在是不是又該忙了?據說往十一廣場送花圈的不少呢。」

他讓大福子沒頭沒腦插的這一杠子給弄笑了,「送花圈,和我們什麼相干?」

「不是說不讓送嗎,我們廠就不讓送,你說這叫什麼事呀!」

「誰說不讓送。」他推開自己家的門,這門平常是不鎖的,鄭大媽和淑萍每天都要進來幫他收拾收拾屋子。他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地說:「過兩天清明節,我還去呢。」

鄭大媽的神情倒是掛上了幾分鄭重,「志明,你興許還沒聽傳達吧?廣場那兒,可是有壞人破壞呢,轉移批鄧大方向。」

周志明還沒回答,大福子倒先數落開了。

「媽,您又聽傳達了是不?得了得了,人家志明是公安幹部,人家聽剩下的,才輪到您吶。哎,志明,回頭要去咱們一塊兒去啊。」

「瞧瞧,衣服也不穿好,感冒我可不管你。」鄭大媽也把話岔開了。

看著鄭大媽和大福子回去了,周志明關好門。他懶得去開燈,四肢鬆懈地倒在床上,漫不經心地游目四睹,眼睛很快適應了屋裡的黑暗。甚至能很輕易地看清靠門邊的桌子上放著的那個乳白色的牛奶瓶子。自從去年巷子口的奶站剛一恢複訂奶業務,父親就給他訂上了奶,其實喝到現在也未見得補了多少力氣,每天還得排隊去取,麻煩得很。他幾次要停,父親都執意不從,幸好淑萍從農村病退回來在家閑著,取奶的差事便由她代勞了。

在桌子的上方,掛著他的一張放大照片,是他六歲那年照的。黑暗中早已看不清照片背景上那爬滿紫藤的小樓了,那就是他過去的家,南州大學校園內一座庭徑幽朴的院落,環境雖不豪華,卻充滿了詩一般的浪漫。小院里種了各色各樣的花,陽光斜射進來,滿目繽紛。這小院是他兒時的樂園和天國。

從小,他就是被這種優越的生活嬌寵慣了的,以致那個翻天覆地的時代咣的一聲來到眼前的時候,他便像個不諳水性的孩子被一下子拋進洶湧的大海那樣無以自援。父親第一次被強迫敲著鑼游校時,那張慘白的臉給他帶來的刺激,幾乎是他的年齡所難以承受的。那幾年「人下人」的日子完全改變了他,到現在他都習慣地不敢大笑、大叫、大喜、大怒,無論高興還是生氣,都不敢撒開來干,都要瞻前顧後,看著周圍的臉色,留著充分的餘地。也許小時候受了刺激和壓抑的人,都會落下這種夾著尾巴做人的後遺症吧。

他從那張照片上移開眼睛,往黑暗中看看,叫了聲:「白白。」不一會兒,下面窸窸窣窣響了幾下,「白白」用它尖尖的小爪子勾著床單上床了,徑直地走到他的胸脯上,漫不經心地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然後趴下了,舒服自得地打著小呼嚕。

他和父親都喜歡貓,原來因為白天家裡沒人才一直沒養。去年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一開始,父親在學校里實際上被奪了職,等於在家賦閑了,這才下了決心,索性徹底閒情逸緻,養!貓是他跟父親一起去一個熟人家裡挑的,他喜歡白毛的,而父親卻看上了那隻純黑的,爭了半天,還是父親讓了步,他們把「白白」抱了回來。父親還開玩笑說:「黑貓白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父親也喜歡「白白」。

他在床上躺了一會兒,想著該去洗把臉,鋪床睡覺,可身子卻懶得動彈。他想想剛才大福子的話,心頭忽然有點發熱。大福子是向來不通政治的,現在居然也在關心著十一廣場上的事態,在施、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中,竟蘊存著同樣的感情與愛憎,細想起來,的確是激動人心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誰不愛總理呢。

鄭大媽是鄰近幾個院子的聯合向陽院主任,常在街道辦事處和派出所走動。難道街道上已經傳達了什麼「精神」了嗎?可細琢磨一下,他又覺得不會。因為對廣場上那些花圈,除了在市公安局辦公室編的《社情動態》里被褒貶含混地提過幾句外,還沒有見諸任何正式的和權威的文件,局裡的頭頭們也都未曾做過任何公開的明確的評價。看來,鄭大媽的所謂「傳達」,即便不是空穴來風,也不過是誇張之辭罷了,老太太自從當上向陽院主任以後,小題大做,已屬常事,難怪大福子都要噎她了。

然而這件事的本身,恐怕也難以稱其為小題。大福子是準備去廣場的,萌萌、季虹、安成他們也是準備去廣場的,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帶著不謀而合的默契到廣場去掃墓的人誰知有多少?這一股股細細的暗流到那時會不會聚為澎湃的洪水?市裡的頭頭和中央那些人該怎麼想?會不會像鄭大媽聽到的傳達那樣,把這些統統看作是破壞批鄧運動?他突然覺得答案似乎明擺著,那些個頭頭們一定會這麼想的,連徐邦呈,甘局長不是也認為是外國特務機關派進來破壞批鄧運動的嗎?

徐邦呈潛入南州市的任務到底是什麼,雖然現在局、處兩級都沒有對以往的結論做出更動和說明,但周志明卻覺得這實際上是一個並沒有真正解開的謎。頭兩次審訊,他是參加了的,徐邦呈兩次撒謊撒得都不高明。特別是頭一次的供述,低劣得簡直無法自圓。誰能相信,像他這樣一個非法越境,而且已經深入到南州這樣的腹地城市來的特務,僅僅是為了泛泛搜集沿途所見的一般性情報、搞幾份不公開發行的地方報紙呢?不要說周志明自己,就連頭一次參加大案審訊的陸振羽和小嚴,也能一眼識破其詐!

周志明這幾天倒是常常在琢磨從徐邦呈身邊繳獲的那幾件東西——偽裝成素描本的密寫紙、偽裝成去痛片的密寫葯、藏在鋼筆里的密碼、印在民用氯化乙烯膠紙里的盲發電台收聽時刻表,還有那3131…64元人民幣,這些東西都是準備派作什麼用途呢?如果「三月計畫」是假的,那麼縫在手提包夾層中的那張地形圖和偽裝成熊貓牌半導體收音機的信號機這兩件直接用於「三月計畫」的物證,又該作何解釋呢?

第二次審訊是在大部分物證都已檢驗出來以後進行的,按照段科長的布置,審訊中他們沒有做記錄,錄音機也是藏在審訊台後面的。因為對一個尚未繳械的特務來說,錄音機和記錄員都會使他變得小心翼翼,說話增加斟酌。這對審訊自然不利。然而,儘管那次審訊的氣氛經過這樣刻意淡化,可段科長的發問卻仍然是咄咄逼人的。

審訊台的檯面上,擺著密寫紙、密寫葯、密碼和那捲已被拆開的氯化乙烯膠紙,還有錢,在全部繳獲的特工用具中,只有信號機和那張神秘的地形圖因為還沒有檢驗分析出結果而沒有拿出來。

徐邦呈被帶進來了,沒等許可就一屁股坐在屋子當中為受審者預備的方凳上。那是周志明第二次見到他,看上去約莫三十五六歲,有點虛胖,淚囊已微微腫起,下巴頦上的肉也開始松垂。他臉上沒有多少表情,只是用眼睛往審訊席上掃了一下。周志明隱隱覺得,那目光是老辣的,他對徐邦呈原有的那個愚蠢的印象,似乎就是在那一剎那間開始動搖的。

段科長向徐邦呈指指擺在桌面上的物證,開門見山說:「你還堅持原來的供述嗎?」

徐邦呈臉上飄過一陣慌張。不過志明覺得,這慌張多少有點兒做作。徐邦呈微微欠起身,挨個把那些物證仔細看過,好像是在辨認一堆不相識的東西。然後重重地吁了一口氣,卻不說話。

「搜集沿途所見,找幾份不公開發行的報紙,恐怕用不著這些裝備吧?」

徐邦呈的頭似點非點地動了一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